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元 《青年记者》2002,(6):9-10
我从当记者那天起,就认为新闻应该是记者亲历的,如果想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既生动活泼又有血有肉的报道,就必须要亲临现场,要深入到事件中去,深入到采访细节中去。我在一些重大报道中,一直选择用这种“笨”方法采访。  相似文献   

2.
作为党报摄影记者,经常要承担一些指派的重大采访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是一些题材重大、读者关注、带有很强的导向性,在新闻界也称之为规定动作。一般人看来,在这些采访中都不易出好照片,其实不然,只要记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指派任务中也很容易出精品。 新闻摄影用独有的形象报道方式,承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这一鲜明的特点在各级党报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的特点,才有了党报新闻摄影记者要完成许多规定指派的报道。 近些年,很多在党报工作的摄影记者都在说,“规定动作”太多,而获奖的又多半不…  相似文献   

3.
摄影记者不是“照相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在一些报社摄影记者正在成为仅仅发挥工具作用的照相匠。摄影记者成为照相匠,往往有着三类表现:一、成为文字记者的手。在一些报社文字记者指挥和调动摄影记者的情况很普遍,他们协作采访,但是,文字指挥摄影,往往在采访现场要拍场面或者要拍细节,有时甚至是要拍摄实证性的证物。二、成为编辑的腿。许多编辑有调动记者策划新闻的职权,于是他们会在反映环保主题的版面指定要有蓝天白云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中,常会碰到难以“对付”的受访者,他们牙关紧闭,讳莫如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性采访,由于涉及某些利益关系,使得受访者不愿说出真相。受访者不接受采访,记者当然就写不出稿件来,如何才能“撬开”受访者的嘴巴呢?这让很多记者感到十分棘手。要想让这样的受访者开口,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这对记者特别是刚入行的新手来说尤为重要。本人根据十多年的记者职业经历和观察以及学习他人的采访经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同行以启迪和借鉴。一、在访谈中寻找破绽这是一种在访谈中寻找对方破绽而“逼迫”其说出事实真相的方…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而言,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所展现的提问技巧是最能体现记者这一职业特征的,这也是每一位记者的基本功。从新闻采访种,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时的基本任务出发,研究并分析了新闻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与采访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6.
交通工具太重要了!摄影记者是玩命的职业,因为他必须到达新闻事件现场,置身于新闻事件之中,他才能采访拍摄到精彩感人的新闻照片。洪灾前线,我们听的最多的话是: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这里,我也要补充一句话: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新闻摄影记者。事实上,在整个洪灾前线,所有的新闻记者,包括文字、摄影、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记者,都是十分辛苦的,都有过危险的经历。但是相比较起来,摄影和电视记者辛苦程度要比文字记者大一些。因为他们要携带照相器材,采访拍摄必须及时到达新闻事件的现场,不到现场,或者晚到,是拍不到…  相似文献   

7.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如果能够很好地配合会使新闻报道锦上添花。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以及近来担任文字记者的一些采访经历,深深地体会到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既不能机械地“合作”,也不能盲目地“单干”。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这种“分”与“合”的关系如果拿捏得当,会充分发挥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上“一图胜干言”的良好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佳作从何而来?综观新闻摄影史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基层是佳作之源。那么,摄影记者如何强化基层意识呢? 一、深入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 由于拍摄新闻照片有别于文字记者的采访,因此有人认为摄影记者无需像文字记者那样“挖”新闻,关键是“抓”瞬间。摄影记者下到基层能不能“咔嚓”一声,拍完走人?要不要心入?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强化摄影记者的基层意识,除了下基层,还必须与基层的群众交朋友,上至机关干  相似文献   

9.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10.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1.
李杰 《新闻知识》2002,(6):51-51
扫照新闻规律的要求,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都应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而作为摄影记者,还应当具务若干特殊的专业素质。根据个人体会和一些同仁的实践经验,一个好的新闻摄影记者,应当具备“四力”——眼力、  相似文献   

12.
于2001年10月 15日至21日在上海成功召开的第九届APE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系列会议,吸引了国内外3000多名记者,各路好手都希望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一显身手。但由于APEC按惯例是“关起门来开会”,会场除了允许摄影记者会前拍照几分钟外,一概谢绝记者听会和采访,加之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大会加强了安保措施,记者要接近与会领导人和其随从人员决非易事,因此,对3000名记者来说可谓遭遇“新闻真空”。如何在这种“新闻真空”里生存并力争超人一筹,确实给记者一个极大的挑战。 作者作为北京晨报记者…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学者说:记者是同人打交道的职业。这是有道理的。不学会与人打交道,不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采访对象打交道,就难挖掘出真实、生动、深刻的“新闻”来。我在这几年采访实践中,注意对接触到的采访对象进行了一些观察和分析,把他们分成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采访,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类,是愿意与采访者配合,又“能说会道”的。一般采访知识分子阶层和机关干部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普通市民中常遇到这种采访对象。他们既了解新闻事实,又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他们谈锋颇健,有“事”、有“理”、有“论”,有时,他们的谈话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稿件。采访这类  相似文献   

15.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6.
胡万林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司马南说从此事看到了新闻生生不息的力量。河南某报一记者发现“神医”胡万林忽然崛起于商丘,即冲破重重阻力,展开了长达一年的追踪采访。为此他曾突遭绑架—— “历史是人写的。在彰显爱心、凸现正义、呼唤法制的力量中,最为重要的,是新闻人的力量。胡万林从数次逃遁到最终接受法律的惩处,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新闻人的责任感与道德良知,更看到了生生不息的新闻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某些人最怕的。” 以上文字,是著名反伪斗士司马南为河南某报记者刘伟亚与另一名记者李卫华合著的《追踪到公审——胡万林事件采…  相似文献   

17.
康健  李阳 《今传媒》2006,(9X):35-36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可奉告”不知流行于何时,竞成了对付新闻记的“法器”。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也就要讲究交流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采访实战技巧。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笔认为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还有新闻记干预依法对“无可奉告”说不的智慧与勇气。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记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闻,另一些记者却于无意中“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些记者原定的采访计划落了空,却又遇上“意外之喜”;还有的人“八小时之内”一无所得,“八小时之外”却大有斩获,而这一切除了有机遇的因素在起作用外,还有“无意注意”在“作祟”。 新闻观察中的无意注意是指记者不带任何自觉目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自由观察,从表面上看,这种观察方式既“散”又“漫”,不易找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摄影记者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是中国记者的光荣,将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今年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科索沃危机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空袭,震惊了世界。空袭行动一开始,中国新华社迅速作出反应,派出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赶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几乎天天向国内、国外发出战地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外国战地采访,这是中国记者的光荣,是中国新闻事业、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的标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大家讲到“荷赛”,讲到中国新闻摄影如何走向世…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也就要讲究交流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采访实战技巧。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笔者认为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还有新闻记者充满智慧与勇气的采访技巧。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