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到底信谁的     
1月5日,武汉市两家报纸同时报道了一男子翻窗坠楼身亡的消息,但两报说法不一。一家报纸的说法是“毒瘾发作,翻窗偷钱,瘾君子坠楼身亡”。而另一家报纸的说法是“图方便翻窗拿钥匙,失手摔下4楼惨死”。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高校频发的大学生杀人事件、自杀事件引人深思。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华南农大女研究生坠楼事件"、"长春女大学生宿舍上吊自杀事件"等在高校不断上演,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身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竟然做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事件,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是大学教育出现了问题?是大学生本身出现了问题?还是这个社会出现了问题?这既有社会和教育的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如此浪漫的捧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艺人张国荣坠楼身亡,内地一些媒体闹腾得一片“哭天抢地,天昏地暗”;一些媒体更是谀辞  相似文献   

4.
女子"自主高坠身亡"因一个不靠谱的传言而招致近百人聚集——反思近日北京京温女子跳楼事件可以发现,击退传言的利器是信息公开. 风起于青萍之末.5月3日,安徽籍一女子在北京京温服装商城内坠楼身亡,网上出现传言,"被7名保安强奸,警方拒不立案".5月8日,近百名外地来京人员在京温商城前聚集.后警方公布事发录像,排除中毒、性侵害和他杀可能,认定"系自主高坠身亡",事态平息.  相似文献   

5.
5月14日晚,富士康一名梁姓员工坠楼身亡,这是今年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第9名坠楼的员工,就此坠楼共造成员工7死2伤。他们都很年轻,除一名27岁外,其他都在17至22岁之间。这些来自农村、充满梦想的年轻生命,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消逝,令人伤情,也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曾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但是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毕业数量激增,研究生就业难开始凸显出来,也出现了一些研究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近几年来,新闻专业学生就业难,引起了新闻学研究者以及大众的广泛关注,当前新闻专业女研究生更是碰上严峻的就业形势.新闻专业的女研究生应该认清自己的优劣势、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
8月底,福建某报刊登了一幅“妙龄女坠楼身亡”的照片,也是一副非常恐怖的照片。照片上,一个躺在地上的女尸,其模样正如报道所描述的那样:“双拳紧握,左手横在脖子上,右脸贴在地上,嘴巴、眼睛还在流血,右侧一根肋骨已经露在体外,腹腔破裂,许多肠子暴露在外。” 笔者不清楚报纸编辑为什么要刊登这幅血腥、恐怖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去年第12期刊载了《“坠楼新闻”可以休矣》的短文,说是有的报纸近年来对“坠楼新闻”非常热衷,并都对坠楼者的“安然无恙”生发出些许赞赏。作者质疑,如此这般是不是那些人都长了铜头铁脑袋? 是不是铜头铁脑袋,我少有兴趣研究,倒是作者列举的六篇“坠楼”稿,标题几近一样,这种“多胞胎”,实在令人心情不爽。  相似文献   

9.
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新生因离家不适应入学六天后跳楼身亡”、“在校大学生胆大妄为从交警岗亭偷自行车”“、大学生与女友分手自杀”、“研究生气球书写求婚宣言腾空而起”①……这是在2005年9月11日新浪网的新闻频道上有关高校的新闻,这些新闻大部分可归结为“花边新闻”,或是负面新闻。近  相似文献   

10.
"于丹现象"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媒介技术角度来看,于丹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热捧,与其说是于丹的成功,不如说是电视霸权的胜利。"于丹现象"是电视对传统文化资源、印刷文化领域的一次成功"收编"。  相似文献   

11.
于丹在央视读经典、谈<心得>,突然蹿红,并引发国人读经热潮,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于丹读经典,人们读于丹.一些"沙发土豆"、"鱼丸",将于丹的读解奉为真经.到底是不是真经?十博士和朱维铮先生等人已经有过不同的见解了.而这些正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中汹涌的意见似乎更"热"了于丹.  相似文献   

12.
去年10月30日,香港《东周刊》杂志在其封面刊登了香港某当红女星当年被人强拍的裸照,一时使大众的目光汇聚到了娱乐圈,舆论大哗,艺人抗议,人们纷纷指责传媒的职业操守及道德低落,最终,这一事件以该杂志停刊、相关主编离职而告一段落。然而,结合近段时间媒体对娱乐圈中种种事件的报道:影星陈宝莲坠楼身亡,歌手高枫患绝症去世、香港乐坛教父罗文病发身亡,可以说,我们看到了一  相似文献   

13.
从1994年第12期《中国记者》上读到《“坠楼新闻”可以休矣》一文,觉得也想“说长道短”一番。 作为晚报,客观公允地报道一些在各地发生的某些坠楼现象,旨在引起人们的警示,这又有什么不好?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有少数妇女小孩老太太不幸坠楼而又能侥幸成活,它不是一件大好事情,难道坠楼者个个都肝脑涂地才值得  相似文献   

14.
戈文 《声屏世界》2004,(4):53-53
3月23日,新华网发了一条“世界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院士不慎坠楼身亡的消息。 读完这条消息后,我对陈中伟不幸身亡深感惋惜,但同时也为这条出自新华网,由新华网和上海《新民晚报》记者之手采制的两条消息,由新华网编辑合并串联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2005年3月9日第A34版(“广州新闻·重点”)由两则消息构成,分别题为《孕妇天台坠楼老公搓麻正欢》和《发廊女惨遭割喉丧命》(下面分别简称《孕妇》和《发廊女》)。它们都是负面的社会新闻,均发生在3月7日晚。两则消息的主要新闻事实分别是:一怀胎七月的孕妇从九楼楼顶天台坠落身亡,其时,丈夫却正在家里搓麻将;一发廊女随一男子上楼,几十分钟后,该女子倒在发廊门口,被割喉而亡。在版面编排上,两则消息分别占据了该版上半版和下半版。编辑为它们各配发了一幅图片——“事发现场模拟图”。其中,《孕妇》的模…  相似文献   

16.
11月1日,一些媒体纷纷报道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在福建自杀的新闻,报道标题大同小异:《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我在仔细地读完报道后,发现这个标题很片面。根据自杀者的父亲和姑姑叙述,发现自杀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一是自杀者生性内向,平常不怎么与家里人说话;二是今年以来,他得了抑郁症,前一个月向学校请假回家休养;三是遗书中自杀者说找不到工作,不想拖累父母。再看这三个诱因中,"找不到工作"这一条是最弱的一点,自杀者今年研究生三年级,还没有毕业;而且据他姑姑介绍,他只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工作。但是一些媒体的报道都把自杀原因分析归结为"找不到工作"这一  相似文献   

17.
对腾讯网2009年女研究生新闻进行文本分析,结果表明媒体的报道重点多为突出女研究生的负面新闻,凸显其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活动,而忽略其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等正面信息。媒体所呈现的女研究生是具有严重的情感困扰、极度的心理脆弱和道德观念淡薄的边缘性女性社会角色,通过社会从属角色、客体身份、职业身份的缺失三方面对女研究生进行象征性歼灭。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各种新闻研究论著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档案史料论证表明:燕京大学研究院新闻部和新闻学系共同在1929年招收了第一位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葛鲁甫;1931年5月,他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获得文硕士学位,从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也是"外国学生在华得硕士学位之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王佳  林静 《网络传播》2007,(7):53-53
在百度上搜索“女研究生”,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她们婚姻困难和求职受阻的方面。各大门户网站关于女研究生的新闻,论坛里的讨论也几乎看不到正面的和有益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王丽明 《今传媒》2009,(11):20-22
2009年7月14日至7月18日,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二期"传媒领袖讲习班"在广州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馆开讲.除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以外,还有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43所新闻院系的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媒体从业人员,共三百余人参加讲习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