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红楼梦》主旨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原出自甲戌本《胭脂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警幻仙姑之口。《红楼梦》的主旨乃“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者旨在借石头“历经离合悲欢”的情感历程,展示“炎凉世态”,表达自己“无才补天”(即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这就是“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则是作家对自己所悟之道的直接阐释。“守理衷情”,以理范情,以情维理;理在情中,情在理中,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守理衷情”是对经历了宋明两代重理与重情两种极端的冲击之后的孔子儒学所做的智慧的调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深受"尚礼"精神的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的"尚道"——"尚礼"精神的胜利。新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自身、对农民的态度、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世界文化处在文化转型、文化激变之际,中国保持文化自觉,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显得尤为迫切。恢复"尚礼"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李余仙 《中国德育》2013,(14):28-30
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种外化为礼,在心为德,让民众在道德上形成自觉,并使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社会建设与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张,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道德是生活的基石。在古代,为仁人志士的个人成长信条!然而近几年,我们的道德观念由于社会形态的变更而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尚礼"精神,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尚力"精神。礼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体。"力"是唯一将西方文化三要素构成一体并且传承不断的文化精神。"尚礼"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大现实意义。"尚力"文化已经发展到自己的一个高峰时期,它所造成的三大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战争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21世纪应该是"尚礼"和"尚力"两种文化精神或者说是文化价值观念对立互补的世纪。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刚健有力,"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注重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需要,主张主动修身,克服自身的弱点,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规范。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以"礼"的规范约束个人的欲望。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世界上一切道德高尚的人,都是严于剖析自己、自觉内省的人。笔者有幸和同年级组的老师共同探讨在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省能力,有了一些粗浅的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礼乐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只能用"尚礼"精神来概括。礼既是现实关系,又是原理、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周公与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代表人物。尚礼精神对现代文化发展,特别是对解决人类社会目前存在的三大危机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爱情史的角度,以元杂剧《西厢记》、明传奇《牡丹亭》、清小说《红楼梦》三部作品为代表,由以情反礼发展到以情反理,最后以背弃社会化人格倡导自然人格作为反对封建程朱理学的最强音,从而塑造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这三位仕女佳人的典型形象,并探讨了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礼很有特色,古代宫廷的礼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礼仪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也大多是从宫廷的礼仪中研究出来的。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礼记》称它为“体”,意即没有礼便不会成其人;《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白虎通义》则认为“乐以象天,礼以法地”;而《周子通书·礼乐篇》更认为“礼,理也”。不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人之性恶,认为人顺纵情欲恣意发展才展现出性恶。基于此,荀子提出用"礼义"来安养性情,教化社会,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礼化义,人之为人;二是以礼养人,情理兼备;三是情安于礼,导人向善。  相似文献   

10.
与先秦之儒孔子荀子相比,孟子的思想无疑具有较为突出的另类色彩。这种另类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以礼为制的等级社会中,孟子强调士人应当以道自任,进而以道抗势,追求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二是在王侯私欲与民众生存权力的矛盾对立中,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主张民生至上,主张民众的生存权力高于王侯的世俗统治权。上述思想虽然还不能直接进入到现代性文化的思想体系中,但是经过适当的剥离与整合,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现代性文化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礼治思想在中国古代对实现社会有效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积极作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礼以行义、达仁层次的内容,彰显了国人崇礼、重仁的特征,对当代国家治理中重视国人性格特点,循礼养成之道,培养国人尊礼、行礼、循礼的社会风气,辅以法治增强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饮食文化思想的形成与西汉时期"道"与"礼"相结合的社会背景及其士大夫出身的个人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史记》是西汉时期的饮食文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司马迁的饮食文化思想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儒家礼、欲思想的现代价值张践,张宪平编者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其中某些部分,长期受到误解,其中就包括礼和欲的思想,因此需要我们以现代社会的眼光进行重新解释。孔子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儒家文化体系中,仁与礼是互为表里的。如果离开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一种将伦理规范手段作用于教育全过程,以促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能获得健康发展的教育管理思潮.它主张的“道之以德”就是强调要在社会以及学校形成一个促使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只有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导向.它还主张要将“齐之以礼”用于教学管理之中,因为礼不仅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规范个人外在行为以促使其内在道德转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爱荣 《成才之路》2010,(13):45-45
情是语文课的金线,它使作品、教师和学生的感情紧密地交融在一起,达到学习知识、明悟道理、升华思想的目的。课堂上营造浓郁的"情"的氛围,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的方法有:(1)语言含情;(2)描摹现情;(3)势态造情。  相似文献   

19.
梁山起义并不是农民(或市民、游民)起义,而是由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人民起义。梁山起义的性质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替天行道"思想为指导的,以武装斗争为手段的政治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护道"。"替天行道"就是替天行"仁"、替天行"义"、替天行"礼",就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王道"社会。梁山起义的性质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自周秦以至近代)中,贯穿始终的矛盾斗争并不是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大众为实现理想的王道——礼制社会与专制统治者背离"王道"、背弃"礼义"而进行的道义斗争。《水浒传》则是"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用小说(稗史)形式,弘扬孔子《春秋》精神,"替天行道"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人文精神文丰而意博,理深而旨远。其中的"和"、"仁"、"义"、"礼"、"智""信"等可贵的人文因子,对于构建当代大学开放兼容、以人为本、崇德守朴、和谐有序、求真务实、诚信敬业的大学精神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