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一,误把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作为媒介批评史的对象加以论列和叙述,将媒介批评的内涵无限扩大,侵入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使媒介批评史与新闻传播史混为一谈,无法区分其应有的学术边界,以致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在无形中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对于传播研究的启示可概括为:发现媒介。本文以“连接“”计算“”生成”为关键词,阐发了互联网逻辑与思维对于传播研究重塑媒介意涵的可能与价值,并提出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基于本土化经验,创建中国媒介学。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晋商文化作为山西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传播上主要依靠传统媒介,运用新媒体传播的缺乏,使得年轻人对晋商文化的传承性和接受度不高。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游戏本身的同时,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来充实游戏内容。在晋商文化需要新的传播形式和网络游戏需要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情形下,晋商文化同网络游戏的融合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法国媒介理论学者米歇尔·塞尔所建构的传播哲学,诠释了媒介中介性、噪音与混沌等信息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而打破了传统传播与媒介研究的界限,成为德法媒介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以塞尔思想中的“信使”形象为主轴,通过描绘其所创建的“信使研究计划”来透视其传播哲学思想,并以作为本体论和作为方法论的赫尔墨斯为思考维度来勾勒其建立的“关系哲学”。在此基础上,将塞尔的传播思想与德布雷和克莱默尔等其他欧陆媒介学者的思想进行关联和对话,并思考在信使自身形式越发多元、媒介社会环境越发混乱的当下,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正强 《青年记者》2012,(11):16-18
媒介批评的欲望、动机虽然往往是因传播实践而激起,但支撑在其背后的则是人类传播活动漫长历史的整个过程.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其思维方式与新闻传播显然有所区别,透辟的理性解析和文化阐释无疑是其话语实践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20世纪90年代媒介批评学从西方引进大陆,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和开端自然也就成为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市场发展迅猛,网络游戏逐渐成为青年大众追逐的潮流。MMO游戏作为网络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跨时空性、强互动性等媒介优势,为玩家群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虚拟的游戏场所。本文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分析其在MMO游戏中的具体运用表征与路径,从而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MMO游戏在融合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提出对该路径的未来发展建议,更好地实现利用MMO游戏这一新型媒介弘扬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不断加速的社会媒介化进程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格局,媒介逻辑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显性表征,因此媒介化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考察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及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担当。本文把理解媒介作为考察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媒介化的逻辑起点,依此洞察到媒介位居其间的枢纽作用以及对国际传播实践结构的关系嵌入,进而提出“多元连接”“情理融通”“可见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路。媒介化视域下的逻辑阐释及实践进路研究,是对现有国家和媒体本位下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框架的突破,亦为其媒介化实践提供了全新的逻辑阐释和进路探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7期刊登了冉华撰写的“论媒介的本质属性及其产业化发展”,文中谈到中国媒介产业化发展的取向,认为应该正确确立文化传播与产业经营双重取向。他说:所谓产业化,并非纯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纯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倾向,正好是中国媒介的产业化发展应努力避免的。中国媒介的产业化发展,应服从媒介自身双重属性的特殊规定性,应符合中国社会制度下社会及公众对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组织的组织角色期待,并鉴于西方媒介商业化运作教训,正确确立起文化传播与产业经营双重取向,并由此建立起文化传播与产业化经…  相似文献   

9.
目前,媒介融合已成为中国传播学界乃至传媒产业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媒介融合的边界与其应有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媒介融合遭遇中国媒介土壤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又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对其予以致思与评骘,认为目前媒介融合研究过热是一种学术喧闹的理论变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电视公益传播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为探究怎样能使“公益+电视”产生“1+1>2”效果,促进电视公益传播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央视《梦想合唱团》为研究对象,采用西方媒介生态学纽约学派的研究理论和分析框架来观察公益节目如何利用电视媒介的独特性和其产生的认识论偏向进行公益传播。笔者认为,人在“媒介-人-社会”这三者构成的公益传播的交互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机器媒介为划分标准, 可以把“大众传播”这一概念分为广狭两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机器媒介”, 而广义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可以是“机器媒介”, 也可以是“非机器媒介”。这就扩大了现有的大众传播一词的词义, 传播史的研究范围不再仅仅是古腾堡印刷机之后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三大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四大电子媒介, 还可以是古腾堡印刷机以前的一切面向大众的传播形式, 这就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传播史研究的领域, 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人类大众传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王刚 《新闻界》2023,(12):66-74
受文明等级思维和线性历史观主导的发展主义迷思影响,非洲国家在发展问题中的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其作为发展传播理论范式更新的主体角色之一,也被主流学术话语霸权所遮蔽。对此,本文通过挖掘发展传播历史流变中的非洲思想与实践以作出回应。研究发现,基于西方现代化范式失败的实践效果,非洲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开始,发生强调以“媒介”为中心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发展传播路径转换。随着“现代”在通信全球化语境下的归来,围绕技术乌托邦的探讨呈现出非洲发展传播研究否定之否定的态势。此外,本文将现有发展传播理论体系中缺位的发展新闻也纳入研究视野中,既是跨越新闻研究与传播研究二元对立分析思维的尝试,也能够在非洲发展新闻思想的衰落与复归中,更深刻地理解非洲行为体在面临发展问题时反“线性历史观”、克服媒介中心论和传播本质主义、创造“另类”模式的能动性。以非洲发展传播的历史流变来观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推进有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南方主体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游戏和网络游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小玲 《当代传播》2006,(1):54-55,58
一边是快速的增长,一边是众多的指责。网络游戏到底是一种什么形态的传媒文化?它的吸引力究竟何在?从网络和游戏这两个关键词入手来探讨网络游戏的传播优势和文化特点可以寻找到答案:网络游戏有效地嫁接了网络这一新锐媒介的优势和游戏这一重要文化的特质,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介与时间制度是互嵌的。中国近代历法制度的变革不仅在报刊上获得广泛讨论,而且在它的报头信息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本文以《申报》为切入点,以全球化史为背景,探寻近代中国报刊在时制变革中的角色,从而理解中国是如何与全球传播秩序对接的。研究发现,《申报》报头的日期标注与历法变革相呼应。起初帝王年号与干支结合的中式历法占据主导,随后西历逐渐登场,并最终演化为中华民国的国历,而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作为废历退出历史舞台“。公历”的确认蕴含着中国对全球体系与全球秩序的重新认知,也是中西碰撞与汇聚的焦点之一。近代中国的历法变革、报刊发展与现代时间观念密不可分,报刊作为历法知识传播的载体,成为时间与媒介互构的重要中介。中国的国族概念据此构建,中国加入全球体系,而中国媒介也就此汇入全球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5.
王君超 《今传媒》2005,(10):24-28
从1995年媒介批评进入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1),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10年来,媒介批评这项崭新的新闻传播事业筚路蓝缕,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显学”和一项“产业”,但是它从无到有,从一个“舶来”的概念和理念,孕育出学术专著、博士论文和国家级的课题,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不可讳言,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相比,近年来媒介批评研究虽然在研究领域和视野上有所突破,然而总体仍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第一本定位于“媒介批评”的刊物(2)更名、第八次全国传播学会议上媒介批评的“缺席”(3),以及媒介批评学者在全国整…  相似文献   

16.
赵璇 《今传媒》2024,(2):75-78
长期以来,“《定军山》能否称得上中国第一部影片”是电影史研究争论不休的问题,学界持续关注这桩影史公案并源源不断地发掘相关史料细节,以此揭开其背后的疑点。但是本文无意发掘并提供更权威的史料以回答《定军山》“是或不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将《定军山》视为萨义德笔下的“开端”,阐释其媒介文化意义,并通过结合媒介技术发展、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介文化的交融互鉴等方面的讨论,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政治学中的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为基础,从政治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了公民社会背景下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及其功能。文章认为,媒介传播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导致了公共广播电视作为公民社会“第三部门”的出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本文还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第三部门”媒介建构的缺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冯露 《青年记者》2016,(9):50-51
媒介文化是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和显现在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媒介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研究存在明显的伴生关系.这种关系植源于“传播”在现代媒介语境中逐渐凸显的上升史.从此意义上说,媒介文化研究方法脱胎于传播学研究方法,并呈现出两个重要维度:实证维度和批判维度.前者主要采用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媒体政治经济学、受众分析、传播效果分析、媒体发展史、媒体机制与其他社会机制的互动研究;后者注重“价值分析”,将“文化产品”(如流行音乐和影视作品)看作分析对象,运用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基于人文主义的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于思考现今广播如何将自身作为“信息”,通过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借助其他大众媒介以及人际传播来传播自己。同时结合几家广播媒介的实践探求广播媒介将其“自身”作为“信息”来传播的可行性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张磊 《现代传播》2005,(4):105-106
2005年7月18日-22日,媒介研究领域的一次全球盛会:“第十四届AMIC年会暨2005中国传播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各国的近三百位精英学者和来自中国各地的数十位一流专家齐聚昆仑饭店,共同探讨“转型期社会中的媒介变迁”的各方面话题。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中国传播论坛”迄今已是第五届,在国内外形成了的广泛影响。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中心(AMIC)是一个洲际学术机构,侧重亚洲地区的媒介研究话题,其总部设在新加坡,成员遍布全球。第十四届AMIC年会的主题定为:“亚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