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材分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渗透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及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并在数学上能有所发展。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相似文献   

3.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植树”的路线一般分为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和环形线路上的植树问题。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1)两端都要栽。(2)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3)两端都不栽。本课教学旨在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婧 《湖北教育》2024,(1):81-82
<正>模型意识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模型的普适性。数学模型反映的是数学本质,其建构要基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何更好地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呢?入模:开放情境,化繁为简教材将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整合成直线型和封闭型两种情况,根据植树方式不同,又将直线型植树问题分成“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两类,  相似文献   

6.
周慧 《湖北教育》2024,(2):75-76
<正>数学思想对数学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的内涵,并自觉利用数学思想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呢?笔者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一、如何理解“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需要教什么?大家一般会认为,三种类型“植树问题”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是教学重点,即两端要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不栽的模型建立是教学重点。事实上,这样缺乏结构化理解的教学是零散的,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的"数学广角"。教材处理: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形:两端都要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本课只教学第一种情形,其变式训练求路长也没有出现。意图: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体验植树问题  相似文献   

8.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要从简单人手的思想.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和研究问题方面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这部分教材的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切入点,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借助数学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日前,我听了一节"植树问题"的研究课,有一些感悟。课始,教师结合教材提问:路长12米,每隔3米栽1棵,要栽几棵树?教师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4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体会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会用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经历由具体的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繁为简、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通过画线段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在数学学习和研究问题时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数形结合,化归思想等,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这学期公开课教学我选的课题是植树问题例1(两端都栽的情况,本节课只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植树问题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先进行了试教。  相似文献   

13.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例1的教学内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及认知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们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两端要栽”的植树问题,渗透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118页。教学重点: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学间隔  相似文献   

15.
这学期公开课教学我选的课题是植树问题例1(两端都栽的情况,本节课只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植树问题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先进行了试教。第一次教学1.由植树节活动导入新课2.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想:就“植树问题”这一经典课题而言。诸多任课教师往往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与“两端都不种”,并要求学生牢牢地记住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植树问题"的核心思想是归纳法(即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的合情推理)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如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封闭路线),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方阵队列问题等。其传达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一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建模带来的便捷。  相似文献   

18.
<正>"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教学内容,有线段上植树和封闭图形植树两类问题,其中线段上植树通常包括下列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只在一端植,另一端不植。这一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和判断来解决"植树问题"。针对"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渗透对应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能够  相似文献   

19.
谢毅 《山东教育》2009,(6):43-4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中编排了3个例题:例1、例2研究的是直线上栽树,例1是两头部栽的情况,例2是两头都不栽的情况;例3研究的是封闭曲线上栽树。这样分类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从本质上看,  相似文献   

20.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的常见题型。它包括非封闭线路植树问题、封闭线路植树问题和平面植树问题三种。一、非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例1.要在3000米长的某大道种树,行距为10米,两端也要栽树,问共需定购多少棵树苗?解析: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3000÷10+1=301(棵)例2.某工厂要从输变电站接一条1500米长的线路到厂里,用了电杆16根,问每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广东第二课堂》上半月2004年1·2月号2004解析:因为两端都要用电线杆,所以事实上只有(16-1)倍距离,每两根之间的距离是1500÷(16-1)=100(米)(练习:某村决定在1500米长的公路两旁栽树,每6米栽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