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量词"包"是从动词"包"发展而来的。量词"包"具有[ 固体][ 小][ 纸、布类载体][ 临时][ 封闭]等语义特征,符合这些特征的名词性成分,是"包"对名词性成分的基本选择,处于基本选择中的名词性成分是范畴的中心成员。量词"包"还可以用于其他名词性成分,这包括了"包"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其结果是扩展到"包"范畴的边缘成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个体量词的语义泛化现象大量涌现,新兴的量名结构扩大了个体量词的称量范围。考察发现,个体量词的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构建的,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是其语义泛化的前提,称量对象由范畴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展是泛化的途径,人们头脑中对该量词理想认知模式的共享是泛化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3.
"数词+量词+中心语"是汉语中常见的数量短语结构, "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因其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而有其特殊性,其语义特点表现为:名量词(一般名量词、不定量词、临时名量词)、动量词(一般动量词、借用动量词)、时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性;中心语或者动词与动量结构对数词的选择性.本文将从语义方面分析"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的语法特点,以期对这类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原型理论可阐释一个量词可以修饰多个不同名词范畴的“一量多名”现象,随着家族相似性的逐渐减少、模糊,量词可搭配的范围、对象逐渐扩大、增多,原来合乎语法的常规搭配向以修辞为目的的变异搭配挪移,这一挪移就是量词范畴典型成员向边缘成员挪移的过程,随着成员共有属性的减少,其联想度呈递减趋势,这是变异搭配之新颖度呈递增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量词"粒"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对量词"粒"所选择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备[+小][+球状][+可食]特征的谷物类名词是量词"粒"范畴的范畴中心";粒"范畴从范畴中心向外扩展,先扩展到小型球状物体,再扩展到小型球状流体物、附着物、非可见物,最后扩展到与球类有关的时间物,形成一个连锁性链条,即量词"粒"的范畴化过程.隐喻、转喻和方言影响在其范畴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量词"粒"的这一范畴化过程具有历时依据.  相似文献   

6.
汉语个体量词"坨"、"枚"、"只"等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网络语言中异化使用的现象值得关注。在认知语言学E.Rosh的范畴化原型理论,G.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ICM)理论,R.W.Langacker认知语法的情景植入理论视野下对其进行分析,这种语言现象是被修饰名词范畴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展的结果,其前提是人们头脑中关于该量词的理想认知模式的共享。从语法角度看,个体量词异化搭配的语义生成和联结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层级性的过程,量词和其修饰的名词之间的搭配是通过依存成分凸显的次结构和自主成分凸显的语义侧面之间的阐释和被阐释关系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对量词"条"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进行探究,分析范畴中的原型成员及中心范畴到边缘范畴的扩展.从历时角度来看,范畴化过程与历史上的量词"条"对名词的选择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得选择是个范畴化得过程。在“双”范畴中,两体相同是范畴中心,是“双”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的选择。随着范畴中心向外延扩展,分为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  相似文献   

9.
论“数+形+量”格式中量词和形容词的语义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形+量”格式可以分化为三种:数+形+个体量词(A式),数+形+集合量词(B式),数+形+容器量词(C式)。容器量词最容易和形容词形成选择关系,其次是集合量词,个体量词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和形容词形成选择关系。量词和形容词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关系,这种选择关系的基础是语义的相宜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量词“团”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量词“团”与数词、形容词及中心语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量词“团”的句法语义特点.得出结论:量词“团”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符合圆状聚集这一性质的事物,可接受量词“团”的选择;“团”主要与数词“一”和“两”搭配:受“大”、“小”、“整”三个形容词修饰。就句法成分而言,主要是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补语。  相似文献   

11.
量词是具有范畴化功能的词类.量词在语义上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各种各样不同的名词归为一类.量词的范畴化是从中心成员开始的,然后逐步扩展到边缘成员.量词范畴的扩展途径包括绝对途径和相对途径.量词范畴化的动因有隐喻、转喻、图式转换和规约意象.  相似文献   

12.
"颗"是现代汉语常用量词,量词"颗"对名词的选择呈现多样化。本文对量词"颗"范畴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颗"范畴的中心成员,再根据家族相似性和范畴化扩展,将一些相近、相似的名词也纳入"颗"范畴。  相似文献   

13.
“数词+量词+中心语”是汉语常见的数量短语结构,而“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因其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而有其特殊性。在句法特点上,表现为:具有能做谓语和补语的句法功能:结构之间能够插入“的”;量词不能重叠;数词“一”不能省略;与“不”或“没(没有)”构成否定格式;能够用于“连……也(都)……”句式;结构在形式上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存现句的形式。在语用特点上,表现为:结构中量词具有的形象色彩;结构的消极意义;结构表示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14.
汉语量词作为相对封闭的词汇类别,一个多世纪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有关汉语量词的概念和对于量词研究的角度、领域和范畴都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也同时存在术语不统一、内部范围研究和教学不平衡、动量词研究相对偏弱等问题。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汉语量词研究只有从量词与中心语的语义选择的角度开展新的研究,才能更深入地把握汉语量词语法和语义相结合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量词“颗”“粒”“枚”存在相互交叉情况,进而考察了BCC语料库中量词“颗”“粒”“枚”搭配名词的语义范畴,结合量词语义演变轨迹,从语义特征、搭配对象、语法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语义特征看,“颗”侧重于“圆”,“粒”侧重于“小”,“枚”侧重于“细长”;从选择对象看,“颗”搭配名词种类多,数量广,“粒”次之,“枚”受语体影响,搭配范围窄,但是近些年修饰人的用法比较活跃;从语法化程度看,“颗”的语法化程度最高,其次是“枚”,而“粒”语法化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6.
临时物量词是借名词表示量词的语法功能。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名词的语义特征考察,熟知的、无指的、典型的名词具有作临时物量词的条件;具有空间义的名词可以作临时物量词;名词指称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影响名词作临时物量词;名词指称事物的形状是典型的、稳定的可借为临时物量词.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除了“的”字的短语不能作定语以外,其他短语都可以作定语,然而,在这些短语中,只有动宾短语作定语时,与其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其他短语作定语与其中心语的语义关系都比较单一,本就围绕动宾短语作定语与其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探讨。“动宾+的+中心语”中的“中心语”的语义类型可以归为九类:施事中心语、系事中心语、间接中心语、直接中心语、工具中心语、质料中心语、处所中心语、时间中心语、同位中心语。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机制与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时间是殷代后期,其产生的最根本机制是“名+数+量”这一。格式。个体量词产生的动因有认知、语言范畴化和韵律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Pollard和Sag提出的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HPSG,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对英语中量词辖域歧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更具描写性和精确性。通过对典型量词辖域歧义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量词辖域歧义的句子其歧义产生是在单纯语义结构层面;该方法也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隐喻性量词对名词的修饰是一种再范畴化过程,具有激活名词所指事物的某种属性并使之得以突显的作用.隐喻性量词的再范畴化过程主要有视觉感观属性突显、听觉感观属性突显和心理感观属性突显三大类,其中听觉感观属性突显为英语表量结构所特有.一个名词所指事物能否成为某量词范畴的成员,取决于观察者的独特的“慧眼”,即异于他人的独特的视角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