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日,我们常听大人们夸奖某小孩“这小孩悟性好,是读书的料!”什么是悟性呢?《新华词典》解释说:“悟性即知性。同‘理性’一起指认识的两种能力或阶段。”笔者在文中为什么不提“悟性”而提“感悟”呢?(庄子·刻意》有“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之说。《后汉书·崔骃骃传》中述:“唐且华颠以悟秦。”这里的“感”和“悟”分别指“感觉、感受”和“启发,使之感悟”之意。可见,“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发展和延伸。“感”是手段,是过程,“悟”才是目的,才是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本文中的“感悟”,笔者的本意是:面对教学这一双边活动,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感”,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2.
感悟已成为语文教学越来越抢眼的视点。什么是感悟?笔者以为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是感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是感悟,怦然心动、心潮起伏是感悟,刻骨铭心、心领神会也是感悟。感悟很美,但这份美丽必须建立在充分“感”的基础上。有所感才能有所悟。要使学生在积极阅读过程中收获“悟”的美丽,我们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落实“感”的策略、“感”的方法、“感”的途径。在教学《五月端阳》一文时,笔者为使学生能走进课文描绘的那个小村子,感受浓烈的节日气氛,感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引领学生以“感受”为主要策略,进行了下列学习尝试:一、…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呢?笔者的做法是: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  相似文献   

4.
“对话”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精神对话与沟通。根据“互动—合作”的理念,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模式来构建“对话体”的课堂教学。一、感悟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够体会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精读、略读与浏览。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设…  相似文献   

5.
“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是一个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由此引起的思维与发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之前和读之后都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章、感悟文章为主,以视觉形象代替文章的阅读与感悟。例如,教《万里长城》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感悟”的“感”就是“感受”,“悟”就是“领会”“醒悟”。而阅读正是唤醒学生美好情感的良方,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觉,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读书——感悟——表达”过程。在阅读中,要还学生以独立的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反复品味,走进作品,在自读、自悟、自得的过程中,有所吸收,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有所质疑,有所收获。“三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意识和方式。所谓“三学”,就是问学、导学、答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一篇作品时,历经阅读的全过程。一、问学——自主读书,有所思,有所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学思维”(这里所谓“思维”,是广义的,指由有效学习所引…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着重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力求达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悟”的理解境界,从而获得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语言美、意境美。入情入境地阅读,会油然而生“桂林山水秀,美溢胸怀间”的审美感受。教学本文时可以读为本,恰当借助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力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美,理解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一、诱发“入境”阅读寻找美要想学生入境,教师就要做好“导游”。教学时可用质疑式导入: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二、互动式阅读感受美教学中,抓住“读”这一感悟语言的主要方法,将“朗读”与“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悟,以悟促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1.初读课文,整体感…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读书——感悟——表达”过程。在阅读中,要还学生以独立的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反复品味,走进作品,在自读、自悟、自得的过程中,有所吸收,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有所质疑,有所收获。“三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意识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由“感”及“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笔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在学生感悟“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时,运用阅读教学独白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这里笔把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由课内容引发的教师表达个人情感或愿望的话,称为语阅读教学独白。它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最终鼓舞学生自主感悟。  相似文献   

12.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语文课教学也将“悟”性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悟”是了解和领会,是体会和感悟。“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一种灵感。“悟”是一种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总的精神是通过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如何在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如果把掌握一…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文章有透彻的感悟才能悟其义,悟其情。叶圣陶提出语文教学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现成教科书所收录的佳作为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语文教学,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思维,即所谓“悟”。最早的例证大约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近来语文界不少同仁也纷纷作文,提倡语感训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直觉感悟能力。 “悟”顾名思义,即明白,领会。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悟”,往往与自得联系在一起,“事事都用你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咏,”(《朱子语类辑略》)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古人也总结出了许多培养学生“悟”性的方法。首先,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必须“熟读”、“涵咏”。“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朱熹《语录·读书》卷十)第二,要求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去体会。朱熹曾说过“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同上》)因此语文教学也提倡学习“多闻”,“多见”孔子《论语·述而》中就/说:“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第三,为了达到“悟”的目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还十分强调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修养。“学者大要立志”《朱子语类辑略》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实际上就是以“自主实践”作基础,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自主体悟,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是达到这种“自能状态”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如何落实新大纲这一精神呢?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就体现了这一点,很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在两课时“读练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很注意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读书,积极悟情,并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水到渠成。整堂课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教师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巧妙,凸显了执教者高超的教学艺术。一、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就已经初步涉及感悟,可见,感悟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策略,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的过程。对此笔者谈自己的三点认识。一、感悟要固“本”也要寻“源”这里的“本”是课本,“源”指的是与文本有联系的、可以整合利用的资源。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感悟不能只囿于对文本语言的简单理解,而是要引领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资源,并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催…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上跑一阵。”要“潜心会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多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重感悟的课堂,一定会有情的震撼,而情的基点就在于对文本的解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采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美丽如画的风光 ,记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情感浓烈 ,语句优美。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美、表现美?我们在认真钻研教材 ,反复推敲后 ,认为本课采用“读悟式”课堂模式来教学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所谓“读悟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为目标 ,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 ,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 ,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在悟后读 ,读出文章的意、情、境。在读通、读…  相似文献   

20.
杨光正 《成才之路》2011,(19):21-21
“悟”有领悟、感悟之意,语文教学中的“悟读”即感悟性的阅读,它是在调动学生多种心理意识和品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发现兴趣,训练学生的发现思维,让学生形成发现能力;是让学生在经历“初读(感知)——细读(研讨)——品读(咀嚼)”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进行心领神会,从而悟出阅读材料的内涵,悟出阅读材料的滋味,在悟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