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新闻”概念最初从美国引进,自2004年开始受到我国新闻学界的持续关注。进入21世纪后,有关“公共新闻”的研究逐渐被衍生而来的“公民新闻”所取代。从“公共新闻”的内涵出发,系统梳理其产生发展的内在条理,介绍国内近十年内对公共新闻理论研究的成果,归纳当前该领域研究中的主要分歧和亟需廓清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奇夫 《考试周刊》2014,(24):23-24
本文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趋势的剖析,指出其提升"公共"品质的途径包括:一是在报道题材上,重视公共内容,让民众真正关心公共事务。二是在报道形式上高扬个性化旗帜,为公共内容的表达寻求最佳、便捷通道。  相似文献   

3.
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就要改变社会新闻的理念,实现从社会新闻理念到公共新闻理念的跨越。公共新闻理念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对媒体与受众关系的重新定位;对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的再认识;对新闻本质的深入挖掘。公共新闻理念从媒体角色、新闻来源、新闻报道思想、新闻存在价值、媒体社会责任理论这五个方面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随互联网的普及遂使新闻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新出现的公民新闻的性质及其社会利害,学界虽尚无定论,但其无疑是“公共新闻事业“理念的延伸。对这一新的公共新闻形式的发展状况及基本理念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探索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之间的联系,为今后新媒体时代公其新闻与公民事业的发展架构桥梁。  相似文献   

5.
公共新闻在一定意义上即公众新闻,就是以公众为报道主体,以公众的生存生产生活及与之息息相关的事物为主要报道内容,被公民大众、各界人士普遍关心、共同关注、乐于接受的新闻。公共新闻具有公共性、广泛性、贴近性、鲜活性、参与性等特点。地市级电视媒体应将自己的新闻栏目定位于公共新闻,走公共新闻之路是当前地市级电视媒体新闻栏目的最佳选择和最好路径。  相似文献   

6.
公民新闻的出现让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重视,非专业的公民记者开始掌握话语权,但并非所有公民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公众生活条件艰苦,媒介设施和知识匮乏,媒介观念缺失,在公民新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沉默。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性媒体,应重视发展针对民族贫困地区公民的"公共新闻"和"社区新闻",主动发出邀请,帮助其提升媒介素养。社会各界应参与其中,共同推动"边民新闻"的发展,增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公民的新闻意识与传播能力,让其"主动发言",摆脱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7.
公共新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新闻界,是美国新闻界对自身危机的反思结果,旨在通过发动公众参与、共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报道方法,对社会公共事件与问题进行报道。后来,公共新闻被借鉴到世界各地,民生新闻可以看做是我国本土化的公共新闻。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20,(6):12-16
"建设性新闻"由于其清晰的价值内核和模糊的开放性边界,能够有效适应不同国家的媒体环境,为其实现各国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文章系统梳理了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发展脉络和核心价值理念,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念特征,从党性、舆论监督、"以正面宣传为主"和尊重新闻规律观等四个维度分析了我国新闻的建设性并对我国新闻建设性的再发展提出建议。文章认为我国媒体工作者应积极发挥自主性,媒体工作者角色应向"调解者"调整,新闻报道应立足"未来导向"的站位。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电视新闻传播形态。民生新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制作理念抑或实践环节都面临考验,遭遇发展瓶颈,步入一个历史的“拐点”。公共新闻理念的及时引入,使众多专家学者将其视为民生新闻下一步的转轨方向。公共新闻运动的理想模式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实现,但其新闻理念蕴涵着巨大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也出现了对“公共新闻”的研究热潮。确立“公共新闻”的概念,明确公共新闻业与传统新闻业的差异,是这类研究不可或缺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从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到时政新闻民生化,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观念在不断更新。这一嬗变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发了业界、学界的探索力,促使人们认真审视新闻的本质、媒体的角色、媒体与受众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评判的角度而言,法眼和新闻眼对待公共典型事件的价值和立场是不一样的,自然而然,二者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究其因,是法眼与新闻眼二者本质属性的区别所致.文章通过分析2009年著名的两大公共事件中的法眼、新闻眼,推导出这样的结论:法眼的基本属性是理性、保守和价值一元化的,而新闻眼则更倾向于感性、前卫和价值多元化.正是由于本质的不同,对于公共典型事件,法眼、新闻眼二者无须融合为一体,应各司其职,各归其眼.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教育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特别需要关注现实、与时俱进,可以概括为追"新";又因植根人文社会科学之本,而需要回望历史、守住经典,可以概括为守"旧"。本文从宏观理念和微观实践两个层面,分别从追"新"和守"旧"的角度谈谈对新闻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1月由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因为其传播"腥膻色"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公众和业界人士对"动新闻"的新闻伦理及新闻真实的多重拷问。文章针对"动新闻"的"新闻真实"问题作了粗浅分析,认为"动新闻"这种新闻形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动新闻"同时具有"新闻"和"剧作"的特点,作者尝试提出"动新闻"向"新闻剧"转变的假设,从而为"动新闻"具有"想象"和"感情"等特征提供理论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多种媒体并存与竞争的时代。为了更有竞争力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在新闻教育上的改革创新显得很重要。而"大新闻理念"就成为新闻教育改革创新指导性的思想。本文笔者描述了"大新闻理念"在进行新闻教育时的体现和渗透,为新时代的新闻教育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闻立台"是省级卫视本质属性的要求,是省级卫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要件,还是省级卫视赢得观众的利器。省级卫视为实现"新闻立台",应该合理安排新闻格局,贴近本地新闻观众,有效构建新闻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17.
时代不断的发展,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新闻逐渐由单一的"播"的形式,演变出了许多新的形式,其中"说新闻"就是一种能够生动的传播新闻的形式。本文论述了"说新闻"现象的目前现状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并对"说新闻"的发展前景持看好态度。  相似文献   

18.
民国新闻教育家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新闻教育合法性基础出发,将新闻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文化教育",以培养"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为教育目标,以"术+学+德"为新闻教育的基本内容,将校企合作作为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民国新闻教育思想既为新闻人才脱离皇权、疏离体制奠定了社会生存能力的基础,又向传统士人精神致敬,强调新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要求记者以职业身份与专业才能介入公共生活。这种"西儒会通"式的职业化新闻教育思想,建构了知识分子与社会之间的新关系,民国记者得以新的知识权威和职业形象出现在民国历史舞台上。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媒介技术日益发达,以及浮躁化、娱乐化社会风气的盛行,"快餐化"现象在新闻传播领域里逐渐明显起来。"快餐式"新闻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模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给新闻媒体中的重要把关者——编辑带来了挑战。新闻编辑的应对策略是,着力提高新闻时效性、精简新闻内容、提高深度新闻的吸引力、加强自身优势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被冠以不会写新闻的帽子而被传媒单位排斥,这表明新闻传媒业结构、形态、体制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更表明新闻教育与业界需求脱节了。文章根据"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教改经验,认为可以通过精讲案例、观摩新闻和课外实训来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和采写水平,形成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