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侨易现象”在其最基本的含义上指在异文化区域有过一定时间停留的主体,因其“侨”经验而发生精神之“易”的现象,那么“创作型侨易”则在“学习型侨易”“传播型侨易”等已经引起学者们关注的类型之后,成为一种新的值得研究的“侨易现象”类别。“创作型侨易”的主体为文学艺术创作者;其创作行为的原动力来自于异地经验引发的他我碰撞;其作品为主体精神变化的呈现空间。创作主体的异地经验非同于一般旅人的异地经验。在陌异感带来的兴奋或不适的后面,主体追问“异”之所在,并从“异”中获得创作的动力、灵感与材料。若以“创作型侨易”这一现象作为理论思考点,并以洛蒂、克洛岱尔与谢阁兰这三位有过远东经验的法国作家为个案,我们可以考察侨易经验与作品创作中异质文化因素的地位的关系,以及适合“创作型侨易”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如果把萨义德作为侨易个体进行研究,其理论建构则可以视作精神质变现象,“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就是其中的“主概念”和“辅概念”。运用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的方法可以发现萨义德的理论建构与其本人的侨易经验密切相关,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以及重要的侨易事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萨义德VS·亨廷顿为例,追问其背后“文明冲突”、“权力话语”的问题症结所在,凸显“观念侨易”的思路,进而消解主体,显示二元三维的整体结构观。  相似文献   

3.
凯泽林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和感性哲学主张,得到一战后发生信仰困扰的普罗大众,以及迫切寻求解决战后文化危机方法的知识精英的肯定。他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思想却广泛受到俄罗斯(斯拉夫)、德国(日耳曼)、法国(罗曼)乃至中国的文化影响,这得益于凯泽林青年时代在欧洲内部进行的地理旅行和他对异质文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他的哲学志向的确立以及感性哲学观的初建与他的异文化漫游密不可分。本文以叶隽教授的侨易学理论为工具,对凯泽林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欧洲旅行路线作出梳理,从而对青年凯泽林的思想变化过程形成完整的链条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侨易路线"的概念来解释侨易主体的侨易过程的连续性,延伸了"侨易现象"的内涵;并进一步补充以"侨易线路"的子概念,针对侨易主体的理论化作出阐释。本文还从侨易主体的相异性角度提出了解读多重侨易过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界定作为学科规制的侨易学研究对象的"侨易现象",强调其既非单纯的位移现象,也非纯粹的思想现象,而是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结合,并规定其内涵与外延。进而讨论侨易现象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确立,在动静相峙的互补维度中来理解其基本结构;同时以现象学、符号学为例,强调侨易学与各学科知识间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5.
叶隽在李石曾"侨学"的基础上引入《易经》的智慧创建了侨易学理论,其哲理思维模式为"二元三维",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等,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由于物质位移而导致精神质变的侨易现象。该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建构性、整合性、超越性等特点;同时,在研究对象、理论命题以及学科特殊性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阐释与论证。  相似文献   

6.
“黑人移民性”作家是一个典型的“侨易共同体”,移民伴随着想象与世界观的改变,使他们摆脱了非洲作家前辈的意识形态限制,卸下了沉重的历史重负,更多地走向自我。本文以莱奥诺拉·米亚诺为个案,借助侨易学的独特视角与研究方法,剖析作家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对其身份进行解构与重组,寻找非洲、欧洲之外的第三维身份空间,同时思考她的移民书写所带来的美学表现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侨易学的主要追问在于人的重要观念的形成总是与其物质位移、精神位移息息相关,尤其是异质性(文化)的启迪和刺激提供了创造性思想产生的可能。以此理论观照澳大利亚作家伦道夫·斯托的创作,可以看到作家是在西方基督教和东方道教这两种异质文化思想的激荡和启迪下完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侨易流变过程。他的小说和诗歌反映出作家在白人身份难以确立,与新大陆格格不入而陷入迷茫之际,将目光投向独具魅力的东方道教汲取灵感,以弥补基督教文化的不足,其思想流变和作品体现出侨易学之“大道侨易,精神位移”的思想。斯托是一位独特的当代澳大利亚作家,他的道家思想是对强势基督教文化的反拨,是对困惑中的澳大利亚人探寻与陌生土地和解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宏观视域中借鉴各类理论资源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易经》的元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史进程,具体则分析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的关系。通过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的过程变化来呈现文化转移的复杂面相,辨析"原相变形"与"向度变型"的区分与意义,进而提出侨易学观念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理论的学术资源。这要把握三点:1、凸显《易经》的思维,就是"易"为天下之恒理的几层关键性含义。2、强调"侨动"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主张物质位移的枢纽性意义。3、尤其注意"侨-易"之间的二元关系。  相似文献   

9.
慕容氏辽东政权的“侨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嘉乱后,避难辽东的中原流民主动归附慕容氏,二者结成稳固的政治同盟,共同攻取了辽东郡县,辽东当地大族成为被征服对象,由此在士族集团内部形成了“重侨轻土”、“以侨统土”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叶隽的侨易学在观念方法、学术关切、理论用语以及操作归限等方面堪称新见迭出,这契合了当下应对西学的挑战、注重文化复兴、提倡理论创新的学术大气候。在长久接纳异域文化的浸润和侵蚀、长期通过自我革命瓦解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情形下,文化复兴何以可能?侨易学以求"通识"为归宿来回应西方现代性的理论挑战。就其整体理论框架而言,叶隽的探索值得肯定,而侨易学也大有可为,只是需要一个跳出西方二元论的宏大视野。回归古典、走向世界或许是实现中国现代理论自觉、发皇侨易学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教育改革行动深受其"侨易"经历的影响。贵阳龙场的艰难困苦与生死之忧导致王阳明彻底背离了朱子儒学,并产生了"知行合一"思想与教法;离开贵阳之后,滁州的幽静山水和自然无忧的环境以及"知行合一"教法产生的弊端又致使王阳明选择了"静坐自悟"的教法;最后,江右宸濠之乱与忠、泰之变使王阳明相信只有良知才能够真正足以忘却患难,超越生死,从而衍生出"致良知"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本文从王阳明的"侨易"经历入手,不仅可以深化和拓宽既有的王阳明研究,也可以为认识当代教育家的教学改革行动提供研究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福建南部一个新侨民在家乡所创办侨资企业在与家乡的多重互动中,对侨乡地域化的产业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透过乡土-海外网络所产生的特有效应,侨村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尤以制伞行业迅速崛起.在此一过程中,侨资企业对村庄的影响,不仅表现为一种经济方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村庄治理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这里既有现代化工业的建设和新式公共事业的兴办、也有侨村组织形式和权力格局的重新建构,以及传统文化价值在侨村的接续.  相似文献   

14.
侨港归侨咸水歌是北海咸水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北海成水歌“活态”传承的代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侨港归侨成水歌的传承主体有官方认定的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草根传承群体,过去主要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承,在当下主要是通过婚丧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节日晚会等传承,传承传播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影像传播(传承)、歌剧节目和文本传承等。“国家的在场”对侨港咸水歌的传承产生了一定影响,咸水歌传承中同时存在着“民间”领域和“国家”领域。  相似文献   

15.
叶隽 《学科教育》2011,(2):3-14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侨置制度并非东晋始创,它的渊源至迟可以追溯到汉初,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只是对汉魏旧制的沿用;淮南、江南、汉水流域及益州地区,是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四大分布中心,各地侨民来源、侨川郡县规模、土断及省并情况均各具特色;土断不是针对侨川郡县的混乱,也未完全废罢侨州郡县,它针对的是侨民户籍的寄寓性,通过划一行政区域让侨旧民就地入籍的方式达到消除寄寓的目的;东晋南朝侨川郡县名号的最后废罢是北方西魏、北周政权和隋王朝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一踏入侨荣职专校门,就被校容的整洁、清爽深深吸引,扑面而来的是那蓬蓬勃勃、欣欣向上的浓郁氛围。“侨荣变了!”参观者从心里发出赞叹。欲问变化原因,侨荣师生便迸出一个心声:“因为有了一位好校长”那颗挚爱学生的心被刺痛了1997年8月5日,吴小真调任永定侨...  相似文献   

19.
治史所以明变。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历史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由移民引出的北方"胡汉"问题与南方"侨旧"问题。《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探讨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产生背景、成立原因、沿革变迁、地理分布、相关制度与影响,例证了利用侨州郡县复原侨流人口的方法或路径,开辟了研究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园地;凡此,便为解决东晋南朝史的"侨旧"问题打下了基础,也为探讨十六国北朝史的"胡汉"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海南华侨职业教育集团自今年正式挂牌成立以来,7月13日在三亚首次召开集团理事单位群英会。以"侨"为桥梁的集团化职业办学模式得到海南省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海南华侨职业教育集团是海南省唯一一家独具"侨"字特色的教育集团。教育厅李红梅副厅长指出:海南华侨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海南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