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凤凰周刊》近期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中央一手抓民生,是现实的事情,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中央另一手应该抓的是“民主”,没有民主,民生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不能单靠自上而下的权力意志,而要靠民主的意志来解决。民生问题最终靠谁来解决,当然靠制度与民众自己、,民众的尊严靠什么维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民生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也是“两会”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自然首先是基本生存问题,也就是所谓民生问题。但是,民生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一个收入问题,收入问题当然重要,收入是保障民生的最主要物质手段。目前我国还有数千万低收入者,他们的收入还不足以保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还没有能够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但是,收入问题是整个民生问题中的浅层或表层问题,收入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恰恰是因为相关的其它民生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眼光不能仅仅盯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要统筹兼顾,要一揽子统筹解决。  相似文献   

3.
论民生问题与后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七年的“两会”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讨论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中央政府推出12项重大举措,加大了解决民生问题力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成为党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党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在关注、改善、发展和保障民生问题的主旋律中得到更好落实。  相似文献   

4.
吕婧珉 《文教资料》2011,(4):105-106
民生问题是我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一位就是为民生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既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着力点,又是奉行党的执政理念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密切联系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设计合理的民生教学内容、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施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关注民生的习惯等四个方面,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密切联系民生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问题的动因;从以科学发展观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为奋斗目标,以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并践行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尤其是近年来中央领导层频频下基层访贫问苦、了解民生、体恤民情,可见,中央把民生问题看得很重很重,举得很高很高,所以对于“三农”我们广大师生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现从哲学角度来分析“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8.
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局部执政,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苏区党和政府的民生建设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千方百计解决民生问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留下了很多历史经验。包括:民生是立党治国之本、发展经济是民生之根、社会建设是民生之路、共享和公平是民生之向。总结其中的经验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成为五大“民生”之首,教育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置于民族振兴的基石位置。这一份厚望和期许,使我们在深受鼓舞之余倍感责任之重大。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在学生“有所教”的条件下,就要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学生以什么样的心态进行学习的问题。本文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试就辅导学生保持积极心态学会快乐学习的策略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条件和基础条件。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要做到: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清官良吏,他的为人、处事、为官、仕宦、事君均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解决民生实务为着力点,高扬儒家“仁政”和法家“法治”精神,积极为百姓抗命谋利,可谓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利百姓之所利,充分反映出海瑞的“民生情怀”,体现出清廉为民、关注民生、为民请命之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为解决我们当代反腐倡廉、解决民生实务、密切联系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12.
日前,各地的“十一五”规划纷纷亮相。这些规划更加关注交通、住房、环保、医疗等各种民生问题,为百姓生活描绘出一幅未来五年的美好图景……透过浓墨重彩的民生议题,“十一五”规划的亲民色彩跃然眼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三位一体的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是马克思的民生进路,其中,政治解放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治前提,社会解放是民生问题不断升华和逐步解决的基本途径,劳动解放是民生问题彻底解决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要有效解决我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必须深化政治改革、促进社会解放。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社会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理念与践行不断发展的源泉;矛盾的不断演进是民生内容丰富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突出重点,逐一击破是民生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人民群众是民生问题解决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成熟的社会心理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民生,大力解决民生问题,当代中国的民生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的民生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使当下的民生问题显得比以往更复杂、更深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民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旧的民生问题得以解决,新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社会在发展变化,民生问题也随着发展变化。审视当下民生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周东红 《考试周刊》2013,(23):22-23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长篇幅阐述民生问题,解答了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民生等问题。文章提出首先要搞清什么是民生问题及民生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结合民生的现状和《经济与生活》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蕴藏着深刻的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求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民生问题,揭示民生的含义、实质及其实现途径。只有深入研究民生问题,才能真正构建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重温党的十六大报告,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把办好企业、搞好就业提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高度。那么,要落实“民生之本”就必须遵循“民生为本”的准则。如何站在党的宗旨高度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民生为本”的内涵和意义;如何关心职工群众疾苦,把职工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怎样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发展企业等,已成为摆在企业特别是国企领导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充分认识“民生为本”的内涵和意义所谓“民生为本…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中央苏区时期"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为当今我国改善并解决民生问题导明了思维方向,毛泽东"求真务实"的民生哲学为当今我国改善并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方法借鉴,毛泽东"公平正义"的民生智慧为当今我国改善并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