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所写的《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为世人所称颂。身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一生严于律己,为人正直,他对家人的要求特别严格。他长  相似文献   

2.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1969-1972)》是一本温情满满的家书合辑。漫画家丁午在“文革”中被下放到河南干校,他想念留在北京的女儿,只能用写信来寄托感情,并且几乎每封信都以“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想你”开头。由于女儿认识的文字有限,他的信主要是“画”出来的,所以“家书”实际是一位父亲给8岁女儿的图文并茂的书画集。  相似文献   

3.
兰花一直是很多画家笔下的“宠物”,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是画兰花的高手。郑板桥出身贫苦,后来中了进士做官时,很为老百姓着想,但也因此常常受到上司的指责。最终他拂袖离开了官场,长期住在扬州,以卖画度日。扬州是盐商巨富集中的地方,盐商把持专卖之权,和官府勾结,势力极大,奢侈浪费到了惊人的地步。其时,许多文人清客都奔走在这些阔佬的门下,郑板桥对此却不屑一顾。有一次,一个富商也想附庸风雅,就上门请郑板桥为他画一幅兰花图。郑板桥平时就很瞧不起这家伙,有意借此作弄他一番。于是铺开白纸,先在纸的一角画了一丛丛的兰叶,…  相似文献   

4.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历来以“三绝诗书画”著称于世,而他的散文代表作《家书》也颇受史学家的推崇。《清史列传·郑燮传》曰:“所为家书忠厚恳挚,有光禄庭诰,颜氏家训遗意。”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评价:“他的《家书》,叙述家常,无所不谈,抒情议论,脱口而出,每多独见,比之于诗,表现了更多地打破陈规定矩,自由抒写的精神。”因此,他的《家书》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言近旨远的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他在文艺理论作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他的文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胸无成竹宋人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胸有成竹的写作原则:“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人晁补之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但郑板桥却提出“胸无成竹”的主张。他  相似文献   

6.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在现代,“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经常被解释为:“学习成绩优秀就会被提拔做官,进入仕途。”但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并不是像人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那样,“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它的本意是说:“人读了书如果有余力就该设法去做官。”  相似文献   

7.
世人皆知清代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擅长画、诗、书法的文化名人,却鲜知他又是一位深谙“爱子教子之道”的好家长。郑板桥拥有良田三百亩,中过举人和进士,曾做过“七品”县太爷。他年逾半百方得一子,算得上是富贵人家的“骄子”了。但是,郑板桥对儿子却不溺爱、骄纵,他深知“子不教,父之过”,很注重“教子之法”。 最近在书架上找出《郑板桥集》,从中翻阅到《潍县暑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知县时写的一封家书,是专门谈教育儿子的方法和目标的。特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语文教学与此类似.要想“极省俭”地提炼出文章的精髓.就要学会巧妙地抓住文章的“眼”。文章的“眼”在哪儿?以散文的导读为例.应是指抓好文章的“课眼”、“文眼”以及“字眼”。  相似文献   

9.
倪培森 《初中生》2007,(4):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他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高中进士后,因无后台背景,又不愿意拍马奉迎上司,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十几年知县后便辞官回家了,靠卖字画和教书为生。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集》评介胡云富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善画兰竹,笔墨清雅俊秀,风格奇丽多姿,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融真草隶篆笔意于一体,独辟蹊径,自创一格,被后世称为“板桥体”。而他的诗文朴实无华,文笔酣畅,是千古流芳的佳作。郑板桥以他杰...  相似文献   

11.
宋人黄彻曾说过:“杜集及马与鹰者甚多,亦屡用属对”(《恐溪诗话》卷二)。杜甫在他的一生中的确写过许多专咏马和鹰,或题画马和画鹰的诗。在现存的杜诗中,写马的有《房兵曹胡马》、《画鹰》等共计二十余首。至于在其他诗歌的句子中写到骏马、苍鹰的就更多了。并且,杜甫还常将马和鹰相提并论,结构极其巧妙,对仗撅为工整,如:“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赠韦左丞大济》)“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杜甫为什么对马和鹰这样感兴趣?为什么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反复多次地写到马和鹰呢?这确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诗人郑板桥以其“三绝诗、书、画”饮誉于世.他的书、画以狂怪恣肆的风格,在“扬州八怪”中独树一帜,他的诗又以画家独具只眼的捕捉美的能力,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喜雨》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雨后图卷:  相似文献   

13.
齐白石画鼠     
齐白石喜欢画老鼠。 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画了一幅《鼠子啮书图》:一盏油灯,火焰徽微,两只老鼠正在拼命啮咬一叠线装书;另一只老鼠正朝书奔来,形神俱备,画家自视为得意之作。不幸的是,这幅作品为一只更大的“鼠”——他的一位同乡悄然“袖”去。画家不得不重作二幅,并题上款识:“一日画《鼠子啮书图》,为同乡人背余袖去。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16.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7.
Jane 《中文自修》2007,(5):9-1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说起陶渊明,人们便想到了《桃花源记》,那样美丽多姿的世外风光多么让人向往啊! 陶渊明一生任性而为,拥有着飘逸潇洒的“魏晋风度”:他主动要求做官,却又主动辞官归隐;他可以读书“不求甚解”,也能够弹奏奇妙的“无弦琴”,甚至还不拘小节,“取头上葛巾以漉酒”…… 在最黑暗的年代,陶渊明保持了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和一份恬淡的情怀。就让我们透过那些灵动的文字,去捕捉他生动的侧影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独创一格     
有一些关于书法家的故事 ,很能够说明艺术上发挥独创性的重要 ,和应该通过怎样的道路来发挥独创性。第一个是关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郑板桥诗、书、画当时被人称为“三绝”。他以画兰竹的方法渗入书法中 ,独创一格 ,被人称为“板桥体”。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 ,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发扬创造性。例如他学画 ,广泛地吸取诸家之长 ,对前辈单越画家崇拜得不得了 ,以至于刻图章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明代画家徐渭 ,号青藤 ) ,但绘画却决不一味仿摹前人。“板桥体”的创造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他立下“熔铸古今”的大…  相似文献   

19.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素有“三绝”之誉。所谓“三绝”,是指他的画、书、诗皆臻精妙。传说郑板桥罢官回乡,寓居扬州后,以书画自给,名重一时,有缙绅李某寄赠一联,上联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按纸沉思其下联,良久不得,展视乃“一官归去来”,叹为妙笔。由是郑板桥三绝之名更噪。但是板轿的“三绝”中,人们对他的书与画最为熟悉。二百多年来,人们对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和他的兰竹画,几乎是家喻户晓,寸纸尺楮,皆争宝之。而对于他的诗词,相对地说,就不怎么熟悉,知  相似文献   

20.
古代通俗文,指与口头语接近的文章。东汉已有,魏晋以后更常构见。如六朝家书、讼词和佛经寓言, 唐代敦煌遗书中的《茶酒论》、佛经中的《坛经》,宋代儒家和佛教语录,元明皇帝的口头诏书,清代金圣叹的评点心、颜元的《唤迷途》、郑板桥的家书,近代太平天国某些人和革命派某些人已用口语为文。至于通俗小说,早在宋元已普遍使用白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