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杰 《海外英语》2022,(4):66-67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哲理小诗《未选择的路》中通篇贯穿着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通过综合运用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中关于隐喻的理论,分析了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的文体作用。研究发现,全诗隐喻统领在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下,具有系统性,形成了隐喻网络,实现了隐喻的衔接功能;隐喻的修辞性和认知性将读者深深带入诗中,实现了诗内与诗外概念的互动,体现了隐喻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下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金属"铁"相关的隐喻认知构建模式,以及金属概念向非金属概念映射过程。研究发现:不同概念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得人们会用金属概念描述非金属概念事物。"Iron"和"铁"的概念隐喻以共性为主,其投射的共同领域主要为功能、状态、行为等方面。而"Iron"和"铁"的概念隐喻个性占少数,英语中特有的概念隐喻有"铁表示不纯之物""铁表示方式和任务""铁表示束缚",汉语中特有的概念隐喻有"铁表示牢固的关系""铁表示没有价值的事物"。"Iron"和"铁"的概念隐喻共性归因于英汉民族对"铁"基本性能的感知大致相同,而文化色彩、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导致"铁"的隐喻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3.
词汇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手段,具有极强的技巧性,在商务英语语料库中得到了很多运用。本文以莱考夫"隐喻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从《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等西方主流报纸、期刊选取实例,详细分析"战争隐喻""水隐喻""舞蹈隐喻""生命体隐喻"等相关词汇隐喻如何植入商务英语语料库中,对词汇隐喻类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如何在商务英语语料库中发挥作用,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实现对经济活动、经济概念从抽象到具象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归纳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并对各类概念隐喻做了详细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唐诗中共有六类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情感是水""人是水""心境是水""时间是水""困难是水"和"力量是水"。用当代认知隐喻理论解读唐朝诗歌,论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依据相关理论分析概念隐喻X IS WAR的认知建构与解读过程发现,战争隐喻的建构者与解读者在认知条件、着眼点等方面有差异。认知主体的经验与百科知识在X IS WAR概念隐喻的建构与解读过程中始终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5年11月9日,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第三届读书节正式拉开帷幕。读书节开幕式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给寒冷的冬日带来活力与生机。从11月9日到12月11日,在这为期一个月的读书盛宴中,小伙伴们可以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单,展示自己的读书轨迹,还可以为图书代言、以书换书。本届读书节有"我为好书代言""换书活动""创意书签""图书馆寻宝"等,高、中、低三个年级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认知隐喻学相关理论,对吉祥图案代表性语料中多种模态隐喻的界定以及各类隐喻运作方式的分析,发现吉祥图案中的隐喻可通过自然形纹样、吉祥语文字、文字图符、颜色、造型、几何纹样及语境等多种模态呈现;根据概念隐喻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吉祥图案中的多模态隐喻运作方式可分为七类:"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图符—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颜色—目标域语境""源域造型—目标域语境"以及"源域几何纹样—目标域语境".拓宽多模态隐喻研究范围,为吉祥图案文化隐喻的解读和应用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是文章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具有语义域赋码功能的语料库工具"Wmatrix"考察自建"能源话语"语料库中概念"能源"的隐喻建构。语料来源为近五年公开发表的能源报告。隐喻识别步骤主要依据MIPVU,将获取的隐喻词目进行语义域标注,考察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研究发现11类"能源"隐喻,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5类隐喻依次为"人""河流""植物""军事资源""金钱"。不同类型隐喻彰显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的多重属性。"人"隐喻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源域,该类隐喻将"能源"人格化,突显了能源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揭示能源政策背后隐含的能源主张。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隐喻型性话语多姿多彩,其中以"性是植物""性是动物""性是战争""性是农业""性是食物"的概念隐喻最为常见.研究发现,译者对这些性话语的再现并不是很到位,有很多删减现象,尤其是那些文化个性较强或不参与文本建构的性隐喻表达;针对参与文本建构或跨文化适应性较强的隐喻型性话语,译者往往对之再现,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16位留学生学习助动词"可以""能""会"的随机调查统计出发,吸收前人在助动词肯否是否对称、助动词语义指向及隐喻对比方面研究的成果,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求留学生在学习助动词"可以""能""会"时所产生的难点以及陷入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洛神赋》中的隐喻表达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探讨语言背后的隐喻模式及其与魏晋时期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文中的29例隐喻表达大多数属于存在链隐喻,且下行隐喻明显多于上行隐喻;2.爱情隐喻模式主要有"吸引力""整体""旅程""美玉"4种类型;3.《洛神赋》中的概念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4.通过与《诗经》对比发现,二者在隐喻创造力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体现。因而,对隐喻翻译的探究应上升到"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的层面。《红楼梦》是一部语料宝库,对其原文和译文的研究,有助于发现不同民族、不同语境下的认知方式和译者行为的认知动因。基于此,本文以《红楼梦》原文以及霍克斯英译本为语料,梳理出其中较为典型的植物隐喻,以"人是植物"为主要隐喻类型,以人与植物相似的成长历程为依据,划分出"人的生命是植物的根""人的后代是植物的种子""人的状态是植物形态""人的繁衍是植物结果"以及"人的死亡是植物凋落"等五个子隐喻。通过对汉英语料的对比,从地理、历史、社会风俗等方面分析植物隐喻以及译者行为背后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的出现,为解读汉语网络流行语提供了新的视角。以"‘X精’格式""凉凉""上班996,下班ICU""我太南了"等网络流行语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象似性理论、关联原则等方面,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形成、认知心理和构成机制,从而对汉语词汇的语义演变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多模态隐喻研究作为话语分析的新课题,其研究对象也从单一的文字隐喻拓展为多模态隐喻。本文从认知学角度出发,以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为研究基础,对184幅“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新闻漫画进行了多模态隐喻分析。通过阐释战争类架构、围棋类架构、科教类架构,以及春耕整地类架构等意义建构过程,探讨新闻漫画如何通过多模态隐喻对抗疫和身份建构进行多维度阐述,揭示了多模态符号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取向,体现出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秉持的坚定信念,从而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情感共鸣,并以此构建了共同体身份。  相似文献   

15.
<正>为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2018年9月,高浪小学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倡导"捧着一颗心来"的职业情怀,围绕"青春"主题,组织开展"青春·情怀""青春·引领""青春·历炼""青春·求索"等系列主题活动。从一手好字、一篇好文、一堂好课、一副好口才、一项特长等多方面入手,全员化、多元化、系统化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唐诗三百首》中的通感隐喻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通感隐喻本质上是不同感觉域之间概念整合的结果; 2)英汉通感隐喻中感官形式迁移的整体趋势大致相同,即从低级感官向高级感官迁移,但感官迁移频数存在差异; 3)温度觉是最大的始源域,视觉和听觉是最大的目标域; 4)诗人倾向使用温度觉中的"寒""凉""冷"和味觉的"苦"表达内心的悲伤、孤寂等情感,把情感的倾诉寄托于诗行之中。  相似文献   

17.
知觉符号等"强具身"理论不同于概念隐喻观,认为概念表征本质在于感知信息多模态的即时激活,隐喻映射存在双向性、侧重于从认知的生理基础和机制角度解释。行为研究在空间-时间、重量-重要性、温度-人际、洁净-道德等领域发现了双向映射;而镜像神经元、语义理解、"动感共振""单侧忽视"及温度-人际脑机制研究,均表明概念表征-感知信息之间存在神经生理基础与内在机制的重叠。今后应对跨通道隐喻心理机制、"感知模拟"假设、感知觉与语义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层次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是隐喻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概念。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着手,基于真实语料,在汉日语言中常见的方位名词"左""右"及"左右"的空间基本概念基础之上,分析其在汉日语中的空间隐喻拓展义,发现由于文化的差异,其空间隐喻既存在对应关系也存在非对应关系。提示要加深日语学习者对该方位词的理解,并使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9.
"儿童视角"是一个复合概念,不仅强调"儿童发声""倾听儿童",还包含"儿童参与""儿童协商"等多个内涵。文章立足儿童视角,从幼儿园运动分享交流环节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该环节的组织策略进行探究,让幼儿成为运动的主人,使运动分享交流环节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用来表达空间方位的"前"和"后"通过隐喻的手段被用于时间系统中。当方位词"前""后"用来表达时间概念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数量结构或事件基准构成表达时间概念的短语来使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认知隐喻有助于留学生对"前"和"后"表达时间概念的认知理解;时间"基准"的确定则有助于分析"前""后"所构成的时间词语出现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