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文章重点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国东 《考试周刊》2014,(8):185-185
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日常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德育阵地。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进行分析,旨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认知、激情、明理、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四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更要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和深化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求索少,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强迫学生接受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违心的道德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在内心深处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复杂性、多元化,决定了在教学中难免产生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想创设开放式教学,首先就要创设各种开放式教学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另外,教师在课下也要创设多种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在生活中加强体验,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本文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学生的参与等几方面,谈了一些激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做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与社会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一、现实演绎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学是指遵循创新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学。创新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主动应对时代的呼唤与挑战的理性选择,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改革的方  相似文献   

12.
知识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实践中既不能将"知识教学"和"品德形成"相对立,否定知识教学在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又不能偏离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任务,对课程知识过度加深深度和拓宽广度。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情感与能力元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使良好品德的形成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小学学科中较为特殊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4.
孙民 《湖北教育》2004,(23):40-4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创新理念已提出多年,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笔者多年来力图把这一观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结合近几年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本文对主体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曹雯 《生活教育》2011,(6):76-7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当以学生自主性发挥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其主动发展的目标。为此品德和社会课要积极创设多样化的"自主活动",破除教学枯燥说教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体现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8.
体验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上。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其中体验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课程,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良好公民,因此我国的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本文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汤书平 《教师》2010,(30):13-13
为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在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激发与培养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在情景交融之中领悟教学要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