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孔子十分重视乐教,且往往礼乐并举,视礼乐为一完整的文化生命。主张藉礼乐之教化而挺立道德人格的自我,并且以礼乐教化为其为政理想的手段。乐以治心而成德;乐以通出而友人;乐以致俭而厚德;乐以政教而化俗。在其“仁学”体系中,孔子乐教具有“内圣外王”的指向。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礼乐之教、诗教及审美人格的培养等方面。礼乐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修养方面,诗教是独立于礼乐教化的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人格塑造则是儒家审美教育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谈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把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放在艺术审美境界,孔子的艺术教育主要强调礼乐教化,他认为礼乐的根源在于仁德的修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通过礼乐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艺术审美活动推进道德伦理原则的内化,实现政治道德教化的功能。这是孔子一直倡导“礼乐教化”的原因所在。这种以“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传统艺术教育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六经之一的"乐经"的考亡过程中,发现有虞氏与古代"乐"的渊源颇深,对古代"礼"与"乐"的内涵深化起着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有虞氏是中国礼乐文化的源头之一,又以其揖让之功,更成为礼乐教化的典范。对有虞氏世系与"乐"教的渊源由先到后一一审视之,则明有虞氏世系对礼乐教化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5.
以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是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董仲舒继承这一传统。在汉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宜于世”的新主张,从“性待教而为善”、“人成之以礼乐”、“乐为应人制之”等方面重申儒家礼乐教化的相关见解,显示出汉代新儒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6.
该文认为新道家的"德政"治国论包括以下内容:"德政"的思想渊源是"仁德礼治","德政"的中心内容是以道德为本,"德政"的实践基础是礼乐教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教化是一种化诱万民以维系社会统治的政治工具与社会软调控手段,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历史人类学视域下观照,先秦礼乐社会时期,时人创见了“外物以饰内情”的社会教化方式,青铜礼乐器成为这种教化方式的物质载体,并承载了道德教化、伦理教化、政治教化、警示教化等丰富的教化功能。这种社会教化方式与礼乐文明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先秦社会的良性运行、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的经典,主要指本于人的道德理性而建立的人生信念、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等。人文教化是传统儒学的核心精神。传统儒家成人之道的教育理念,经典教育、礼乐教化等教育模式对当代高校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礼乐教育是传统儒家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突出特征。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在道德严重滑坡的现代社会,重新发掘礼乐教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礼乐教化的现代开展路径,其理论的终极指向是通过对礼乐精神的培养重建中国人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0.
夏商周三代,礼乐教化的主要目的都是培养与血缘宗法等级奴隶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夏商时期原始的混为一体的“先王乐教”在西周时期已初步分化为“礼教”、“乐教”、“诗教”三种形态:“礼教”指与宗法等级政治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化、艺术化的教育;“乐教”即《周礼》所说的“乐舞”之教,主要是指音乐与舞蹈教育;“诗教”指《周礼》的“乐语”之教,“六诗”之教。可以说,西周礼乐教化观念已达到充分自觉的程度,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贵族子弟和国民进行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充分立足区域历史文化优势嘉定素以人文荟萃之地而闻名遐迩,历代兴库重教、人才辈出,"教化嘉定"美誉远播。历史上,嘉定首任知县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孔庙建县学,庙学合一的嘉定孔庙素有"吴中第一"之称。毫无疑问,孔庙和县学的兴建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高纬度的文化标杆和教化环境。近年来,嘉定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全力争当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探索者和先行者"的发展目标。城市的发展重要的是人的文明素质发展,嘉定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打造"教化之城,礼乐嘉定",用"礼"来调节嘉定市民的行为方式,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同时,针对  相似文献   

12.
礼乐的出现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礼乐教化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是儒学的源头,其内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是光大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智慧。反思其当代价值,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是增强教师道德意识、培养教师和谐人格以及形成良好教师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礼乐文化当中包含了非常多深奥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把礼乐文化融入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堂,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有助于真正讲好道德和法治课程的理论命题以及实践命题.本文主要综合了道德和法治教学的社会实践,研究探析了礼乐文化真正融入道德和法治课堂的途径以及策略,以期取得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6.
“成人”之学是先秦儒学的理论归宿,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即筑基于此.为了应对“礼坏乐崩”的时代困境和王朝危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周代礼乐文明深自反省,强调礼乐教化的情感性因素,力求从中发掘出仁的精神,以契合普遍性的心理原则的方式化强制性的伦理规范为人情日用之常.儒家的“成人”教育,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旨在“教之以人伦”“文之以礼乐”,从而达成审美人格的培塑和“礼乐文成”的公序良俗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7.
礼乐文化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把礼乐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讲好本课程的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讨礼乐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的路径与方法,即挖掘礼乐文化资源、创设礼乐文化情境、注重礼乐文化体验,强化铸魂育人的文化基因、实际功效与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育》2017,(6):31-38
教育学视角下,儒家主张的"修道以教",形式上界定了教育,实质上却暗含教师专业发展的论题。修道意味着教师需要在道德、道理、道路层面"成己";立教则分别意味着教师的"成己"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教化、教授和教导的"成物"活动。"修道以教"体现了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辩证关系。儒家的"修道以教"在当代得到了回响,其实现机制被认为是发生在学习者个体身上的离身与具身两种模仿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教育思想对大学生建立正确学习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王夫之先生立教之序与为学之方出发,通过阐述王夫之先生关于学习应当立志、应当循序渐进、应当积极主动以及应当结合实际等原则,提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自主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五项自主性学习原则,从而建立正确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20.
孔子师德观的核心本质是“立德”与“树人”,蕴涵着学识涵养、道德修养、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的为师之道和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待生之道,彰显了古之师者教人、化人、育人的道德风范。孔子师德观让我们更好地省思新时代师德的信任困境、道德困境与关系困境,从而为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提供积极启示:以“知、德、行”为基,提升师德发展的专业素质;以“仁、教、爱”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育、法、能”为重,遵循师德发展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