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进行了整合,旨在使学生从整体上基于数与运算,感悟数的概念和运算的一致性。教师要理解数与运算一致性的价值与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及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结构化的思维,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的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一线教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以更好地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呢?随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区域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开展了任务群支持的主题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久成 《江苏教育》2023,(14):24-27+3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进行了整合,对数与运算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加深对数概念的一致性、运算意义的关联性、数与运算的整体性、算理和算法的一致性、运算规律的共通性的教学理解,将有助于教师把握新课标精神,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一致性,促进学生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更为整体而结构化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林阿显 《亚太教育》2023,(2):103-10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其中一条有效的路径就是进行结构化教学。以“数与运算”主题教学为例,在结构化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基于本质一致性,促进知识结构化;二是立足方法一致性,促进过程结构化;三是体会思想一致性,促进思维结构化;四是感悟经验一致性,促进活动经验结构化。无论是从知识到方法,还是从思想到经验,多样的结构化教学,体现了新时代教学发展要求,不仅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变化,也为学生减负增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注入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正>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与代数”领域重新进行整合,对数的运算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让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可见,运算教学需要追本溯源,更要体现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正>运算律是学生获得运用合情推理探索规律的有效教学内容,运算律与合情推理都是数学课程目标的目标内容。运算律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获得运算律认识,还应获得对合情推理的认识,积累运用合情推理探索规律的经验,发挥教育教学的最大功效,全面落实数学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运算律教学意义1.运算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运算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第二学段的数与代数数的运算中提出:探索并了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和第71页的“整理与反思”,相应的“练习与实践”。课前思考:《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与代数”领域,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在教学中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  相似文献   

8.
殷美琴  申苗 《江苏教育》2023,(27):11-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注重数学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强调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在学科内容上要体现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可以立足新课标对分数除法运算一致性的要求以及当前的教材编排,从结构化视角出发,站在学生立场审视教材,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与教的结构化。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主题内容整合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对发展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内在逻辑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意蕴为:整体关联,构建结构化数学课程内容;前后衔接,开展连续性数学学习活动;循序进阶,把握层次式数学核心概念。跨学科主题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为:边界交融,实现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结;经验积累,促进学生数学情感的体验;任务驱动,追求真问题的跨学科理解;深层融通,拓展学生的高阶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和丰富的感悟,是对数的深^.理解,然后内化成驾驭数的能力。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将“数与代数”领域分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数与运算主题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由“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部分整合而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对于这个主题,教师的主要困惑是:如何理解并在教学中体现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伍海霞 《天津教育》2023,(8):98-100
<正>新课改下综合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提出“需要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进行结构化的整合,这也由此引导出小学数学所需要进行的大单元教学策略。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就是将一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和迁移,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开展大单元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良好的总结和整合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思维,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变革,以适应核心素养统领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提炼学科的大概念或核心概念是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引起困惑的问题。许多学科课程设计了体现学科本质的学习主题。基于结构化主题提炼核心概念,进而设计和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基于结构化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基于结构化主题提炼核心概念,形成体现学科本质的系列单元;整体分析单元内容和学生学习,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针对单元的关键内容,设计体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张琼 《湖北教育》2023,(7):34-3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力求打通不同学段、不同领域数学学习内容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培养理性精神。“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教师从一致性的视角抓住“计数单位”这一要素,开展“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的关联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的本质,深入理解算理,提升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小数的加减和减法”大单元整体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中,运算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核心素养内容。当学生的能力培养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转变为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后,课程教学体系的整体运行状态和教学要求侧重点也同步发生了转变。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立足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运算速度、数学课程学习效果、优化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在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打好运算能力培养基础、养成良好的运算能力应用习惯、加强针对性的运算练习培养运算能力三方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唐建军 《上海教育》2023,(Z2):114-115
<正>运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所有数学活动的基石,数的运算是小学“数与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在运算教学中要注重运算能力的培养,在运算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推理意识、符号意识以及应用意识等”。作为教师,在运算教学中就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应弱化低阶思维的解题训练,把目光聚焦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数感是人们对数的一种主动感知、感悟和意识,这种感悟体现在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它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学习中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抓住关键的教学与学习环节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指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本文结合典型例题,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与现实及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及内化成的对数的一种驾驭能力。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和进行有效的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的表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感列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十大核心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让良好的数感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