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说点心里话     
魏武 《青年记者》2012,(15):9-10
《青年记者》编辑部约我写点东西,主题是"过来人的心里话——老记者的忠告",很痛快便答应了,因为感觉这个题目出得好.进报社已近30年,也算是个老记者了,回首记者生涯,经验不多,教训不少,"忠告"不敢当,"心里话"倒是很想说说,算是与诸年轻记者共勉.按时下流行,我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敬畏、激情、学习.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1日是我国首艘国产的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失事50年;而我的老岳丈谭冠法船长谢世也近30年.之所以同时提及老岳丈,不仅仅因为他在震惊海内外的"跃进号"事件的调查中,以完备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能力,对失事原因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并进行了严密论证,避免了一场可能引起的国际纠纷;也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航海,对我国的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①!  相似文献   

3.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评《人之镜》周祝红《人之镜》给我找回了失落多年的读书感觉──“饥渴”,我是在饥渴中一气将它读完的。它牵引我做了许久以来,我不敢做、不愿做、也没有能力做的事:反思自己,蓦然回首,心路历程如阳光下的雪峰,清彻透明,才明白自己...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的心情异常的激动,我做了26年的总编和社长,在不同的场合有过无数次的讲话和发言,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激动。因为我把韬奋奖的获得看作是党和人民对一个一生坚守工作在一个单位.干了一辈子新闻工作的一个老新闻工作者职业生涯的认可和褒奖。我再次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对我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我更感觉到组织的厚爱,更感觉到自己的新闻人生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一年是我作为记者的第一个整年。凡事只要打上"第一"的印记,便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最近,无意翻到从前的照片,顿时觉得自己老了许多。这一年过得很长,感觉有两三年那么久,不是时空错乱,而是因为过分充实。一"记者到底是做什么的?"从业以来,已经被无数人问到过这个问题。很多人对记者这个职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采访,写稿。"通常我会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6.
程实 《报林求索》2012,(8):60-60
<正>朋友有一个习惯,约我吃饭,到时候总是会看到饭桌上有一堆我不认识的人,朋友的朋友们,当然,这些朋友们之间,很多时候也不太熟悉。朋友很自豪,因为作为一个饭局高手,在他看来,是在把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也确实,他的朋友们,也确实有些因为这些饭局而熟络起来,成为了朋友。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至少对我来说,这位朋友再约吃饭,我总是会找理由推托,因为和陌生人吃饭,即便中间有共同的朋友,还是感觉辛苦。吃饭,原本是朋友之间叙旧的场合,结果变成了社交场所。这样,我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社交生活,自己是否需要。  相似文献   

7.
我觉得自己似乎是有些老了。生活中越来越多地遇到一些事情,突然把往事如丝如缕般揪扯出来。揪扯的结果,使我总是陷入内疚之中。我知道,这就是老之将至的迹象。此前我真的很少有这种感觉,用歌德的话来说,那时是"活得匆忙,来不及思索"的年华,而现在,活得固然依然匆忙,情感的激流却常常因回忆而翻卷起来。比如某日忽然听闻浩然同志的身体欠安,我的心里就难过了好一阵儿。为浩然,也为自己。我想起自己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如何被浩然介绍给了  相似文献   

8.
我对图书馆的感情从儿时起就产生了。我的父亲在图书馆工作,可以说我从小就是在图书馆中长大的,既受父亲的影响,也受图书馆氛围的熏陶,一直对这里怀有一份亲切感。因此经常想,自己将来也要做一名图书馆馆员。后来这一愿望真的实现了。参加工作至今,屈指算来已整整26年。26年的时间,说长也长,因为它毕竟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占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把自己的青春热血都献给了图书馆事业;说短也短,因为和图书馆的老馆员比,在工作时间和经验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逝去的岁月里,我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虽产生过疑虑、忧思,但最终自己还是认同了这一工作的神圣性和重要性,与图书管理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老哥刘益善     
将一个打从内心尊敬的人称为老哥,并不是我的创意. 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到这种称呼后,我就毫不犹豫地觉得这样非常好,不仅符合自己的身份,对被尊称者也再合适不过.随后,我就这样叫了.老哥听到我换了一种叫法,过了好久才问我:"我真的老了吗?"不知道早先那些如此称老哥的人是不是也接受过如此疑问,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瞬间里老哥神情的变化,不像是伤感,也不像是忧郁,在当时的感觉里倒有几分责备,毕竟此前我和许多人一样,一直将他称作老师.  相似文献   

10.
商恺同志是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老领导。没有想到,具有这样“三老”身份的长辈竟然要我这个晚辈为他的新作《致青年记者的60封信》一书写一篇序言!当他提出这个希望的时候,我开始是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我深知他的为人,很快就理解了他的真心实意,便没有再做什么过多的推辞,就欣然应允了。  相似文献   

11.
我是军工企业的工会干部。过去虽然也写过一些稿子,但那只是凭着老三届的文化底子,什么是新闻?什么是由头?行话术语全然不清楚,自从去年订了《新闻三昧》后,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每当我如期收到后,非得一口气阅读完才行。因为我太需要它了,把它当成自己写作中的字典,那里边有浅明易懂贴近我们通讯员的经验介绍,也有较深层次  相似文献   

12.
我发觉现在的自己最快乐.因为无事一身轻. 以前总把自己弄得太复杂、太累、压力太大了.生活里,懂得割舍,也是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3.
在焦裕禄同志的高大形象面前,我感到自己太差劲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象一面镜子,使我看清了自己身上的种种污点。焦裕禄,一个县委书记,能在一个老贫农面前说:“我是您的儿子。”我问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会不会说“我是您的儿子”呢?我估计不会,至多叫一声“老大爷”。为什么?因为我对贫下中农还没有焦裕禄同志那样深的阶级感情,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过去我曾对自己有迷信,认为自己在下放劳动时和农民关系很好,这几年又不断到农村去,交了一些  相似文献   

14.
楼上正在装修,吵得我心烦意乱,于是我打开音乐播放器,听听音乐以便专心写作. 这是如何可能的?装修的噪声并没有被消除分毫,我只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声音,我的听觉却会聚于这些新加入的声音——音乐之上了. 我们能够在嘈杂的声音中"听出"一段音乐,正如我们总能够会聚我们的视觉,在纷杂的视野中"看出"一个个物体.我们的感觉总是富有秩序的,我们总是听到某些东西,看见某些东西,即便是"噪声",也仍是某种声音——它们作为扰乱秩序的不和谐音而被听到的前提恰恰因为我们的感觉是富有秩序的.  相似文献   

15.
坚强的鱼     
海底多么五彩斑斓。有鱼,有珊瑚,有石头,还有泪。我是一颗鱼儿的泪。我属于一条水蓝色的飞鱼。它每天载着我在海面上跳跃,飞腾。但我始终无法滚出它的眼睛,因为它是快乐的,它没有理由让我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看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感受那清凉无比海水的温度。我梦想着:假如有一天它老了,在海水深处再也飞不了了,假如飞鱼哭了,那样我就可以自由了。我盼望着飞鱼快点老去,每天想像着逃离它之后,就可以在海水中自由自在地跳舞、欢歌。于是我盼啊,盼啊。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飞鱼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痛苦无比。我大笑道:快,快哭啊,你哭了,我就自…  相似文献   

16.
北京,快拆没了!——老北京说王齐贵,70岁,退休职工不能再拆了,再拆,北京都快没了。我平日喜欢登景山,因为那里可以俯瞰京城。可这几年,这景没什么好看的了。街道不象个街道,占建筑越来越少。老北京已经被现代建筑涂抹得乱七八糟。原来住的四合院,拆完盖起了一座现代办公楼,装修挺气派,就是那仿古式屋顶,给人感觉是“戴瓜皮帽,穿西装”,中  相似文献   

17.
海沫 《青年记者》2012,(22):49-50
作为一名主持人,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舞台就是演播室.在做新闻节目的时候,我每天有80多分钟在主持新闻和专题节目.在忙忙碌碌之中,自己老是感觉缺了点什么.后来,也主持过多个大型晚会,虽然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但总有在边缘行走、不踏实的感觉.那个时候,我曾经多次在基层和社区参加演出和活动,面对众多热情得近乎疯狂的观众,除了感动之外,电视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也让我感到意外和震撼.  相似文献   

18.
张国 《青年记者》2016,(31):36-37
我有限的几次灾难采访,都是在慌张无助中开始的.每当来到一个混乱的现场,事情千头万绪,面对千千万万张面孔,我担心采访说错了话、走错了路、找错了人,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多年的从业经验也没能帮我克服这种感觉. 承认慌张无助并不表示自认缺乏勇气.这是两回事,缺乏勇气就不会来.害怕一无所获、来了也是白来,才是慌张的源头.我并不害怕灾难,害怕的是自己的职业表现成为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从媒体上获知自己获得了"韬奋出版奖"这一崇高荣誉,心中掺杂着复杂的心情:首先是感到高兴和自豪,因为它毕竟是对自己这些年从事出版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感到一份愧疚,因为与其他获奖者相比,自己所做的实在太少,没有"事迹"可言,我宁愿把它看作是对我所服务的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一种肯定,是人大社这些年坚持精品战略、坚持服务读者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我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大家把人大社应该获得的荣誉给了我,所以我常有无功受禄之感;也正因为如此,我更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时时鞭策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时期以来,有关在出版界“造大船”的议论非常热闹。我感觉迟饨,没怎么细想,最近给出版系统一个培训班讲课,听讲的同志拿这个问题来问我。因为没有仔细想过,所以当时我答不上来。这一来倒促使我也紧跟形势想了一想这个热门话题。在出版界“造大船”的涵义是什么?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权威的科学的解释,只好自己琢磨。照眼下大家都在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