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印度的政权一直由一个家族———甘地-尼赫鲁王朝和一个党,即国大党支配。尼赫鲁1947至1964年连任印度总理;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也两次任职总理(1966~1977和1980~1984);英迪拉的儿子拉杰夫·甘地从1984到1989年执政,1991年被人暗杀。拉杰夫的死亡使得国大党群龙无首,一片混乱。国会议员们想要甘地家族成员继续掌舵。他们深知,就像美国的肯尼迪家族一样,甘地家族在印度民众中有着神秘的感染力。由于英迪拉的小儿子桑贾伊在1980年空难中死去,其妻玛尼卡对政治早已失去兴趣,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杨天石 《中国文化》2009,(2):132-146
尼赫鲁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领袖。曾任印度民族主义政党国民大会党(国大党)总书记、主席。其地位仅次于倡导不合作运动的甘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和蒋介石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研究他们之间的交往,可以推进近代中印关系史研究的深入,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蒋介石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情和他为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外景:印度新德里郊外的一个小村庄。时间:天刚破晓。一辆载着英国演员本·金斯利的汽车驶进了村庄。金斯利在《甘地传》中扮演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这是他第一次以老年甘地的形象来到拍摄外景的场地。他已化好装,腰间围着白色的印度腰布,一只手揪着披在他裸露的前胸上的披巾,走下了汽车。有一个农民从围观的人群中走上前来,屈身抚摸他的双足,这是印度人向圣贤表示敬意的传统方式。金斯利局促不安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不是甘地。”  相似文献   

4.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5.
大吉岭位于印度孟加拉邦北部。海拔2,200公尺,在英帝国统治印度时代,就是一个避暑胜地。西藏人所谓的“雷林的土地”,即祭奠雷神的地方,就在西吉谟·喜马拉雅山麓,山里居住着不少擅长爬山的舍尔巴族人。1953年协助英国约翰·亨特登山队队员希拉里第一次共同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84公尺)的坦津·诺盖,就是舍尔巴族人。当时的尼赫鲁总理说:“为了永远纪念我们印度和英国的这种光辉业绩,难道我们不能有所表示吗?”就在这个倡议之下,第二年11月4日,一座登山学校诞生了。据说尼赫鲁总理亲自参加了  相似文献   

6.
家谱中的家范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它的强制性约束力有效地维护着宗法等级关系,维持着家族内部与家族之间的和谐。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家范受到强烈冲击,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但经过历史沉淀和选择后,家谱中的家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世松 《寻根》2003,(5):121-124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追述其家族祖先时说:“在我们家的祖先里,有一个曾入选翰林院,人称邓翰林,可能这个翰林就是我们这个邓氏家族中祖祖辈辈最著名、最光彩的人物了。”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民居中蕴涵有丰富的家族教育内容。喜洲白族在历史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其传统民居亦体现出此方面的典型代表意义,这主要表现为: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门楼、照壁上常以暗含家族典故之题词标识出家族姓氏,从而以同姓意识凝聚家族成员并在成员中进行某种价值观的传承;民居的门楼、照壁上还常常题有家族先祖曾担任的官衔或者获得的功名,用于光耀门楣并激发家族成员博取功名;宣扬家风、家声是传统民居字饰中最为庞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体现着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取向。对以上传统民居所蕴涵的家族教育内容,我们应采取汲取与反思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9.
圣雄甘地     
理查德·阿顿巴勒爵士导演的英国电影《甘地传》,几乎囊括了1983年奥斯卡全部大奖。他将这位圣贤一般的印度领袖又一次搬上银幕之后,引起世人对这位领袖的关注和兴趣。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这位伟人的全名,印度人民将“圣雄”这个光荣的称号加冕于他,但他还是以甘地这个亲切而响亮的名宇驰名于世。中国人将其译为“圣雄”的印地语的原意为“伟大的精神”。当然,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这位杰出伟人的生平的话,就不难发现,他所进行的伟大改革和所取得的不朽成就,绝不仅仅表现在精神方面。这位神一般的人物,也许是世界著名领袖中唯一不善于用辞令进行鼓动的人。他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腼腆害羞的人,甚至在必要的场合也难登大  相似文献   

10.
邓宁  ;贾鸿源 《寻根》2014,(5):110-116
在胶东半岛的广大农村地区,至今仍流行着一种传承已久的家族祭祀习俗——“贡谱”或“请家堂”。这里所说的“谱”和“家堂”,在平度地区被称为“祖子”,其与同属青岛市管辖的胶南地区存在的“家堂主子”,以及潍坊高密地区扑灰年画中的“家堂”性质相同。每逢除夕上午,家族中负责保管“祖子”并主办该仪式者,将其“请”出,恭敬地悬挂于堂屋正北的墙面之上。旧时的农村,“家家有宗谱”,“谱乃一家之史”。如今,人口迁移频繁,家谱的编写和修订更加困难,日渐丧失了它在家族中的地位,而“祖子”取而代之,成了每个家族非常重要且必备的祭祖礼器。  相似文献   

11.
张浚、张拭家族成员中至少有7位卜葬于四川绵竹。宋孝宗时张氏家族营造了以张拭祖父母张成夫妇坟墓为中心的柏林陵园。这座陵园受到明清官府的着力保护,遗迹存留至今,蕴含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胡文经  胡汇名 《寻根》2007,(3):112-115
清初浙江德清徐、胡、谈、蔡四大姓,胡家有个胡渭,著有《禹贡锥指》,还有个胡会恩,中过榜眼。胡姓是一显赫家族,但延至民初,德清胡姓全族一共二三十户,绝大部分聚居在白羊圩和竹叶蓬(现大友村)务农,只有一家住城里,他们对于家族的历史均不甚了了。  相似文献   

13.
柴继光 《寻根》2008,(4):130-131
裴氏家族是三晋望族,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声势显赫的名门大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仕宦如林,英才辈出。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是裴氏家族的根基所在,裴氏家族众多有名的历史人物,都出生在这里,而他们在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之后,又大多带着荣耀或遗恨叶落归根,长眠于裴柏村东10里的凤凰原。  相似文献   

14.
川渝地区流传着许多隋唐时期关于尔朱仙的传说故事,本文通过对这些传说故事的梳理,再对源于晋北的尔朱氏家族在北魏的家族情况和政治历程,尤其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探讨,认为尔朱氏当时出现在川渝地区一方面是为避仇,另一方面是为追寻其宗教渊源之故。  相似文献   

15.
谢俊美 《寻根》2000,(5):90-95
一是耕读而仕。常熟翁氏自元未由浙迁吴、落籍常熟后,大体都是循着耕读而仕,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途径,最后跻身统治行列,并使家族成为海内知名的世家望族。翁长庸、翁叔元、翁成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西方人都很看重家徽(或称盾徽、族徽、纹章、盾形纹章),因为它是一个人、一个家族有地位、有资产的象征。在西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官宦士绅都有自己家族的徽章。  相似文献   

17.
李鹏程  王厚香 《寻根》2006,(5):106-109
颜氏家族的历史源头 据史籍记载和后人考证,颜氏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称(青),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面),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长子昆吾,封国在卫;次子参胡,封国在韩;三子彭诅,封国在徐;四子会人,封国在郑;五子晏安,封国在邾;六子季连,封国在楚。  相似文献   

18.
刘少华 《寻根》2009,(2):119-121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涛雒。明清时期,日照丁氏家族取得过辉煌的仕宦、文化成就,正是在家族文化教育的熏陶下,成就了丁肇中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在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主流手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宋代华阳王氏家族以累世科考成功而著称于世,号称"六世词科只一家",在科举对家族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王氏家族科举成功的表现及其原因,并通过这一个案对宋代科举与家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宋全忠 《寻根》2006,(1):130-131
《寻根》杂志2003年第二期以《中原地区的台湾村》为标题,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河南邓州市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邹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邓州屯垦定居。据陈氏家谱记载,在依那思罗去世百余年后的清朝同治年间,曾有台湾族人前来“觅亲祭祖”。邓州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2002年12月,陈氏家族第13代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