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题目标:1.知道家庭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2.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对家人产生敬爱之情。3.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进一步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观察并了解自己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准备几张家庭生活照(可以是全家福,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张与家人一起的生活照);有条件的同学可准备一盘有关家庭生活的录像带、水彩颜料等。2.教师准备:(1)一张自己童年时的家庭生活照。(2)画着不同图案的纸相框若干个。(3)多媒体幻灯片:关于家庭成员称呼、关系的儿歌。活动课时安排:3课时。活动过…  相似文献   

2.
单元目标 1.了解家乡的美丽风景和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家乡的变化而自豪. 3.知道环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初步的生态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知道垃圾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知道怎样减少垃圾,了解废物处理的方法. 单元内容 主题7可爱的家乡 主题8家乡的变化 主题9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主题10变废为宝 主题7可爱的家乡 一、主题目标 1.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2.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活动目的: 1.了解成人的一些劳动,知道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可以方便他人,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品质。2.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时间:一个月活动过程: 1.大家爱劳动①了解退休的爷爷奶奶,他们每天做什么? ②参观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经联系,在可能的情况下),观察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的劳动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说明 《生活真方便》是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童年的乐园》这一活动主题的一个主题活动.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是根据《新课标》中"了解、关心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的发展变化"这一内容要求而设置的,旨在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名称,能描述家乡的大致方位,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资源、公共设施,并爱护它们,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这一单元包括"我的家,在这里"、"童年的乐园"、"请到我的家乡来"、"明天更美好"四个活动主题.  相似文献   

5.
活动目的:1.认识家乡,能说出家乡主要的自然环境、著名建筑、名胜古迹、主要矿产和土特产。知道居住在青海省内的主要少数民族。2.认识首都北京,知道国庆节的来历、意义及我国的全称。知道祖国地大物博,美丽富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建设自己的祖国。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产生于劳动。劳动教育是向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幼儿园中的劳动教育,包括让幼儿认识成人的劳动和组织幼儿参加轻微劳动两方面。让幼儿认识成人的劳动,先认识幼儿园周围环境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成人劳动,后认识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商店、公共场所、服务性行业工作的成人的劳动。逐渐地给幼儿知道成人的劳动对自己、对社会的关系。比如,由于有炊事员阿姨的劳动,小朋友才有饭吃;由于有驾驶员叔叔的劳动,小朋友才有车子乘;  相似文献   

7.
个人激励--赋予员工以完成工作效益目标所需的动力 人们工作的目的,一是生活的需要,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努力.二是精神的需要,希望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希望别人了解、尊重和认可自己.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操劳和养育;能感受父母的辛苦和自己生活的幸福,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孝敬父母,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前准备: 1.收集与家人温馨相处的照片以及孝敬父母的典型故事。 2.观察父母一日工作和生活。 3.有条件可制作《我真幸福》的投影片  相似文献   

9.
设计意图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事事依赖成人,自理能力较差,这对于就要上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是很不利的。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人的辛苦,增进对家人的亲密感情,并做好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我设计了“我爱我家”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孩子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萌发了帮助爸爸妈妈整理房间的愿望,可他们还缺乏这方面的技巧。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整理的技巧,感知归类整理的重要性,并发展其实践能力,特设计本次活动。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2.让幼儿掌握整理的技巧,提高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一、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课之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有时距离学生太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杜威说"教育之外无目的",即教育之目的在过程中,强调儿童在现实生长、生存和生活的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调查,使学生对自己的周围和家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其作为具体的人、现实的人、生长的人充分体验到生活和生存的意义,享受生活和存在的过程幸福及需要的满足.如"农业的区位选择"对于城市中成长的学生是很陌生的,可安排调查活动,调查本市的蔬菜基地、花卉基地,了解本市的农业产品、牧业产品、渔业产品以及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可理解这部分地理知识,又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树立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  相似文献   

11.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使幼儿知道各行各业的人们为建设祖国在勤奋地工作着,培养幼儿热爱、尊敬他们的情感,激发幼儿向往长大后参加祖国建设的愿望。幼儿在小、中班。经初步认识了解放军、幼儿园工作人员以及营业员、理发员、服务员等成人的劳动,但只了解了他们劳动的内容,对他们工作的意义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并不了解。这一活动的重点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幼儿到了大班,认识、语言及交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此时开展访问  相似文献   

12.
主题目标:1.知道家庭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2.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对家人产生敬爱之情。3.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进一步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说明《生活真方便》是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童年的乐园》这一活动主题的一个主题活动。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是根据《新课标》中“了解、关心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的发展变化”这一内容要求而设置的,旨在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名称,能描述家乡的大致方位,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资源、公共设施,并爱护它们,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这一单元包括“我的家,在这里”、“童年的乐园”、“请到我的家乡来”、“明天更美好”四个活动主题。《生活真方便》是第二个活  相似文献   

14.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通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由近及远,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知道祖国的历史和文明,知道我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斗争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本着这一原则,我在初中年级举办了北京史兴趣小组。 一 开展课外活动大有作为 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改革第一课堂(即以教学大纲、教科书为依据,以班级集体授课为教学形式的传  相似文献   

15.
小班 一、总要求: 1.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和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 2.认识幼儿园、老师和同班小朋友。 3.认识日常接触的玩具、餐具的名称、用途,并会正确使用。认识几种服装(如裙、衬衫、长裤、毛衣),知道它们的名称、熟悉穿脱的方法和顺序,懂得爱惜衣物。 4.认识食品店,认识炊事员或清洁员,知道他们的工作跟人们的关系,尊敬他们和他们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等老一辈民俗文化学者倡导建设全民众的历史。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文化创造。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深入民间,深入乡村,从自己的家乡做起,关注家乡民俗文化,应该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深刻认识民俗文化的本质,以及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刘舒 《辅导员》2015,(2):15-17
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吗?知道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历史文化吗?对他人的家乡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舒老师的脚步,先从"天府之国"——成都开始,一起来寻访家乡的历史文化吧!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直接创造出来的,它包括歌谣、谚语、谜语、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小调等,其内容取材于社会生活,或评价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事件,或抨击痛砭时弊,或表达理想追求,或总结一些自然现象,抒发自己喜怒哀乐之情。民间文学属于口头文学或称口传文学,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心的自然流露,为人们所喜爱。因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高尔基说过:不了解民间文学,“就不可能知道劳动人民的真正的历史”,这是恰如其份的。它可以是教育后人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民、弘扬精神文明的通俗教材,还能促进地方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入志是毋庸置疑的,应当认真挖掘、整理,收入志书。然而,  相似文献   

19.
联系实际进行乡情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环境等乡情,认识家乡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之一。北师大新编的义务教育“五四”学制初中地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核心内容之一。不同学段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一致,但方式、方法不同。对幼儿和小学生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就应以认识家乡为起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是让受教育者认识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对学生而言,自己生活的地方由近及远,大致可表述为由“家乡”到“国家”,再到“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