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取得教育良效的前提。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如何对待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和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教师的“学生观”问题。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旷玉萍 《云南教育》2002,(31):48-48
在目前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还不习惯于听学生“讲”,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和问,面对学生的问和答则不够重视,使之流于形式,这对教学实在不利。一方面失去了最佳教学时机,另一方面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得不喜欢“张嘴巴”。我认为教师重视学生的“问”和“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讲”。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话不再是圣旨,教师与学生是学习中的合作者。教师就像“牧羊人”,学生就像“羊”,“牧羊人”要给“羊”找…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传递还是经验的改造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配合教师”说,体现了知识传递的教学观,认为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传授既定的知识内容。另一种“是学生逼教师”说,体现了经验改造式的教学观,认为上课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改造。一个教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观发展到经验改造的教学观。最近常常在中小学校,和教师们生活在一起,听了不少公开课和家常课,也参与了教研组的评课和部分教师的教案设计,感受颇多。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师们经常和我“说学生不配合”或者“这节课学生很配合”。这是我听得最多的话。下课后,如果…  相似文献   

5.
一次 ,上完优质课后 ,有位参赛教师满脸无奈地说 :“唉 ,不是自己班的学生,太不配合了。”听完这句话 ,我不禁陷入沉思。翻开《现代汉语词典》 ,“配合”一词 ,有一个义项为“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对于教学活动而言 ,“配合”大概应解释为 :“师生双方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那么 ,按这位老师的理解 ,所谓学生配不配合 ,意即是说 :学生如果能按照老师的意图来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 ,使这一节课“气氛热烈”而又“井然有序”地顺利完成 ,这就是学生配合得好。反之 ,则是学生不够“配合”了。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 ,我们…  相似文献   

6.
当老师的都知道,能把学生带得更好,那是称职的老师。而能把好学生、普通学生甚至落后学生都带起来的,方是一个好老师。怎样才能使落后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其实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更是教学相长的不二法门。年级孙主任多次也在不同层次的会议上说:好班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差班可以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的确,学生是一面镜子,特别是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学生,更能照出教师管理理念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今年我就碰到这样一面明晃晃的镜子。  相似文献   

7.
在评课交流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时用“学生很配合”赞之;在寻找不足时,有的以“学生不配合”而蔽之。以学生配合与不配合作为评价学习风气或教学得失的依据。总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是由于不论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角度看总有不妥之处。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班里有几个孩子,平时总喜欢与教师争论不休,特别是在课堂上,当别人回答问题完毕,他们总要陆续站起来,有的干脆站都不站就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滔滔不绝地阐述起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来。有两个胆儿大的还经常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观点。”他们曾几次让我  相似文献   

9.
在评课交流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时用“学生很配合”赞之;在寻找不足时,有的以“学生不配合”而蔽之。以学生配合与不配合作为评价学习风气或教学得失的依据。总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是由于不论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角度看总有不妥之处。笔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听了石林板桥小学一位教师上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课“分类”。这位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后,提问:“如果把现场的听课教师分类,你想怎样分?”学生窃窃私语。不大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男女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男老师,一类是女老师。”接着又有学生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戴眼镜和没戴眼镜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1.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规律揭示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填数练习:集体练习并讨论后,教师没有出示别的练习题,而是说:“同学们,老师出题你们填了,都填得很好,你们能不能也出些题考考老师呢?”学生立即被教师的话吸引,新奇、自信、面带笑容动起笔来。经同学交流、合作,学生们出的“考题”,难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李明 《山东教育》2003,(25):31-32
一天,教学《燕子》一课。读到“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我问:“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感受到春天太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面。”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春天优美动听的旋律。”有的说:“我感觉电线太高太长了。”他们紧扣问题,发表见解。我正要接着按既定的教学步骤往下讲,忽然听到:“老师,为什么燕子停在电线上不会触电呢?”我大吃一惊,这可是事先没想到的呀!我也不明白。这真是“节外生枝”,怎么办?是不予理睬,强行砍掉,…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上看图说话课《离群的小鸡》,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放手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各抒己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课开始后,这位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仅出示小鸡“离群”和“遇险”两幅图;而不出示母鸡“发现”、“援救”和小鸡“改正”三幅表示事情发展和结果的图。小鸡“遇险”后的发展和结局则让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自由想象,这样就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他们沉思片刻后,便争相举手发言。有的说,小黑鸡离群后,它一定会被躲在树后的野猫吃掉;有的说,母鸡发现小黑鸡掉队了,就一定会去寻找,小黑鸡一定会得救的;有的则认为,小黑鸡即使被母鸡妈妈救下,也一定会受重伤而死去;还有的却认为,小鸡发  相似文献   

14.
《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已经上完了,可我依然沉浸在文章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回味着两位教师创设出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犤案例一犦老师请学生介绍“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有关内容,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上台发言。有的介绍了西湖十景,有的述说了桂林游历,有的展示了山河图片……老师激动地说:“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都恨不得现在就去一睹它们的风采!课文中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地方的呢?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诗句吧!”学生深情地自读,并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站起来朗读这一部分。在…  相似文献   

15.
胡祥明 《师道》2005,(8):23-23
今天的语教学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知识。”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能力。”我想说:“我们该教给学生学习语的心境,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语。”  相似文献   

16.
教师和学生赌气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有的因学生捣乱停止给学生上课;有的因学生作业脏撕学生的作业本;有的因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惩罚学生;有的对调皮学生置之不理……教师和学生赌气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教师采取高压政策以威取胜,赌的气是“我就不信管不了你”;要么教师妥协,对学生不管不问,赌的气是“我就不理你,着吃亏的是谁”。不论哪种结果都有弊无利。教师和学生赌气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学生具有特定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不可能一切按教师的要求去学习和生活,他们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如和老师唱对台戏、搞恶作剧出教师的洋相、经常…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些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过去不很理解,通过教改实践,现在才逐渐有所领悟。长期以来,我错误地把语文课看成一门知识课,又片面地认为知识完全是靠老师“教”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以“讲”为能事,还自以为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法,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描写好的琴声感人时 ,说 :“转轴拔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其实 ,说话的道理与此相同。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感人的魅力 ,一定要做到“四分含情 ,六分叙理”。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有没有“情” ,其结果是不相同的。以下两个教学片断中 ,同样是对学生读的评价 ,两位教师不同说法所产生的效果就很耐人寻味。片断一 :一位老师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生字学完了 ,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铸”字挡住了去路。“谁来告诉他 ?”老师问。一位学生站起来 ,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 ,老师让他连续读了三遍。“记…  相似文献   

19.
<正>从教以来,笔者听过很多课,也经常参与评课。听完课后,总有老师在议论执教者“教”得怎样的同时,对学生“配合”的情况发感慨,或曰“这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或曰“这个班的学生不太配合”。在某些老师看来,一堂课能否获得成功,除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看学生怎样“配合”。笔者也不止一次听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在下课时的结束语是:“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内容是“小熊开店”,讲的是乘法和除法的有关知识。教师的课上得很精彩,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最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口语化,亲切自然,特别是对学生不明白的知识点,教师总是轻轻、微笑地对学生耐心解说。这里没有老师对学生的大喊大叫,有的只是优雅的教态、亲切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