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到李频同志寄来的他的新作《龙世辉的编辑生涯》,我的心情特别高兴。这并不是因为我与李频或龙世辉有过什么特殊的交往和情谊,而是因为这样的书满足了我久已萦绕心头的一个愿望。自从读了美国著名的编辑家康明斯·萨克斯的夫人多萝西·康明斯编写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康明斯·萨克斯的编辑艺术》一书以后,我一直希望有一批研究中国编辑家编辑生涯的书早日出版。在我看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是建设编辑学这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试想,要是没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对具有代表性的语法。修辞现象的大量搜集、整理和研究怎么可能从人们日常的语言活动中总结出一系列语法规则、修辞格,并由此构建科学的体系,我们的学术殿堂里怎么会有语法学、修辞学这样的学科。编  相似文献   

2.
“同志们,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而完成这一工作是多么伟大而光荣的啊!真是一个卓越的工作!”——摘自阿·马·高尔基在政治部报纸编辑会议上的讲话一、阿·马·高尔基的编辑活动高尔基的编辑工作是他各种特别有益的和涉及多方面的文学及社会政治活动之一,这项工作与工人阶级的事业,与争取共产主义思想胜利的斗争紧密相联。在高尔基一生的创作活动中,他为编辑工作付出了许多力量和时间,在工作中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家普希金、别林斯基,赫尔岑、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柯罗连科及其他作家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3.
纳尔逊·曼德拉成了神话。对他本国的许多人以及世界上不少人来说,他事实上是南非的救世主。他战胜了这个大陆上最后一个白人少数政权,而使许多外人认为更了不起的功绩是他战胜了一个因认为自己是祖国的公民而犯了罪、被在牢房里关押了27年的人有权怀有的怨恨。幸运的是,对读者来说,出现在其回忆录《走向自由的漫长道路》中的纳尔逊·曼德拉远比神话中那个偶像富有人性。他是一个天真、固执的年轻人、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迷惑他的盟友并控制他的追随者。他不批评支持其解放斗争的  相似文献   

4.
钟伟 《中国新闻周刊》2004,(38):120-120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我最喜爱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于他和同为经济学家的夫人罗斯合著的回忆录《两个幸运的人》,我虽然数次因其60万字的篇幅而却步,但最终还是在十一长假抽空读完。这是一对幸运的人:身为犹太人的他们,在那个被看作异端的不幸时代里,相濡以沫72年,一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极其浩繁,并且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的世界因为曾经拥有他们而更《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 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著 中信出版社 2004年1月 48元米尔顿·弗里德曼是我最喜爱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于他和同为经济学家的夫人罗斯…  相似文献   

5.
安·斯各特·伯格用“天才的编辑”来做史克里勃纳书店著名编辑帕金斯传记的书名,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帕金斯本人是一位天才的、优秀的编辑;另一层是说帕金斯是众多的天才作家的编辑,他的一生,是为天才们而工作的一生。应该说,这两层含义,对于麦克斯威尔·帕金斯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史克里勃纳书店是美国出版界历史悠久、业绩  相似文献   

6.
注意啦,黑手党小说迷们!在唐·维托·科利翁及《教父》中的其余那帮党徒丢弃书弃而投奔银幕更加光辉灿烂的生活达20多年之后,已届75岁高龄的马里奥·普佐,创始了一个新的家族。《末代教父》(蓝登书屋版,482页)推出了一个以纽约的布朗克斯为基地,黑暗势力处于巅峰状态的犯罪集团克莱里库齐奥家族。真幸运,普佐也处于创作上的巅峰状态。“他肯定把这本书视为十足的卷土重来,”他的编辑乔纳森·卡普说。5年前,普佐做了四旁通管手术,随之而来的是个漫长的康复期。他在创作的那本博尔吉亚家族(西班牙巴伦西亚  相似文献   

7.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1918年6月6日,在当时的首都彼得格勒钟楼大街正式成立了一家私人出版社——人面鸟出版社。它的创始人是苏联图书出版大师萨穆伊尔·米罗诺维奇·阿良斯基。人面鸟出版社的诞生在当时被认为是苏联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人面鸟出版社的组织者萨·米·阿良斯基当时并不富有,他创办人面鸟出版社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对著名诗人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布洛克的热爱和敬慕。他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以布洛克为首的象征主义派诗人和作家们出版他们的作品。萨·米·阿良斯基是出版社的唯一工作人员.组稿,编辑,校对,发行,他都自己干。他还亲自请美术家为“人面鸟”的出版物画插图,作装帧设计。  相似文献   

8.
他是记者。他是编辑。他是诗人。他,就是至今仍坐在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稿件终审椅子上的孔繁星同志。早年,我曾是他的部下。我下乡采访前,听过他的亲切教诲;我写的稿子见报前,经过他的删削润笔;他采写的许多消息、通讯,给过我不少营养。现在,我捧读他的诗集《童话的土地》,被那如画的意境陶醉着,被那如火的诗情燃烧着,被那人生的感悟启迪着……对于他的诗的思想内蕴和艺术特征,诗人王怀让已在其序文《诗的生命意识》中,作了中肯述评。我要讲的,是孔繁星同志用自己的实践提供的“记者·编辑·诗人”这个命  相似文献   

9.
读了《好一个“清洁维修工”》,我禁不住拍案叫好。我以为,中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需要萨克斯这样的编辑。 萨克斯确实难能可贵。首先,在金钱左右一切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坚持文化的纯洁性,把提高书稿的质量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其次,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作者,热情地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第三,萨克斯有着了不起的编辑才能,他“用蓝铅笔一挥,就能使光秃秃的岩石冒出香槟酒  相似文献   

10.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作品独树一帜,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更令人赞不绝口。人们把这类小说结尾手法称之为“欧·亨利式的艺术”。所谓“欧·亨利式的艺术”,首先是指,作者具有把小说情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不露痕迹地隐藏起来的高超本领,在情节发展到最后笔锋一转,奇峰突起,在你完全不在意的状态下向你推出一个新颖  相似文献   

11.
偶读《编者与作者之间》,感触良多。 《编者与作者之间》的主人公叫萨克斯·康明斯,美国兰多姆出版社的著名编辑。 有一次,萨克斯应邀出席鸡尾酒会,他厌恶闹哄哄、醉醺醺的人们,独自站在角落里。一位女士端着酒盅飘然而来,问:“干嘛要站在角落里,是作家吗?”萨克斯答:“不。”“那么,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萨克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做清洁维修工作。” 萨克斯的玩笑话,一语道出了他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他认为:“书是集体努力的产物,一般人并不充分了解这一点。一本书的质量,它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常常取决于编辑的‘清洁维修’工作做得如何。”  相似文献   

12.
1958年夏天一个闷热的日子,《纽约时报》国际版值班编辑收到了该报驻波兰记者埃·姆·罗森塔尔从波兰寄给编辑部的一包邮件,里面有他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值班编辑知道罗森塔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记者,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他感到纳闷的是,为什么罗森塔尔不将文章用电报或电传发回来,而非要邮寄呢?按照编辑部的规定,凡是重要的文章都要用电报或电传发回,邮寄本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信息     
1987年1月开始,人民日报版面作如下调整:一版,要闻;二版,经济;三版,科教·文化·体育;四版,政治·社会·法律;五版,理论、读者来信、文艺评论、文艺作品、文件·报告·回忆录专版;六版七版,国际;八版,文艺副刊,每周文摘。  相似文献   

14.
人们几乎在每本书上都会发现“责任编辑”这几个字,他是对一本书的命运负有全部责任的人。塔·波·伏尤科娃担任责任编辑的书共有85本。《八十五次喜与忧》便是伏尤科娃对自己唯一喜爱的,并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幸福的职业所作的思考和自述。这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工作者的工作经验总结。《八十五次喜与忧——一个编辑的思  相似文献   

15.
弗拉基米尔·傲里奇·列宁一生的活动与最先进的、人民的共产主义的报刊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主要机关刊物旧"火星报"、"前进"、"无产者"、"新生活"、"真理报"担任编辑.他不仅是天才的编辑,而且是卓越的评论家.在自己的新闻活动中,他给世界报刊工作提出了新的原则性的东西,大大提高了无产阶级报刊的社会意义,他是新闻工作者为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盆服务的卓越的榜样.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列宁认为,经常在报刊上对有关社会、政治生活的最现  相似文献   

16.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是个非常严格的编辑,但绝不吹毛求疵。他在编辑稿件时,只限于最低限度的绝对必要的修改。在这一点上,他关于卢那  相似文献   

17.
在维克多·雨果与他的编辑之间,新近在出版社进行了一场对话。编辑: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制门器(控制门开启到任何角度或防止超过一定限度的装置——译注)! 雨果:这是关于人类生活状况的一部史诗。  相似文献   

18.
王华良周文熙吴世灯杨石友(3·26,孙法智(8·29)雷猛发(3·3幻山曰比(3.13)李端(4·4)金明善(4 .18)、卫了‘、JJ、争‘、声、声、J月恤八口n叼八00以乃Q勺‘乃‘OJ,Ql上乃‘ …… 编辑学讨论论编辑审稿有关编辑学的几个问题当前编辑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编辑在文化生产中的地位和作 用编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诸种心理效应及其对编辑行为 的影响论编辑在传播中的作用编辑学及其发展方向谈“编辑”的内涵与外延 编辑工作的改革讨论专栏编辑工作改革的一些看法和探 索坚持方向是编辑工作改革的中 心环节编辑工作改革的目标对编辑工作改革的…  相似文献   

19.
英名·英明——英名,是主谓式名词,指英雄或杰出人物的名字、名声,如“我这篇回忆录的卷首,先要写上周恩来的英名,他是这场十五年谈判斗争的领导者和指挥员,也是我一生最尊敬的领导人”。英明,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佳 《新闻大学》2004,5(2):37-40
提起沈从文,人们往往想到《边城》,想到《湘西》,想到他不朽的作品和他在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沈从文与《大公报》这份闻名遐迩的百年大报,特别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不解之缘,却较少为人们问津。本文试图梳理沈从文编辑、支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这段历史。 沈从文与《大公报》的缘分不仅仅在于一个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