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百花竞放、绚烂多彩的苑圃,到松柏参天、枫栎蔽日的密林;从红遍原野的高粱,到金波泛起的水稻;从菜畦的韭绿椒赤,到果园的桔黄葡紫;从鸡冠花的报晓雄姿,到向日葵的朝阳娇姿……自然界的璀  相似文献   

2.
Code 《成长》2005,(12):91-92
2005年的法冶热点颇多,几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法都有大动作。比如《治安处罚法》、《物权法》的出台,从实体到程序上以权威保障民权;跟学生密切相关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做了很多细节性修正,《考试法》面试唤醒社会城信;跟收入相关的《个人所得税法》在多方强烈呼吁下有了新动向。此外,《反国家分裂法》、《公务员法》、《直销法》、《公证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证券法》、《民事诉讼法》、《劳动合同法》等等一系列条文颁布、修正或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3.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4.
樊耀元 《新读写》2009,(1):16-16
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史记》,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章回体小说,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孕育了熠熠生辉的文字;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让人陶醉。这种文化的积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似血浓于水的亲情般,根生于心。这种对汉语的依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是一生都无法割舍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发生了关键性变化:诗歌形式,从四言发展到了五言;诗歌创作主体,从以民间集体创作为主,转变到以人个体创作为主;诗歌主题、风格也都发生相应变化,并由此引领唐宋诗歌主流。在这个嬗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中国数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浪潮迭起,令人目不暇给.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既有知识的更新也有理念的转变;教材不断出新,从统编教材到新教材再到课程标准教材,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高考由全国统一命题到各省自主命题,命题原则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各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教学理念的推出,教学手段的更新,几乎年年都有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沈玉军 《吉林教育》2009,(7):117-118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有着数不清的足迹。走一段路,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头看看:从思考踌躇到蹒跚前进,从完善提高到勇往直前。每一天,我们都在为昨天的往事而创造今天美好的回忆;每一天,我们都在为今天的成绩而创造明天惊人的奇迹。分分秒秒,我们在一步步前进中迅速成长;点点滴滴,我们在一天天努力中逐渐成熟。偶尔翻开记忆的相册,就像是一部部经典的老电影在眼前慢慢回放;细细品味特殊的经历,就像是一杯杯浓厚香醇的咖啡.让人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8.
对王安忆畸形性爱小说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王安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性本,从“三恋”到《米尼》、《我爱比尔》,从对性爱美的礼赞到对性犯罪的演绎,从试图用母爱救赎到无力拯救的演变,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在王安忆的理性思考中越来越呈凸显的态势,并因此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悲悯情怀。作为一个思考型的作家,王安忆在日益膨胀的欲望化大潮中卓尔不群。  相似文献   

9.
《林兰香》中的死亡叙事在推进情节发展、串联人物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联属人物,推动情节;收结人物,减少枝蔓;埋下伏笔,预示下文;善善恶恶,暗含报应;怀念往事,营造气氛。《林兰香》是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从死亡叙事中也能看出《林兰香》的桥梁作用。《林兰香》死亡叙事更多的来自感伤、追忆、梦幻。  相似文献   

10.
【单元要旨】学人生 我们认识人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己的经历,有他人的经历;有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有现实的生活;还有一种以学的形式去让我们认识人生。我们在《皇帝的新装》中知道了不要轻信别人,要诚实;从郭沫若的两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追求与向往;从《女娲造人》中,我们知道了古人就渴望知道人类的来历;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人手研究学的意义。本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的关联,新批评则从比喻中发现语义的对立统一;二、心理层面。刘勰的意象论将构思与表达结合起来,新批评则排斥心理因素,标举语象;三、化层面。刘勰的比兴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化修辞学,新批评则以比喻作为学本质属性,是一种本体修辞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证《方言》对《尔雅》古今语的记述。一方面,从《方言》描写词 语纵横两层面这个角度,论述了《尔雅》古今语在《方言》中记录为古语词和西汉方言词; 另一方面,《尔雅》古今语到了西汉遍布华夏各地,如分布于关东西,分布于某地某地间, 分布于某地,同时根据详实的数据得出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结论,而且,《方言》对某地 间 方言词的辨析反映方言与通语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文章最后,将《方言》对《尔雅》古今 语的记述依照林语堂“十四个方言区”—一列举,推断出方言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某些方 言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心理学巨大的发展。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从行为主义的革命到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历史一再证实了这一点;从微观上讲,心理学工作者要从事心理学研究,必须具备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否则,科学研究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学考试的必考课目。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乡愁——是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写常新的题材,故乡在诗人的笔下不只是一个地域抑或内心深处的字表述,它是一种日久弥深的往日情怀。故乡,对游子来说足挥之不去的长久思念,是难以排遣的莫名忧伤。在我国的古典涛歌里,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心,雨雪霏霏”到《古涛十九首》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权,依法理分为三类:家庭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后两权属公共权利,在我国立法史上已多受重视,且日臻完善。如代表国家教育权的学校教育,已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出台;以代表社会教育权的民办教育,从制定《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到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中国教育史的里程碑式文献。而作为构成现代教育体系三大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无论在管理体制还是在组织形式、物质条件等诸多方面,并未得到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7.
自唐以降,在手帕这一方微小的天地中,上演了一幕幕情挚意浓的故事,而传颂至今者亦不胜枚举。元稹《莺莺传》中,罗帕传情愫;秦观《望海潮》中,香帕寄相思;明传奇《蕉帕记》中,帕巾为诱饵;明武宗眼前婀娜的李凤姐手中,丝帕更平添几许风韵、几多情致……  相似文献   

18.
有人研究《陌上桑》,说罗敷夸奖的“夫婿”是一种“金头蚕”。有人研究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说它的意蕴在于暗示人们在社会的风雨中青春容易消逝。对《最后一课》,有人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读它;对《蚊子和狮子》,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它;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人从法学的角度来理解它;对《捕蛇者说》,有人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阅读它;对《死海不死》,有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析它;有人读《孔乙己》,欣赏它的“蒙太奇”手法;有人读《醉翁亭记》,品味它的“镜头”之美……这就是用视点变换、角度变化的手法来研究事物。  相似文献   

19.
甄静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26-28
《世说新语》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志人小说,自其成书后就拥有众多的读者,影响深远,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世说新语》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世说新语》的接受在元代以前,接受者主要是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夫;而到了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开始走下文人的案头,其中的许多故事,被改编成杂剧、南戏或传奇,在市民阶层中流传,这些改编剧成功地完成了戏剧对小说的二度创作,对《世说新语》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年,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秩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频频发生“阵痛”,面临新教育的极大挑战。1905年,长期作为中国封建阶级选拔统治人才的手段——“科举”制走到了尽头,新学堂开始在国内广泛建立;此后,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几年间,中国社会进入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各种势力的较量异常激烈;特别是1919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