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宁夏将军兼甘肃提督苏宁阿在《八宝山来脉说》《八宝山松林积雪说》《引黑河水灌溉甘州五十二渠说》中集中阐述了祁连山水源保护与张掖生存的关系,提出永远保护祁连山森林的深刻见解。至近代,《富甘之畜牧谈》等文又提出了保护祁连山生态的具体思路。在清末东乐等地的碑刻中,提出了保护祁连山水源的具体措施。明清时期和近代河西走廊植树造林的实践是对环境保护的具体践行。探讨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环境保护思想,对当代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调查河西走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金投入与应用效益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工程应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调查河西走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金投入与应用效益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工程应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是一个干旱、风沙、盐碱、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地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根据实际调查和有关资料查证,分析河西走廊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讨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是中西文化发生交融的地区,是多种文化和文明的通道和源头;建立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思路在于将河西的生态恢复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在多民族文化包容共生和多地段效益统筹兼顾中实现多元互动和整体优化;关注河西走廊,不仅要在自然和社会方面,还要从文化、艺术、正义和美德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景观,同时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世界上受威胁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湿地大面积转化或丧失,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文从景观静态、景观动态和景观应用研究三个方面综述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景观变化的研究进展,指出湿地多功能景观、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与生态效应关系定量化和湿地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景观生态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民勤绿洲是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人地关系矛盾非常突出的区域,其存在对稳定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镇化背景下,河西绿洲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空心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引起社会关注.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民勤绿洲人口变动幅度较大,人口变化影响农业发展与绿洲规模;自1950年后,民勤绿洲人口稳步增长,绿洲面积呈扩张趋势.然而在2010年之后,多种因素导致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挑战,应从系统论角度处理好"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4月2日,由河西学院主办,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河西学院政法学院联合承办的"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西学院、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张掖市委党校、肃南裕固族文化研究室、高台县委宣传部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的基层干部与牧民4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大祥主持,河西学院副校长张汉燚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9.
民俗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推动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肃南裕固族民俗旅游开发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要加速发展河西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应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河西走廊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开发过度是造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之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河西走廊开发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1.
战略布局合理、对策到位是促进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部,下辖三县一区,其地理、人文、经济、生态特色鲜明。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用人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地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宝卷在河西走廊一带颇为盛行,武威作为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至今在其下辖的凉州区广大农村里仍然活跃着宝卷的身影。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宣卷"活动是农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5,(4):41-46
城镇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一个农业向非农业、农村用地向非农用地、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研究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演进过程,认识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规律和特点,把握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据此,因地制宜地制定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方针和政策,对推动河西走廊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和甘肃旅游的王牌线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河西旅游空间结构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因此,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成为河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新的一体化旅游空间结构即"一核、双翼、三圈"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河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尽管近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省区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在旅游的开发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创造特色,发展城市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城市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河西走廊发展城市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河西走廊,有着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丰富的文物、众多的景观和神奇的传说,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地区。近年,河西走廊旅游产业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日益激烈的旅游竞争中,河西走廊只有深挖各地地方文化内涵,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大旅游,打造旅游产业带,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共同繁荣,真正使河西走廊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黄金走廊和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带。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20.
明甘州卫(清张掖县)分布有众多民间信仰神祠景观,包括自然神神祠景观、农业神神祠景观、祈雨神神祠景观、祀武将神祠景观等,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塑造作用。同时,环境塑造的神祠景观也体现了当地民众的信仰主流以及传统农耕社会重农的特点。最后,明清时期该地神祠景观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神祠景观的分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