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重建班级公共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养成公共精神。具体途径是:更新教育目标,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转变教师角色,使其成为创建民主班级的先行者;完善班级生活,营造体现现代社会民主精神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民社会学习的重要场所。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存在过度审美化与审美极化的问题,反映了当前城市生活的空间之争与审美霸权,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缺失。失去了公共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自然无法成为公民学习的场所。恢复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需要审美批判。基于审美批判的公民学习是一种构建以审美正义为价值基础的学习环境的主体化公民学习,是一种旨在建构一个平等交往、令人愉悦的宜居公共空间的民主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业主维权是否预示着公民社会到来存在争议。从业主维权目标上看,业主仅是为了社区利益,没有尊重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从运动手段上看,业主维权采取非正式政治与策略性行动,缺乏规则意识;从社区自治角度看,业主在社区治理的常态下自治非常困难,缺乏自治精神与能力;从公民素养看,业主维权行动不妥协和不理性,缺乏理性、平等、宽容、妥协和志愿精神为特征的公民精神。判断一个社会运动是否具有公民社会的特质,除了看它是否具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外在制度背景外,还要看运动目标是否有公共性追求的外溢性,是否有将运动目标上升为公共议题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公民个人是否具有公民精神,整个运动是否能超越自身利益,并能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以此标准看,我国一些环保运动、NGO参与的劳工政治具有公民社会特质,能催生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是一种由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目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已经进入了协商民主的主流话语阶段。相较于竞争性的选举民主,中国的执政者在价值偏好上更容易接受非竞争性的协商民主。当前中国的公共协商模式主要是公共权威主导的动员协商,虽然它契合了协商民主的精神和价值,但是离规范化的的协商民主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中国公共协商的前景就是要从公共权威主导的动员式协商走向公民主导的对话式协商。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规则和秩序重新定义和建构的社会转型期,反映国家与社会关系新变化的城市住宅区业主和业委会及物业管理公司的新型关系,正在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本文从公民政治社会生活的视角,针对住宅区各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讨论城市业主如何通过集体行动的策略,维护自己合理权益,并努力使其实现最大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卢旭在《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道德的人首先应该是合格的公民,现代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公民。民主社会是公民积极参与而建构起来的社会。公民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途径影响公共决策、建构公共生活、追求公共目标的一切活动,是公民负责任地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在提高公民基本文化素质的同时,提升公民的公民意识、参与态度、参与的认知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公民合作、团结、关怀等公共价值的意义,从而促进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的培育。而要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有效建构,则必须培育课堂生活中的合作学习机制、发展学校空间的民主秩序、推进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生活氛围和价值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也称作审议式民主、商议式民主。在国外的表现形式为公民会议。丹麦有历史非常悠久的"公民共识会议"传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逐渐推广到美国、新西兰、丹麦、加拿大、韩国、日本、阿根廷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目前己成为普通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讨论的重要形式。职是之故,笔者在本文回顾了公民会议的滥觞,扼要描述了公民会议的运作机制。希望借此能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是公民负责任地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对公民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公民基本文化素质的同时,提升公民的公民意识、参与态度、公民参与的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实施参与式公民学习,通过构建学校民主生活和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公民参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推荐理由 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公共空间的形成,即以公共舆论为先导,强调程序意识、形式合理的运作规程,进而追求理性化、契约化与合法化的公共生活。 班级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同时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摇篮,民主化的班级生活是社会组织进步的有力的变革力量。按照民主的理念重构班级的生活空间,不仅是现代学校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而且由此而孕育的具有自主人格的未来公民,必将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积极维护者与能动建设者。  相似文献   

12.
民主的社会依赖于民主的公民,而民主公民的养成也依赖于民主的社会。在一个民主法制尚很不完善,市场经济尚未充分发育,公共生活还在形成的社会中,关于公民、公民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解尚存在着许多有待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对于序化公民政治参与,维护政治稳定;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提升公共决策质量,促进决策实施;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发展公民文化;发挥民主党派监督,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民伦理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西方自古希腊以来萌发的民主到启蒙之后确立为人的主体性和公民社会的权利向度。公民伦理的自主和平等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一种以权利和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利伦理,是以现代政治同家为背景和基础的公共道德。当代中国建构公民社会和培养公民伦理,应发展公民作为公共生活主体的权利主体性与道德主体性。在公民教育中以权利向度启发公民作为公共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民参与所具有的价值,即公民参与蕴含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为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公民参与蕴含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有利于达成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进而揭示了社会民主进程与公民参与的本质联系,即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同时,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激发公民参与的热情;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最后,提出了培养公民参与精神的三个主要途径:教育灌输,舆论引导,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16.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开放、民主、多元的"人本化"时代,凸显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注重对话、协商、反思和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业已成为公民教育的共识,国家认同教育因而需要借助理性式公民教育来加以落实。理性式公民教育基于理性的国家认同,旨在培养理性的爱国者。立足于积极公民的立场,增强共同体意识,注重共情式理解,促进公共文化建构,是当代中国推行理性式公民教育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治理转型的加快,物业矛盾纠纷的多发频发,“业主委员会”逐渐成为城市住宅小区业主维护合法权益、开展业主自治建设的基本组织,也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从历史演变来看,我国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浪潮式”的历史阶段,并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物业管理格局。作为一种基层治理模式,业主委员会的发展面临组织、制度、结构、身份等多重治理困境。从整个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城市业主委员会仍处于较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业委会治理效能和水平,使之成为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理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8.
民主行政社会构建中的多元共治,是我国公共行政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归属。政府中心主义治理模式根植较深、社会组织自治能力尚且不足、公民参与精神与参与理性欠缺和行政文化建设较为落后,是我国民主行政社会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公共行政化民主改革深入发展,实现民主行政社会构建的多元共治,必须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进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公民教育是在呵护人的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在广阔的公共空间和丰富的公共生活中历练公民人格,在规训和教化的协调互动中促进个体发展和人格完善。同时,公民教育是一种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它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场域中促进个体的德行成长、素养生成。因此,应从童年、青少年和成年的时间维度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空间维度推进公民教育,以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民主是一种人类公共生活的形式,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良性形式。没有公共生活,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没有公共生活的历练,就无从培养公共精神和民主理性,也就无从诞生真正的公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在我国中小学,近十多年来尽管重视了公民知识的教育,但一直缺乏公民教育的实践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