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歌《茉莉花》是我国众多优秀民歌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它的传播与分布地区极为广泛。但在传唱过程中,由于地域环境、音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诸多《茉莉花》的"变体"形态,如山西、河北等不同形态的《茉莉花》。它们与江苏的《茉莉花》形成了一个主题相同的民歌"家庭",即在同宗下产生了嬗变。本文即围绕江苏《茉莉花》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变体形态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高台民俗是高台民歌共生共长的土壤,高台县流传的很多民歌反映了当地人的民俗风情,其中《放风筝》就有本地"转灯"习俗的呈现。考察这一习俗源流发现:它在河西走廊很多地方都有变异性的展演。不论怎样的形式,它或者体现着一种早期的军事需要;或者与道教文化有关;或者与蒙古文化的影响有关。所有这些说明这一民俗文化有着多元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徐渭放风筝     
徐渭是明代文学家,他不但写过《风筝诗》,还爱放风筝。有一年,杨柳垂青时节,屋外大家都在放风筝,徐渭放下了纸笔,也拿着风筝出去了。他来到不远处的静园,这里已经有很多人在放风筝了,但奇怪的是,大家都挤在静园的一侧。徐渭感到很奇怪,放风筝的人挤在一起,风筝线密密麻麻,随时都可能绞成一团。  相似文献   

4.
蜗牛放风筝     
王子悦 《幼儿教育》2013,(12):37-37
蜗牛和好朋友小猴去广场放风筝。小猴放的机械狗越飞越高,都快要碰到蓝天了。蜗牛高兴得把触角摆未摆去,它冲小猴嚷道:“我也要放风筝!”猴只好把线递过去。蜗牛用两只触角钩住线,开心极了。  相似文献   

5.
放风筝     
“放风筝去喽!放风筝去喽!”,星期三那天,阳光灿烂,趁着这个好天气,我们全班同学要去放风筝了。 来到操场上,大家迫不及待地拿出各自早已准备好的风筝。  相似文献   

6.
山西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称,而襄汾民歌则是这浩瀚海洋中的一颗明珠,被人民大众熟知。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题材种类、唱词特点以及音乐特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曾从民歌中吸收了营养。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工夫曲》、《河边对口曲》,中国具有民族风味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取材于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捡麦根》等。  相似文献   

8.
一、浮想联翩的“诗题”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小生灵”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清新别致、灵动有趣的儿童诗。诗题——《花儿也会放风筝》吸人眼球,让人浮想联翩。教师可扣诗题,让学生自由发问,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9.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观村童戏溪上》中描写的两种游戏:骑竹马和放风筝。在地面上跑的竹马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而天上的风筝挟持大风在空中飞舞,好不神气。  相似文献   

10.
无论写作理论如何翻新,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最终都必须落实在两个问题上:“写什么”和“怎么写”。“写什么”是内容层面上的。“怎么写”是技术层面上的。有生命力的文章无不做到了内容与技巧的和谐统一。《放风筝的那一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放风筝》是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早春儿童生活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健康向上的情趣,以及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良好精神风貌。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放风筝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为突破重、难点,可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2.
山西号称“民歌的海洋”,由于地理条件和诸多的历史因素,世代相传所积淀的民间歌谣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具体表现在题材、曲式结构方面。山西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山西这块土地上的民情、民生、民俗,是黄河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陕北民歌《东方红》在不断的传唱中,变成了一首雄伟庄严的革命歌曲,并被载入史册。但对它的曲调来源以及曲调演变过程,还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东方红》这首歌的曲调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东方红》源于陕北民歌并不是山西民歌《芝麻油,白菜心》。  相似文献   

14.
“五更”类民歌是依照古人对“五更”的传统划分而形成的一类时序体民歌。它始于南朝,经唐至五代,到明清时期都有记载。山西“五更”类民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广泛流传于全省各地,且称谓多样。它们在继承“五更”类民歌固有的定格联章的结构基础上,一方面沿袭明清俗曲“银纽丝”“叠断桥”“梳妆台”等曲牌之曲调形成新的风格;一方面融入了山西各地的曲词特点。  相似文献   

15.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唐前及唐代的“拟作”唯美而浪漫;宋朝至明朝中叶之前的庄重;明朝中叶之后再现浪漫。同情蚕农疾苦和表现真善美则是《陌上桑》“拟作”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姚建鑫 《成才之路》2014,(12):31-31
今年暑假,我在假日活动的阅读与作文班里上课,这是一个来自于5年级1班到4班的三十多位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第一天,我作文指导的题目是《第一次--》,当我请同学们把题目补充完整的时候,许多同学都补上了诸如“买菜”“放风筝”“滑旱冰”“走夜路”“独自睡觉”等题目。孩子嘛,他们有的是天真烂漫的童年体验,因此都兴奋地讨论着,教室里叽叽喳喳的。在学生全班交流后,他们开始尝试习作了。  相似文献   

17.
《放风筝》此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有两点:1.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蜒风筝。2.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看图学文《放风筝》中有这样的描写:“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对照插图,用语言描述了天空中的情景之后,又启发学生放飞想象,在插图上补画出一些美丽的风筝。当我把事先从插图上扫描下的图纸发给他们时,他们非常乐意。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孔雀东南飞》的反封建主题江苏省高邮师范曹民光《孔雀东南飞》(下简称“孔诗”)是汉乐府民歌中一首体制宏伟、文情并茂的叙事长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以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为题材,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  相似文献   

20.
“风筝”卫星就是指那些可以像放风筝一样释放的卫星。别不信啊,它们已进行过试验飞行了。用不了多久,“风筝”卫星就可能进入太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