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是老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人认为,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肯定是苦的,而且因为“苦”,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屡屡产生抵触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由此可见,老师的批评方式如果粗鲁,不但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相反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良好感情。那么,身为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怎样运用批评这一武器,讲究批评的艺术呢?  相似文献   

2.
智慧酌教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学生的一篇日记作文:“……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个老师吗!每次批评总是会说:我是为了你好!我是为了这个班好!为我好?我才不稀罕呢!……”在这篇作文里,老师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辛勤培育的学生竟来指责老师。很显然,对老师这样的批评,学生并不接受,也不领情。  相似文献   

3.
学习为什么不能快乐?很多孩子告诉我:“考不好老师会批评的。”教师为什么会批评孩子呢?因为教师背后有着一套评价考核的制度。设想一下,如果校方说不看重学生的分数,或者将语数英的测试分数降低到相当于一次朗诵比赛一次唱歌比赛成绩的高度和地位,还会有教师死揪着学生声色俱厉地批评责难吗?那么,索性没有评价考核,会很好吗?校长说:“不行,学校那样便失去了规则和标杆,教育教学秩序只会变乱,人人马虎应付,学校将回到人治状态,回到大锅饭时代。”校长也为难,一边需要管理,需要制度考核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边要保护学生,捍卫童年。如何办?问题的焦点便在考核评价上。  相似文献   

4.
这是发生在某校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起冲突:两个学生在课堂上互抢帽子。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啥不听讲还捣乱?”学生:“他抢我的帽子。”“他为什么只抢你的帽子?”学生无话可说,只好反诘:“你为啥只批评我?”批评教育形成僵局,场面尴尬难堪,批评教育失效!  相似文献   

5.
一谈到“后进生”,很多老师就会想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后进生的转化理所当然的就是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提高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诚然,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一点,但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甚至会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但细想一下,这种后进生的观念对吗?难道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了吗?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读《夏洛的网》时,我抛出了一个话题:“你们相信这些动物会说话吗?”“怎么不相信?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感情呀,也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呀。”“鹅有鹅语,猪有猪语,只不过我们听不懂而已。”有的甚至说:“老师,您不要问为什么,反正我觉得,如果真有这么个世界,就会发生这些事。”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上学自认为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可有时候也会犯错误,毕竟“人无完人”嘛!当老师批评自己的时候,心里有时候很不服气,老师为什么就不能原谅自己这一次呢?现在自己也成了一名老师,才深深地理解老师当时的做法。老师说过的话是对于全班同学而言的,并不是针对哪个同学而定。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如果老师批评别的同学而不批评你的话,那其他同学就会觉得不公平。当我碰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心里也很犯难,从内心讲我真不想批评那些平时表现特别好的同学,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只要是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呢?  相似文献   

8.
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30%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再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要报复,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到底为什么会走进这样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9.
陈南玉 《班主任》2007,(7):37-37
唐老师经常被人羡慕(抑或嫉妒)“运气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每次接一个初一新班,过不了多久,这个班在年级就冒尖了,于是大家说:她的班里尖子生多,没有很差的学生,整体成绩好……可明明是按平均成绩分的班,大家一起抓的阄,为什么好学生偏偏都被她抓去?为什么她的“运气”总是那么好呢?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11.
王朝曙 《教师》2013,(30):23-24
后进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缺乏自控力,二是缺乏进取心。但后进生也有好的一面,从教十几年来,我总会听同仁们聊起,成绩好的学生没意思,后进生更讲义气,还是教后进生好,这或许就是后进生好的一面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老师总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后进生,甚至会激发与后进生之间的矛盾。如何教育和转化好后进生,一直是所有教师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爱,就能看到“后进生”长处 俗话说:“媳妇人家的好,孩子自己的精。”是说由于对自己孩子喜爱,便看着处处都好,有时缺点也看成优点。在一个班级里,优生、后进生,都是自己的学生。后进生与优生比,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扶持,格外关心,倍加呵护,才能结出硕果。老百姓种地还知道给叶子黄的、条子弱的苗多浇水,多施肥呢,何况有血有肉有灵性的孩子呢?如果对后进生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无异于对受伤花朵再砍一刀,只能促使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教育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的教育,阳光就无法照射进学生的心灵。 我…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颁布的《规定》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乍一听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甚至有些老师觉得这是班主任的悲哀。老师批评学生和父母养育儿女一样,本来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呀!为什么要把这一条规定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呢?那一定是因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有的班主任不敢批评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许多的人并没有看到“分分分也是老师的命根”这一不正常现象。老师为什么这么在乎学生分数呢?那是因为对学校来说,学生分数与老师工资、职称、荣誉,甚至“末位淘汰”直接挂钩,是考核老师的最主要或唯一参数;对老师自身来说,事业上是否有成就主要就体现在所教学科的学生分数的高低上。  相似文献   

15.
家长会临近,班上学生的表现突然变好了。私底下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学生怕家长,确切地说是怕老师在家长面前批评他们,为了不让老师在家长面前批评他们,赶紧亡羊补牢,个个都积极表现。一个学生既形象又生动地说:“家长会就跟第三者似的,破坏家庭和谐。”这话乍一听很幽默,细细体会,却隐藏着颇多感慨。学生怕家长、怕老师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学生自己没有表现好之外,也折射出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漏洞与缺失。  相似文献   

16.
黄立明 《湖北教育》2009,(10):46-46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批评和教育学生不仅是班主任的权力,普通老师也可以这样做,甚至连成人都可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这样一个基于教师角色的基本权力,为什么还需要法规来规定呢?  相似文献   

17.
“老师,今天您让学习委员跟我结成帮扶对子,可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您是这样说的:‘为了帮助后进生,我们决定成立学习小组,由一名优等生和一名后进生结对子,谁来帮助他?’老师,您为什么要当着大家的面把我跟学习委员结成一个帮扶对子呢?我什么时候才完全不跟‘后进生’这个羞愧的名词沾上边呢?”  相似文献   

18.
尊重和理解才能教育好后进生□邵德华教师在做后进生工作中,一个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一、为什么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首先,只有尊重和理解后进生,才能消除他们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的鸿沟。后进生往往有一种较重的自卑感,误认为老师、同学看...  相似文献   

19.
人总会问“为什么?”,因为人有思想.学生常问“为什么?”因为有太多好奇.老师爱问“为什么”,因为有太多反思.上数学课了。学生为什么还在看其他书?考试卷上。老师看中的好题,学生为什么大多不得分?  相似文献   

20.
在开始本文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案例:案例一:“花为什么会开?”课堂上.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发言热情空前高涨。生1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培育她的园丁。”生2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生3说:“她想和我们小朋友们比比,想看看谁更漂亮。”生4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带走?”生5说:“她也长耳朵,想听听小朋友们会对她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