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相似文献   

2.
“思颍诗”是由欧阳修创作的与颍州有关的诗歌,寄托了欧阳修的思颍及归隐之情。欧阳修在《续思颍诗序》中虽明确“思颍诗”有30首,但未指明具体篇目,因年代久远,欧阳修思颍诗稿遗失,学者在对“思颍诗”篇目考证时争论不断。文章根据欧阳修的两篇序文及其书信札记,对“思颍诗”具体篇目进行考证,并分析了“思颍诗”的特点以及“思颍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3.
《五蠹》篇,其中有这样一段:“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课本对“藜藿之羹”作了如下解释:“野菜汤。藜,藿,皆草名。”编者把“羹”解释为“汤”,这是不准确的。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羹”字条:“羹,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带汤汁的食物。”可见,羹在上古是一种带汁的肉食,不同于唐宋以后的羹汤。《尔雅·释器》中这样说:“肉谓之羹。”再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 (指颍考叔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的思颍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章主要立足于狭义上的思颍诗与续思颍诗,以其两篇序文为切入点论述欧阳修“思颍”所体现出来的主体生命意识。从欧阳修的肉体与思想两个角度剖析他的生命关怀与人文关怀,最终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生命观照。  相似文献   

5.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因又称敬仲,后人尊称管子。约生于公元前730-前645年。他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史记·管晏列传》:“管夷吾者,颍上人也”。颍水源于河南登封县西颍谷,东南流,经沈丘县从界首入安徽境,流至正阳关入淮河;颍水入淮之口,名颍口。春秋时称“颍尾”,其上游西向称颍上;隋就颍上置县,其地有今安徽颍上县。  相似文献   

6.
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甃:“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公事.” 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①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 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②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  相似文献   

7.
古今字谓之京城大叔(P21O)大:“太”的古字。姜氏欲之,焉辟害(PZlo)辟:“j壁”的古字。避免,躲避。姜氏何厌之有(PZlo)厌:“!蔺”的古字。满足。公赐之食,食舍肉(P214)舍:“拾”的占字。放置,搁置在一边。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PZ14)尝:“口尝”的古字。品尝,体会滋味。(公孙无知)有宠于禧公,衣服礼秩如j西(220)份西”(di):“嫡”的古字。正妻所生长子。吾以女为正妻(P220)女:“汝”的古字。第二人称代词,你。齐侯游于姑葬,遂田于贝丘(P221)田:“败”的古字。田猎。公怒,曰:“彭生敢见!”(P221)见:“现”的占字。出现,现身。公惧,队…  相似文献   

8.
狗喻     
陈盈 《现代语文》2005,(7):11-11
卫灵公怒弥子瑕,扶笞(ch)出之。瑕惧,三日不敢入朝。公谓祝(tuó)曰:“瑕也怼(du)乎?”子鱼对曰:“无之。”公曰:“何谓无之?”子鱼曰:“君不见夫狗乎?夫狗依人食者也。主人怒而扶之,嗥而逝,及其欲食也,葸(xǐ)葸然复来,忘其扶矣。今瑕,君狗也,仰于君以食者也。一朝不得于君,则一日之食旷焉。其何敢怼乎?”公曰:“然也!”(明/刘基)īì锦囊小语译文:卫国的国王灵公对弥子瑕恼怒,鞭打他并将他赶了出去。瑕害怕,三天不敢上朝。灵公对祝说:“瑕是不是有怨恨啊?”子鱼祝回答说:“没有的事。”灵公说:“怎么不会呢?”子鱼说:“国王您没见狗吗?狗…  相似文献   

9.
染指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左传·宣公四年》)  相似文献   

10.
王文正局量宽厚 王文正太尉局量宽厚,未尝见其怒。饮食有不精洁者,但不食而已。家人欲试其置,以少埃墨投羹串,公唯啖饭而巳。问其何以不食羹,目:“我偶不喜肉。”一日又墨其饭,公视之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其子弟悲于公曰:“庖肉为饔人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  相似文献   

11.
§O 问题的提出“日有食之”是《左传》经文和传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谓短语。如:(1)三年春,王二月己已,日有食之。(隐3经)(2)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庄18经)(3)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桓17)(4)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昭17)对于“日有食之”中的“有”,人们有不同的解释,常见的有三种。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段  相似文献   

12.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大家所熟悉的“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相似文献   

13.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又以“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败覆。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7,(3):1-1,15
万章问日:“或日:‘百里奚自鬻①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②秦穆公。’信乎?”孟子日:“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相似文献   

15.
别难为鬼神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相似文献   

16.
东坡食汤饼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  相似文献   

17.
狮子袭击斑马群,捕获一怀孕的斑马而食之,悲痛欲绝的公斑马为此告到了法庭。然而,公斑马万万没有料到,法官们非但不愿接受这桩案子,反而将他围了起来。“当今是优胜劣汰的时代,”狐狸法官说,“你妻落入狮腹,正好说明她是劣等斑马。如果要怪的话,也只能怪她自己!”  相似文献   

18.
人无信不立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句中之“疑”,其音其义,所见注本、教材或赏析文章,都释曰“怀疑”之“疑”,几成定论。笔者细玩,不无疑窦,兹献于后,求教专家。 诗以题观,当是身处异地的诗人在一个不眠之夜的即兴之作。既然首句明明白白写道“床前”的景象是“明月光”,为什么又转而怀疑是“地上霜”呢?这样岂  相似文献   

20.
在刘邦等人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文人的地位有着戏剧性的变化。《汉书·郦食其传》载沛公麾下骑士之言,说“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果然,郦食其谒见沛公时,“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同书《陆贾传》又载,“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文人的尊严在统治者的戏弄谩骂声中扫地以尽,如此下去,自然不利于文学发展。但是,正如陆贾所言,刘邦“马上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