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而且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其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为此,1999年以来,我区从“改革考试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入手,改革了数学考试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建立了新的评价标准。通过这样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否  相似文献   

4.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研究“,以“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因材施评,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评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然后引导学生对自身发展进行评价.通过螺旋式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在给予学生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变化.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学习数学能力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达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数  相似文献   

8.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9.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综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进行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日记在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它有助于学生倾吐数学学习的心声,阐释数学学习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反思数学学习的过程,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展示数学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升斌 《新疆教育》2012,(19):41-4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评价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不失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初中数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实践证明,常见的做法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赖春英 《成才之路》2013,(27):71-71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多层次发展。在新课标理念下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学生由衷的欢迎和喜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  相似文献   

15.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评价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数学新课标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总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多元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中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人们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因而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对数学作业的批改加以改进,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曾仁平 《考试周刊》2010,(25):74-75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总之,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