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移动电视是采用了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传播的,观众可以在数字移动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内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公交车、出租车、轮渡、轨道交通等移动载体中轻而易举地收看到清晰的移动电视画面,数字移动电视当然也能在非移动的情况下接收。①移动电视首先在新加坡出现,2001年2月,新加坡开始在1500辆公交车上安装移动电视设备,为150万人次的乘客提供移动电视服务。②2002年国内首套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系统在上海正式投入商业使用,此后湖南、北京、河南、南京、广东、湖北、辽宁、…  相似文献   

2.
数字移动电视是采用了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传播的。观众可以在其有效覆盖范围内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公交车、出租车、轮渡、轨道交通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移动电视画面。  相似文献   

3.
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数字移动电视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电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收看电视节目的。目前移动电视已开始在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办公大楼等领域相继得到应用。目前.也有人把手机电视称之为移动电视。“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是移动电视最生动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张倩 《新闻爱好者》2007,(10):53-53
数字移动电视是一种新锐的电子媒体,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它的最大特点是支持便携接收和移动接收,在传输电视信号上具有高画质、高音质、多频道、高性能等独特优势,使观众能随时随地方便地收看电视节目,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  相似文献   

5.
万喃喃 《今传媒》2007,(3):54-55
2002年8月,上海东方明珠和文广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创建了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有限公司,率先在中国推出了户外数字移动电视这一全新的媒体.东方明珠移动电视采用世界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传输,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移动接收.  相似文献   

6.
江西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技术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地面数字移动电视系统自办两套电视节目,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制作、播出,通过无线方式发射传输,支持固定和移动接收。该系统主要由节目制作系统、节目播出系统、编码复用系统、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固定/移动接收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7.
《电子出版》2005,(9):75-79
移动电视(TV-on-mobile)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法进行数字节目的播放与接收的一种现代化系统。移动电视系统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商务车、私家车、轻轨、地铁、火车、轮渡、机场及各种种类流动人群集中的移动载体上广泛使用,为受众群体提供精彩实时的资讯类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技术,移动电视技术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移动电视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随着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无线数字媒体的不断涌现,数字电视的移动接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采用DVB-T USBTuner设备进行接收调制数字信号,利用PXA270处理器进行MPEG-2 TS解码,来开发一个移动数字电视终端。  相似文献   

9.
数字移动电视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受电视节目,它可以广泛使用于移动状态、时速120KM以下的交通工具上。通常,移动数字电视指的是通过地面无线传输方式实现的移动接收数字电视。数字地面电视广播(DTTB,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一、数字移动电视概述数字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它集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于一体,被称作继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电视,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将占有  相似文献   

11.
移动电视频道亦要重视节目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电视媒体是一种新兴的电视传媒载体,它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的播放与接收,能保证在时速不超过120公里的移动交通工具中稳定地接收电视信号,且清晰度高,音响效果好。是一种新型的、时尚的可安装于公交、地铁、出租车上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电视产品,因而,人们可以在任何可安装接收装置的交通工具上和地点进行接收。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数字移动电视是国际公认的新兴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处于移动状态、时速120公里以下的交通工具上,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和清晰,使观众可以在移动状态中轻而易举地收看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3.
陆先友 《视听界》2006,(1):64-66
在高速移动的汽车或地铁中,看电视像在家里一样,这在五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的这种对电视的“移动梦想”——“移动电视”的需求,如今变成了现实:“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移动电视,边走边看”!移动电视是指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处于移动状态、时速120公里以下的交通工具上,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和清晰。它在数字付费电视经历“热炒冷起”的尴尬之后,开辟了数字电视的另一个广阔空间,是当前广电行业的关键词之一,成为广播电视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个发展趋势。有人甚至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的日益成熟,手机电视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新闻传播学界对这一新兴传播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手机等移动便携终端可以使人类从固定地点接收和固定设备接收电视信息的依赖和羁绊中解放出来,实现即时的、移动的、互动的、流动的收视。本文从全球手机电视业务实现方式、发展现状、影响手机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通过翔实准确的数据和丰富的信息,阐述中国手机电视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手机电视良性发展的条件是:广播电视技术与移动网络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数字移动电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传播。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处于移动状态、高速行驶的交通工具上,能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接收和清晰播放。随着消费市场对数字电视(DTV)的兴趣从客厅内的大屏幕电视扩展到笔记本电脑、汽车,以及手机中的可携电视,与其相关的芯片研发正逐渐升温。Zarlink半导体公司推出了一款符合DVB-T标准的可携数字电视芯片ZL10355。该解调芯片设计用于移动PC和可携式电视,在典型应用中的功耗小于300mW,在低功耗模式下为270mW。芯片的封装尺寸为7mm×7mm,只占…  相似文献   

16.
移动电视是近年内我国新出现的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它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电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人们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汽车、轮渡、轨道交通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如固定电视般清晰的移动电视画面。移动电视节目目前主要以新闻、资讯以及娱乐节目为主,通过早、中、晚的各个时段滚动播出。  相似文献   

17.
解婷  田轲 《今传媒》2012,(6):69-70
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城市建设与交通日渐发达与成熟,使得大众的户外活动时间显著增加,生活范围得到大幅拓展,进而催生了一系列的户外媒体,公交移动电视已经成为目前移动数字媒体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媒介,更有人将交通移动电视称之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电视、户外、网络之后的"第六媒体"。公交移动电视变固定接收的方式为移动接收的方式,则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数字移动电视顾名思义就是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电视媒体,它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电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的传播,作为在内地刚刚兴起的一种新兴电视媒体,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包括上海、北京、长沙、南京在内的城市移动电视的播出平台,都是以公交车为主体并且逐步发展到出租车、商务车和私家车等,而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以公  相似文献   

19.
移动电视是指在移动过程中接收电视、广播节目信号的一种媒体,它采用世界上先进的数字电视广播技术,通过无线数字电视信号发射、地面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和广播节目同步转播。与传统电视相比,移动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移动接收,其移动交互接收功能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商务车、私家车、火车、轮渡、机场及各类流动人群中广泛使用,让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及各类信息,满足了人们的资讯、娱乐信息需求。这意味着移动电视将能以更大的精确性来针对买者进行销售,其呈现的生产、分配和同时传播、非群体化等特征,将给传统的电视收看方式…  相似文献   

20.
车载移动电视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载移动电视的发展现状 车载电视简单地说就是数字电视的移动接收,主要包括机顶盒、液晶显示屏、天线、车载电源等.为了方便安装使用,已经开发出了诸如台式车载电视、挡板式车载电视和顶吸式车载电视等多种款式的车载电视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