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郭沫若写于1925年春的抒情长诗《瓶》,长期以来不为文学史家所重视。《瓶》所呈现出来的秀逸婉丽的艺术风格,与《女神》的雄奇豪放的艺术风格互为表里,完美地显现了郭沫若诗歌艺术的美学风采。  相似文献   

2.
《炉中煤》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本文从强烈的感情色彩、新颖的构思、奇特的艺术形象、富于象征性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等方面,分析了《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博学多才的明代文人何良俊,诗歌作品中对于六朝诗歌清丽婉约的风格情有独钟,在诗歌理论上也常有推崇六朝之语,这在于其推崇自然天成、情感真实的艺术风格,在于其情感论与复古论交织的复杂诗学思想,归根结底在于?其经世思想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哲学思想。故而对于何良俊推崇和接受六朝清丽婉约诗歌风格的研究可以作为研究何氏思想的一个切入点,有助于对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8,(2)
五四时期,郭沫若推崇:"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是情感的产物。纵观中国诗歌史,绝大多数的诗歌作品都体现了忧患意识,传达了悲愁情绪。本文就从国愁、乡愁、情愁来谈谈中国诗歌艺术的情感特征,及愁的写法。  相似文献   

5.
丁芒是新时期一位诗风独特的“归来诗人”。“火”、“绿”和“时间”是其“归来”新诗的三大核心意象,构成其诗歌的情感空间,它的内核是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思索。他的诗歌独特的情感基调、抒情方式和语言个性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即激昂与深沉、直露与含蓄的统一。其艺术成因是中西诗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前后期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变化,由《预言》的精致、唯美、绮丽、雕饰,到《夜歌》的明朗、质朴、直白,其诗风的变化以到达延安前后为界。本文试从何其芳的诗歌文本入手,循着何其芳的生活与情感的脉络,找寻其艺术风格嬗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本文就郭沫若的诗集,郭沫若的艺术风格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倩 《鸡西大学学报》2014,(10):127-129
丘逢甲,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纵观丘逢甲的诗歌创作,其中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而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慷慨苍凉、凌厉雄迈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丘逢甲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其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以及诗歌所散发的浓郁的情感,成就了丘逢甲一代诗名。  相似文献   

9.
李贺为中国古代诗人中使用色彩的丹青妙手,其诗中色彩斑驳纷呈,它们与诗人的情感性格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成为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命情感的象征。李贺诗歌色彩的总基调是幽冷凄艳,折射着诗人阴冷、忧郁的病态性格,从而使其呈现着一种病态美;而且,李贺诗中色彩使用又往往和声、味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联觉照应,出神入化,为中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译家之一,译介了众多经典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诗歌等。而诗歌翻译在其翻译作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对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翻译作品本身的研究以及对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翻译理念的研究。而以文体为导向进行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以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翻译,尤其是其英诗汉译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体特征并做出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1.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12.
对郑珍诗的评论,历来有两个误区:一是强调其经学地位,以学问入诗;二是强调其承传因袭,胎息前人为诗。郁达夫则认为郑珍虽是硕儒,诗作并稽古,而是真情实性的抒发;虽多师前人,并非专-规矩模拟,而别是一家。这个认知既符合郑诗创作的实际,更为解读郑诗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庾信体”的内涵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庾信体”是指庾信在北朝时所作的部分轻靡艳丽之作。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庾信入北后的全部创作,特别是那些“老更成”的作品。“庾信体”历代不乏拟作者.所拟多为庾信轻艳的宫体诗歌。结合后人的拟作来考察,“庾信体”在时间跨度上,应包括他在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创作的宫体诗歌,从风格上...  相似文献   

14.
梅鼎祚是晚明颇有影响的戏曲家,其剧作风靡万历剧坛,本文主要从他的剧作和一些序、文中梳理、探讨他进步的戏曲观:他热衰于戏曲交流与传播,重视戏曲交流;开导“主情”之风。提出“曲本诸情”的观点;并指出他的戏曲风格呈现动态的变化,转变骈绮风格,推动“辞”、“律”并进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皎然《诗式》是唐代十分重要的诗学著作,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其缺乏系统研究。20世纪发表了近40篇研究文章,其中涉及皎然生平考释、《诗式》版本流变以及《诗式》的意境、风格论、诗史观等问题,还有诸多问题未曾涉及,譬如《诗式》在中国诗学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诗学史上的地位等都未能得到深入研究,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构想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张大千虽以画家之名享誉海内外,实际上,书法表现亦有可观.张大千的书法,按其作品面貌,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成熟期三个阶段.张大千透过多层次的临写与摹写,重新建构出他自身的书法史观,在明清诸家流利面貌之后,逐步上追高古气息.张大千的书法学习是一种逐渐完备的历史溯源,从形象外貌的具体掌握,逐渐朝向幽深的内在精神;在精巧灵动的笔法背后,是他心中追摩古法的积极用心.  相似文献   

17.
苏门人由分散交往到聚会京城,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政治理想与生活志趣,但他们对苏诗的评价却见仁见智,或褒其济世救民的淑世精神,或贬其诗艺粗疏率露,或重视其学术、器识而不看重其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苏轼论诗作诗常不相符,开放的门派观,创新求变的风格不为时人所接受,以及苏门人彼此没有形成共同的学主张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是一个“主观诗人”,不论是写景写物,还是写人写事,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即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有他个人的主观原因,也有时代的客观原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揭馍斯的诗文创作在元代文坛上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尽管元及后世对其评价不一,但他诗文创作中“神骨秀削,寄托自深”、“严整精核”、“语简而洁”,呈现着自己独到的风格。其中他创作中的道家倾向,在其作品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且是有元一代众多文人内心世界的观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双栖于港台的文学大家 ,余光中不仅有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度 ,也有其个性化的散文批评理念。这主要表现在 :对散文内涵作融汇中外古今的阐释 ;对散文功能作情、理、意、事、景、物的六项定位 ;散文文体的泛化分类 ;对知性与感性、以及学者散文的独特观照等方面。余光中散文理念又以批评视角、美学原则、文论风格及研究方法等层面为 2 0世纪散文批评带来新气象和新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