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天运>篇云:"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历史上,孔子确实是对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文献进行过一番整理修订的编辑工作.其中,孔子编辑<诗经>的重要方式就是"删诗".西汉司马迁首先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对于孔子"删诗"说,历代不乏支持者,同时质疑之声也是不绝于耳,而且渐占上风.这一历史争论以唐、宋、清三朝最为激烈,也最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时<诗>学源流进行梳理.以<毛诗序>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学说为<诗>学之"正";以朱熹<诗集传>及前后与之相联的学说为<诗>学之"变";以不尊孔子删定的<诗经>和攻击<诗大序>、依托伪经说<诗>以及以"佛"说<诗>等离经乖义者为<诗>学之"异";以涉入科举讲章、以文学观说<诗>或疏于考证、牵合附会者为<诗>学之"衰".体现出主正容变,黜异贬衰的<诗>学著目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献"一词在古代中国最早出自孔子.<论语·八佾>记载:"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礼记·礼运>记载: "言偃复问日:‘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欤'?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相似文献   

4.
可爱的诗教     
余鱼 《全国新书目》2008,(Z1):13-13
子曾经曰过:"不学诗,无以言。"在他看来,诗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啻于一本百科全书。是以自古及今,中国人形成了悠久的诗教传统。即便是现下,谁敢说我们不是背着"同一首诗"长大的?当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锄禾日当  相似文献   

5.
一、孔子档案编纂的原则和方法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其内容"皆先王之政典也"(<文史通义·易教>).孔子编纂"六经"是我国古代对档案文献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规模的整理和汇编."六经"编纂的原始材料,都来自于历史文献,孔子在编纂时没有根据个人喜好加以改动,而是忠实原文,使得历史材料能尽可能保持原来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诗经>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相传为孔子编纂,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世人都知道<诗经>的文学价值很高,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诗经>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人类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但是人们却未必了解它所具有的档案性质,它是我国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社会许多情况,是一部文学艺术档案的汇编.  相似文献   

8.
邢小群 《出版参考》2005,(26):25-26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9.
去年12月8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的"新闻观察".报道中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疑问.'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诗疑>一书集中体现了王柏对<诗经>的疑辨思想.本文认为今传本<诗疑>是将原本属于<诗辨说>的<诗十辨>以及其他材料,并结合王柏文集或著作中各种论<诗>语编辑而成.其成书时间大概在元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怍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12.
智人睿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为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礼记·学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况:《荀子·大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从事政治活动的同时,广泛授徒,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工作,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典籍作为传授弟子的教材,成就辉煌,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与他从事过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编纂有关.  相似文献   

15.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赵顼擢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元丰二年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因诗获罪的乌台诗案."元丰已未,东坡坐作诗讪谤,追赴御史狱.当时所供<诗案>,今已印行,所谓<乌台诗案>是也."(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此案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受审,开创了我国文字狱的先河.御史台别称"乌台",所以此案史称"乌台诗案".  相似文献   

16.
何谓简牍档案?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作"札";较宽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称作"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辞源>中说:"简牍,即书牍.  相似文献   

17.
名言集锦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俄国高尔基好学近乎智,学然后知不足。—‘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人材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全。—汉代刘向非学无以广村。—(三国时期)诸葛亮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代刘向名言集锦~~  相似文献   

18.
四月二十六日 五月三十一日 星四 晴 大雅(堂)书估来电话,言觅得<金文通集>,缺诗三卷,附录一卷,尚须三十万,非寒窘所能得也. 四月三十日 六月四日 星一 晴 阅<金文通集>奏疏卷二<佐铨疏草>、<君君未报疏>:"昨岁南中定事清罪案:以臣为首族?诛,且在旦晚,幸大兵奄至,法不果,臣之祖先骸骨,妻儿戚族,皆我皇上保有而生全之也."此所谓罪案,当在从逆案之后,可补弘光纪载之缺.  相似文献   

19.
读<诗经>(以下简称<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马是兽类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在<诗>中马字使用次数达50次,马部汉字字数以及使用次数也是兽类里最多的,因而考察其在<诗>中的使用情况,不仅可以识其名,还可了解<诗>时代丰富的汉字文化和马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占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萌芽于身体力行的教学实践,孔子学说的主要体现是<论语>,它里面也蕴涵着丰富的终身教育思想.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市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探索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指导我国现阶段终身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