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壶形的宇宙     
<正>“祖灵”与“谷灵”的关系是日本民俗学界自始至今研究的课题。关于亡灵的归宿,日本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在死后的一段期间内为“亡灵”。“亡灵”极不安定,具有危及生者的可能性。“亡灵”活动期间,必须频繁祭祀死者之魂,以消除“亡灵”带来的灾祸。不久“亡灵”净化为“祖灵”,各个灵魂亦将失却独自的个性,同化为一般的祖灵。祖灵不同于亡  相似文献   

2.
祭奠亡灵被视为个体生命终结的最后一个仪式,在整个人生礼仪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献礼享礼"仪式在整个祭奠亡灵系列活动中是一项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而《解结经》则是在该仪式中呗耄唱诵的经文。通过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和有关礼仪习俗的考察论述,理清其中存在的认识盲区和争论问题,充分揭示和展现文本内涵和文献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华人很早就移居泰国。泰国华人现已占泰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在泰国,唐人街是华人与泰人进行文化与经济交流的社会空间,销售中国物品、族际通婚等是其族群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而公庙的建设则系华人社区公共空间生产的重要方式。由于文化根基的不同,唐人街华人与泰人社区不会因为交融的深入而消弭,空间的生产也不会停止,但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成果必然会随空间生产而璀璨绽放。  相似文献   

4.
从死亡出发,传统乡村的世界观中包括了神、鬼、祖先的观念。这亦是传统王朝世界观一个缩影。因为,在皇帝看来,“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因此,施幽祭祖的仪式,贯通与对应着从乡野到庙堂的王朝统治秩序。朝廷的规定既是对地方行为的规范,也对地方传统的承认;而在乡村礼仪实践的过程中,村民、仪式专家展演出来的往往是因应于自身环境的对王朝礼仪的改写、创造与表达。祖灵的祭祀关系到地理的范围以及财产的权利,人---祖先/神---地连接在一起,这就是地域社会的根据。但是,在南中国家庙形制的祠堂在景观上成为乡村的核心却是明中期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祖灵筒是彝族祖灵信仰的物质载体.从形制、制作、神性取得及祭祀等方面来看,祖灵筒是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产物,反映了人们最为原始的对于生殖的崇拜和对种族繁衍兴旺的渴望,通过祭祀、换筒等仪式,可以维系内部沟通,加强家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客家围龙屋是传统村落的典型样式,整个屋村模拟着太极八卦图--一个宇宙生化图式,象征着生命的发源和繁衍兴旺,其"天人合一"的追求,带来人与环境的和谐.祠堂是男性主导的信仰空间,整个村落围绕祠堂的祖牌形成多个同心圆,祖牌是村落信仰空间的中心,定期进行的仪式模铸了整个村落的向心力,祖灵崇拜成为宗族的精神统合纽带,衍生了宗族组织、族谱、仪式一系列文化手段,维系着一个宗族社会的伦理生活秩序;水口庙以神明为崇拜对象,成为女性主要的信仰中心和精神依托,从另外一个角度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两个信仰圈的重合,构成了统合客家传统社会的神圣空间.闲间、宗族组织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村落社会的凡俗空间,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这是一个有伦理信条,有畏惧的,导向道德高尚,维系良好治安的社会.对比现代社区,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明代墓祠祭祖流行于南方地区,嘉靖、万历年间是明代修建墓祠较多的时期,与同时期宗祠的普遍化以及宗族组织化是同步的;明代墓祠是宗族形态的重要形式,具有组织族人的作用,明代士大夫一般认为墓祠祭祖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师公与道公作为桂中壮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两类仪式专家,彼此间的密切关联需要从师承谱系、宗教文书及仪式过程等三方面进行考察。位于广西中部地区的上林县镇圩瑶族自治乡古登村的壮族师公与道公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仪式专家,两者均具有独立的师承谱系。道公凭借科仪书等宗教文本的运用及超度亡灵等仪式角色的扮演,占据着仪式生活的主导地位。师公因在大型法事中被定为副坛而通过文本、口头表述等形式不断塑造自身仪式角色的重要性,以此区别于道公的仪式。与此同时,师公又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与道公共同完成部分法事。这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师公与道公对自身仪式主体性的形塑诉求,并在无形中促成了村落仪式语境的多维面相。  相似文献   

9.
葬礼是人类生命过程中最后的礼仪,其过程和形式既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融入了人类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对生死的思考。综合来说,葬礼是人们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载体之一。论文以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丧葬礼仪为例,通过漳县丧葬礼仪现状来分析其中蕴含的孝道思想,探究漳县人民对传统仪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突厥是公元六至八世纪称雄于漠北、西域的古代强族,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大影响。近来研究其族源、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的文论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关突厥文化,尤其是其丧葬文化的内容略显单薄。不久前,我们以“突厥丧葬风俗考论”为题,对突厥丧葬文化作了一个较为明晰、清楚的论述。文章分三部分:突厥丧葬风俗内容考述;突厥丧葬风俗的内涵探讨;突厥丧葬风俗源流考辩。现把第一部分内容中的丧葬礼仪书刊于此,以请教专家同行。一  丧葬礼仪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仪式和制度所组成的。其制度多渗透、体现在仪式之中,而丧葬仪式…  相似文献   

11.
祭祀作为周代礼乐制度最主要的活动,随着西周宗法继承制的强化,逐步呈现出礼仪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祭祀天地、丧葬与祭祖、祭祀社稷等方面。周代祭天的仪式主要有四种:报祭、明堂祭、郊祀、封禅。《礼记》中详细记载各种仪式,社与稷是两种不同的祭祀内容。明堂制度起源于一种有盖无墙的建筑,后演化为标志尊卑秩序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满族曾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信仰阶段。该信仰的基本对象是"天"和"祖"。天,即天帝、天道、天神;祖,即祖宗、祖德、祖灵。由于对两者崇拜的主要活动是祭祀,且同时进行,故合称为"天祖祭祀"信仰。围绕着"堂子"进行的各种仪式活动构成了这一基本信仰的文化内容。满族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民族与宗教互动发生的结果。今天,"天祖祭祀"信仰在满族民间还有遗留,表现为"祖德宗功"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会聚在陕西省黄陵县,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等祭拜辕黄帝。今年黄帝陵祭祖有两大变化:一是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二是首次采用“民间主祭人”的形式,增加了祭祖的全民性。祭黄陵的意义,在于表示我们“不忘本”。将祭黄陵提升到国祭的规格、增加“民间公祭人”等,则表达了同祖同根、官民共祭的意愿与诉求,扩大了祭祖的广泛性。对于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早熟的民族来说,祭拜黄帝陵有更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封建朝代的统治者们祭拜黄帝陵,是要公示皇权正统、天命所归。而进入近现代,由政府祭拜黄帝…  相似文献   

14.
壮族的饮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既是壮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壮族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的饮酒文化不仅丰富多彩,且有较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男子大都嗜好饮酒,体现了真诚、热情、豪爽和强悍的性格,以酒会友还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酒是壮族结婚嫁娶、庆贺生儿育女、孝敬老人、节日娱乐仪式中的首选礼品,也是壮族表达意愿或传达信息的符号。  相似文献   

15.
拉鼓仪式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特有的祭祖活动.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是其能够长期得以流传的基础.笔者以体育人类学的视角,在文献资料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拉鼓仪式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以及功能的现代性变迁进行了探讨。认为拉鼓仪式完成了从祭祖到世俗的转化过程,并已深深融八到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6.
布傣族群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文字,他们信仰的本族群神话人物(主要指人类的祖先神)与壮族的布洛陀有很大的不同,祭祀祖先的仪式也完全不一样。研究壮族布洛陀信仰与布傣族群祖先神信仰的差异性,即可大致了解越南岱、侬族以及壮族布傣族群祖先神信仰与壮族布洛陀信仰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广西桂西壮族地区"埋蚂(虫另)"节的调查报告。对于埋蚂(虫另)节的祭祀礼仪、壮族的舞蹈、壮 族的传统游戏均作了重点式的介绍。文末并附有"壮族蚂(虫另)歌",详细述说蚂(虫另)的传奇事迹和悲惨遭遇。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年份不同地域的田野调查,认为祭天仪式通过继承东巴教传统,保持了仪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具有神圣和世俗的特点,带给参与者对传统意识和民族原生情感的共鸣,是一个集体的和社会的行动过程。通过对民俗活动的新构,产生了新传统和更新的传统,丰富了仪式文化。现代纳西族祭天仪式是世俗性裹夹下的神圣仪式,其现代性变迁是纳西族对传统的继承与重构,正是因为传统的更新与现代的拓展使纳西族祭天仪式能够获得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D村D氏家族的葬俗仪式的研究,认为葬礼中不同类型的参与者,无论是死者、孝子,还是客人都经历了"过渡礼仪模式"的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在运用"过渡礼仪模式"进行葬俗仪式的结构分析时,不能把整个葬俗仪式看做铁板一块,应注意其仪式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