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2,(23):12+14-15
焦点胡锦涛对话航天员6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在太空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进行实时视频通话。这是中国进行载人航天工程以来,首次实现地面与太空在轨飞行器的双向视频通话。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于6月16日顺利发射,并于24日在航天员的控制下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2.
获奖理由仰望星空,感受荣光。这一年,中国科技成就的高度是在太空中标定的。6月24日,随着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成功,本已炫目的中国航天史再添华彩篇章,刘洋等三名航天员更是令亿万人情绪激昂。我们不该忘记,书写中国载人航天史诗的,必然是几代航天科技人薪火相传的团队。今天,我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12,(7):F0004-F0004
从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至6月29日神舟九号返回舱顺利返回、航天员安全出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密切关注每一个关键时刻。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共进行与场并机现场直播,总时长达5个多小时。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2012,(7):100
从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至6月29日神舟九号返回舱顺利返回、航天员安全出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密切关注每一个关键时刻,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共进行5场并机现场直播,总时长达5个多小时。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12,(19):23-25
2012年6月6月优异策划☆《再向太空行》,《中国新闻周刊》,6月25日,第22期简介:6月16日,神舟九号携三位航天员发射升空,这次首次承载了女航天员,并在空中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使中国  相似文献   

6.
王佳 《大观周刊》2012,(38):198-198
从古到今,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止。神州九号“圆梦天宫”,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进步。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存在着诸多亮点.如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出色表现可谓让人眼前一亮。那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为航天员?让我们一起从心理学的视角揭开航天员神秘面纱的冰山一角吧。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顺利送入太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其中担任指令长的景海鹏,家乡在山西运城。此次任务是继景海鹏执行2008年“神舟七号”、2012年“神舟九号”、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后,时隔7年,第4次飞上太空。景海鹏也因此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山西运城日报社作为景海鹏家乡的主流媒体,早在2008年9月26日,景海鹏首次“飞天”时,在《运城日报》就刊发了消息《大“鹏”展翅飞天运城为之骄傲》和特写《家乡人的祝福》《正是大鹏展翅时》等,  相似文献   

8.
第十次升空     
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顺利着陆,结束了为期15天的太空之旅。这是中国神舟飞船的第十次升空,距离航天员杨利伟首飞太空正好十年。"十"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神舟十号自然被赋予了"十全十美"的美好期待,此次  相似文献   

9.
张晓祺  孙阳  张雷 《军事记者》2013,(7):F0002-F0002,I0001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顺利送上太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等分别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经过15天的太空出征,神舟十号圆满完成各项空  相似文献   

10.
再向太空行     
《中国新闻周刊》2012,(22):22-23
太空又迎来中国人。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温柔拥抱,使得以实现载人飞行、空间交会对接为目标的这次行动离最终的成功,又近了一步,也让中国向最终实现建立独立自主的空间站的目标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始于1992年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迈步之初并不引人注目。然而,从1999年起,每隔一两年,中国便按计划发射一艘神舟并取得预定成功,从无人、模拟人、单人、多人,直至男女搭配、飞行器与太空实验舱的自动和人工对接,以及长达十余日的太空航  相似文献   

11.
关注     
<正>宇航员变身特约记者全程直播"太空日记"10月17日7时30分28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按照计划,搭乘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将在2天内也就是19日前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高度为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交会对接,构成组成体。飞船在轨运行期间,景海鹏与陈东两位航天员将首次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身份,对他们的太空工作、生活情况,通过文字、音频或视频等方式持续发回报道,形成全媒体形态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2.
南中国海诸岛的争端中,中国除了外交斡旋,两条新闻事件意味深长地锲入波诡云谲的海洋。第一条新闻——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举国关注的同时,仿佛是刻意表明"上九天揽月"与"下五洋捉鳖"的并行不悖,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  相似文献   

13.
<正>去年11月28日上午9时,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宣布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定于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首批航天员、神舟六号苏州籍航天员费俊龙将再次“问天”,并担任乘组指令长,在太空“出差”6个月,实现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  相似文献   

14.
<正>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宣告中国航天员的33天太空任务圆满成功。当天的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在神舟十一号返回的特别直播中,用"二丫""十一郎"两个微博身份回顾了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从发射、对接到即将返回的过程。较早前的10月19日,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对接当天,央视《新闻直播间》也对这两个微博号进行了长达3分43秒的报道。而@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这两个账号,自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顺利返回,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完美收官。此时。仰望苍穹.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紧绷的神经豁然松弛,释然之情涌上心头。从技术角度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难度空前。从新闻宣传角度说,“难度系数”同样很大。从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到神舟八号顺利返回.整个报道任务持续时间近两个月.国内外近百家新闻媒体参与。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6.
神六的纪录     
《中国新闻周刊》2005,(39):14-15
10月12日上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载有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送往太空。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08,(19):26-26
在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翱翔太空的两年后,又有两位航天员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飞上太空,三年之后又有三位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有一人实现太空行走。本书以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主线,全面介绍了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本文系该书前言。"神箭"嘴飞,"神舟"远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单人升空遨游,到双人五天联袂飞行,再到三人上天一人出舱太空行走,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创造了一个一个新的纪录。中国连续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成为屹立于世界高科技之林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9月25日,我国三名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飞船升上太空,并首次进行舱外活动,在太空中行走并工作。这次舱外活动实验意义重大,它是中国航天科技中的一个突破,将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9月25日,我国三名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飞船升上太空,并首次进行舱外活动,在太空中行走并工作。这次舱外活动实验意义重大,它是中国航天科技中的一个突破,将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玉  乔武涛 《新闻前哨》2013,(10):84-86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从6月11日起,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推出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别报道。在“神十”接下来15天的飞行里.通过媒体的报道观众了解到它出色完成了飞行任务并安全返回。从“神一”到“神十”,中国在不断刷新太空探索的新高度。而每一次媒体的报道.也体现出我国新闻报道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