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较强烈的性别意识的现代著名女作家,也曾从事翻译工作。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在其自译作品中采用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并通过其自译作品的实例来分析其如何通过女性主义干涉策略在翻译中实现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其自译作品亦组成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张爱玲自译作品《五四遗事》,分析得出她在自译时主要采取改写和补写的策略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以达到作品揭露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现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现代著名的文学作家。但是在她的文学生涯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自译。她除了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以外,还将更多的尽力放在翻译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策略。本文拟以《金锁记》及其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为例,研究张爱玲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思想,分析张爱玲的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除了是一名作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中文或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文章选取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及其英译本为例,分析了这部作品异化策略为主,其他策略为辅的翻译策略,并研究了这一翻译策略的成因及其译者作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期望通过它步入美国文学界的愿望最终因读者的不接受而破灭。基于此,结合自译的发展和中西悲剧叙事探讨《金锁记》译本在西方搁浅原因,以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自译这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自译《秧歌》是一种特殊的"回译",翻译过程中,翻译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文的改写。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认为:翻译即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翻译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资本较量下话语权利的表现。探讨张爱玲创作和自译《秧歌》的动机,译本《跋》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同时,具体分析细节、文化词汇、故事情节、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等方面的改写内容,探究改写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评价其改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先后对《金锁记》进行了四次自译和重写,产生了四个不同文本,采取了直译、修改、重写等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是张爱玲受到内外双重驱动力的结果,她试图通过这些文本的翻译、创作缓解写作焦虑,打开美国市场,改变经济状况。但是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译者与读者的心理期待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张氏自译作品在东西方均受到了冷落。  相似文献   

11.
梅秋捷 《海外英语》2022,(21):26-2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译者同时具有作者、读者和译者三重身份。这一特征让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容易,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比他译者更大的自由度。该文以白先勇和张爱玲的文学自译对比分析为例,探讨文学自译的作品选择、译者模式、翻译策略及译介路径;并重点分析合作自译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玉兰 《海外英语》2022,(11):32-33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数几位文笔流畅、翻译娴熟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的众多代表作中,《金锁记》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专业作家、翻译界和普通读者中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文章选取张爱玲的自译本《金锁记》中颜色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衣着服饰、房屋装饰、自然景色描写中的颜色词翻译。研究发现,在处理文中的颜色翻译上张爱玲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的翻译方法,使得她的自译本始终与原文高度贴合,最终通过翻译活动中的语言转换过程来传达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彭娟 《海外英语》2012,(17):153-155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金锁记》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理念与实践都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选择适应"等概念,《金锁记》的英译本成功地实现了"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其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从而发现: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以及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5.
译者在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会在翻译过程中顺应自身需要和交际需要。以《桂花蒸·阿小悲秋》的英译为例,从语言顺应论角度分析张爱玲的自译行为: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等,采取删减与改写等翻译策略,同时意译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从而使译文顺应目标语读者的需要,顺应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海内外的张爱玲研究是以其传奇作家身份为核心,对其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论析,而忽视了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与成就。文章通过阐述张爱玲的译者素养与翻译《老人与海》的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可以管窥她作为译家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张爱玲的两部译出作品——《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以及一部译入作品——《五四遗事》为研究对象,探讨张爱玲在译入、译出两种翻译模式下,如何对作品主题进行解构与反转,将其进行“宏大化”或“世俗化”处理,藉此适应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使译作得以生存。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翻译生态环境和翻译方向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翻译方向性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自译语料进行描述、分析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归纳总结西方自译理论。以张爱玲基于《金锁记》的两个自译文本为实证个案,注重对自译语料研究和自译理论构建。从张爱玲的自译个案中总结自译与他译的共性和个性,重新界定自译的定义、性质和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了自译类型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9.
王秋实 《文教资料》2007,(10):96-97
张爱玲自译的《金锁记》成功再现了原作中的美学意蕴。本文试从声响节奏,色彩语言和意象这三方面作一分析,说明文学翻译中美学意蕴的传达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观指导下的翻译策略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即加写前言或脚注,增补以及劫持策略。张爱玲自身的成长经历使之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通过具体译例探析张爱玲如何在译作中采用类似西方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从而证实其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