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汽车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出现,逐步取代了汽车的开环制动系统。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车轮每一瞬间时的车轮抱死问题,因而是一个闭环制动系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ABS防抱死系统”这一与物理有关的名词频繁出现于各类报刊杂志中 ,那么 ,它究竟是什么 ?下面着重从原理方面作一简介 .一、什么是 ABSABS是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英文缩写 .这种系统可以在汽车制动过程中自动控制和调节制动力的大小 ,防止车轮完全被抱死 ,以获得最佳的制动效果 .二、ABS与常规制动装置汽车上安装的液压或气压制动器 ,称为常规制动装置 .这种装置在紧急刹车时往往将车轮完全抱死 ,使车轮滑移 (拖印 ) ,从而使汽车制动停车距离相对延长 ,并伴有制动跑偏、侧滑和失去转向能力等危及行车安全的现象发生 .为了克服上述常规制动装置的缺点 ,在常规制动装置的基础上 ,研制了一套电子控制的防抱死制动系统 ,即 ABS.从而实现了制动力的自动调节 ,使汽车在紧急制动时 ,车轮不再抱死 ,制动距离最短 ,并保持方向稳定 .常规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 ,是 ABS系统工作的基础 .若常规制动装置发生故障 ,ABS系统失效 .若ABS系统发生故障 ,常规制动装置仍会正常工作 ,只是没有防止车轮抱死的功能而已 .三、ABS的理论分析(一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1.地面制动力 ( FB)如图 1所示 ,Mμ 为...  相似文献   

3.
张军 《华章》2013,(19)
汽车 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使用提高了汽车的制动效能,且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并增加新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主动参与到行车过程中,以提高行车稳定性。制动辅助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对驾驶员的制动进行加强,在保持车辆操纵性的前提下,达到最短的制动距离。本文将对轿车 ABS 制动系统的故障特点和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行车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就广州本田雅阁轿车的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工作原理加以阐述。并介绍了有关故障检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汽车ABS控制技术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历史与发展,以及ABS的构成和单轮制动原理,论述了国内外常见的ABS控制策略,并分析了ABS整车稳定性控制,最后结合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探讨了车载ABS的扩展功能.  相似文献   

6.
殷亦男 《考试周刊》2011,(60):163-163
ABS是现代汽车上大量安装的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是常规刹车装置的改进型技术。ABS既有普通制动系统的制动功能,又能防止车轮锁死,使汽车在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向。本文在分析ABS的基本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ABS应用中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ABS的由来及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到20%的汽车行车事故是由于车轮锁死而侧滑造成的.为了防止车轮制动锁死滑移而引发交通事故,汽车设计者们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ABS(防抱死制动系统)装置,但当时设计的ABS体积庞大,仅用于航天技术上.二十世纪80年代,ABS逐步在高档汽车中安装使用.时至如今,ABS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标准装备之一,目前在高级轿车和很多大客车、重型货车上装备了ABS.据调查,1999年,仅美国国内销售的轻型货车中有20.62%两后轮装有防抱死制动装置,有71.4%四轮防抱死制动装置.  相似文献   

8.
汽车用制动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ABS)是汽车主动安全性能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ABS的工作原理、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着重介绍了国内ABS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ABS(Anti-Lock Brake System)系统,又称汽车防抱死装置,是具有良好制动效果的刹车装置.它在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确保行车安全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ABS系统的工作原理、驾驶者的一些错误观念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ABS(Anti-Lock Brake Systera)系统,又称汽车防抱死装置,是具有良好制动效果的刹车装置.它在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确保行车安全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ABS系统的工作原理、驾驶者的一些错误观念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逻辑门限值防抱死制动控制策略和自寻优制动防抱死控制策略的基础上,综合以上2种方法的优点,采用了自寻优和门限值相结合的综合控制策略.能够根据面的变化.自动寻找到最佳滑移丰点使ABS在其附近工作.充分利用了路面特性,提高ABS的制动效能.用AMESim和Mat-lab/Smiulink联合建立单轮车辆制动模型,并建立了液压系统模型,提高模型的精度,取得了较好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75):195-196
汽车在制动时,若是状况不佳,车轮很容易出现抱死的状况。本文列举了几种典型轿车紧急制动时发生的车轮抱死,并从ABS这种防抱死的部件中分析了抱死的故障原因,在一些电影特技场景中,有的车子是不装ABS的,所以才会看到侧滑、甩尾等多种高难度的刺激场面。对于一些想追求驾驶刺激的高级赛车手,他们同样不喜欢给汽车装上ABS。终究一点,ABS不是给特级演员和高级赛车手设计的,而是针对一般驾驶者,以保证他们驾车的安全。上世纪90年代汽车配置中最受关注的要属ABS,即使是当时的捷达、桑塔纳也不敢说是每车必备,到了现在,ABS已属于基本配置。本文对ABS防止汽车抱死系统如何运作以防止抱死故障做出了适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滑模变结构在非线性控制方面有着很好的优势,因此经常作为汽车ABS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在阐述滑模变结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该控制方法下的ABS控制器,并对实际出现的系统抖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实现制动防抱死,采用饱和函数进行去抖后,轮速、滑移率、制动力矩的抖动消除。这些研究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在紧急情况下本应踩制动踏板但因紧张而误踩油门的问题,分析了误踩油门的原因,汽车制动时车轮的受力,汽车制动时车轮的运行情况,以及制动的影响因素,引入了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控制过程。因ABS制动系统工作条件的局限性,提出了紧急手制动辅助系统的设计,在设计中考虑了安装紧急制动辅助控制系统的操作方便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车辆安装了流系统以后,当遇到紧急情况时,用手扳动开关即可对汽车进行与脚踩制动踏板相同的制动,从而减少一些误踩油门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5.
车辆的电子化是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为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操稳性、平顺性和安全性能等各方面性能,在发动机、变速器、悬架系统、制动系统以及转向系统中电子控制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车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半主动悬架系统(SA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电子稳定系统(ESP)、四轮转向系统(4WS)等等。其中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可以提升车辆制动工况下的制动性能和安全性能,并能适当改善车身姿态;半主动悬架系统(SAS)可以提升车辆平顺舒适性能。以上各控制系统均为单一控制系统,只能针对提高改善某一性能指标,而要提高整车性能不能仅仅将各控制子系统简单地叠加,而需要各个控制子系统协调工作。车辆底盘的集成控制成为现代车辆动力学控制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Jetta GTX轿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的液压管路建模,分析了ABS调节过程中的压力瞬态传榆特性,得出了在压力调节过程中轮缸瞬态压力的变化情况,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以桑塔纳2000GSi型轿车采用德国戴维斯Teves技术合资生产的MK20-I型ABS为研究对象,以实车中的常见故障为基础,开发和设计了该实验台.研制的目的在于帮助汽车专业的学生学习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控制原理与故障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汽车防抱死系统是一种安全控制制动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防抱死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阐述了检修的基本方法,通过具体的故障案例,分析了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和防抱死制动系统在转弯制动工况中的相互干扰问题,建立7自由度整车模型和EPS多体动力学模型,设计了EPS和ABS两个子控制器以及具有上层协调控制功能的协调控制系统,采用PID控制方式,在Matlab/Simulink系统中,对EPS和ABS的单独控制和协调控制分别仿真,然后采用硬件在环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协调控制后,汽车在转弯制动工况下的综合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ABS系统能够在汽车制动过程中对被控车轮的制动压力进行自适应调节,防止被控车轮发生制动抱死,使汽车的制动更为安全有效。其原理是充分利用轮胎和地面的附着系数,主要采用控制制动液压压力的方法,给各车轮施加最合适的制动力。由于ABS系统在使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安全性,现在国内外的轿车、客车生产厂家都将该系统作为标准配置。ABS系统的故障,多数是车轮传感器或其线路问题造成的,本文根据其原理结合具体实例,浅谈对ABS系统故障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