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虻 《寻根》2015,(1):134-138
一清末民初,受西方传入的新思潮冲击,国人对于原有社会的认识处于激烈震荡之中,这种认识上巨大的波动从城市一直影响至农村。这一时期绩溪家谱谱序中所出现的家族社会新阐述即是主流意识形态变动下的产物。自私修家谱出现后,家谱长时期被认为  相似文献   

2.
李小文 《寻根》2014,(2):133-138
锡伯族家谱概述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19万,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东北地区。文献显示,锡伯族是非常注重编修家谱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家谱收藏十分丰富。锡伯族民间,特别是农村,收藏着大量家谱。据载,清代后期几乎每个锡伯族家族都修有家谱,  相似文献   

3.
邓宁  ;贾鸿源 《寻根》2014,(5):110-116
在胶东半岛的广大农村地区,至今仍流行着一种传承已久的家族祭祀习俗——“贡谱”或“请家堂”。这里所说的“谱”和“家堂”,在平度地区被称为“祖子”,其与同属青岛市管辖的胶南地区存在的“家堂主子”,以及潍坊高密地区扑灰年画中的“家堂”性质相同。每逢除夕上午,家族中负责保管“祖子”并主办该仪式者,将其“请”出,恭敬地悬挂于堂屋正北的墙面之上。旧时的农村,“家家有宗谱”,“谱乃一家之史”。如今,人口迁移频繁,家谱的编写和修订更加困难,日渐丧失了它在家族中的地位,而“祖子”取而代之,成了每个家族非常重要且必备的祭祖礼器。  相似文献   

4.
正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通谱,是一种以记述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史学体裁。北宋时,欧阳修和苏洵编撰各自家谱,创立了以五世图式为通行法则的修撰方法。民国时期,民间延续着修撰家谱的传统,钱基博纂修过《上海倪王家乘》《常熟狄氏家谱》《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三部家谱,在为后人留下珍贵历史文献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的修谱观念。最近,由傅宏星校订的《钱基博集·谱牒汇编》结集出版,三部家谱得到很好的整理。  相似文献   

5.
陈超 《寻根》2010,(4):120-122
在家族学的研究过程中,家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随着目前家谱收集整理成果的逐渐面世,家谱的文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然而在家谱的利用过程中,除了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外,各地方馆收藏的家谱仍缺乏有效的利用。事实上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家谱由于长期无人间津或征引不多,反而能成为文学研究的新史料,并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邵志宇  杨丽丽 《寻根》2005,(3):92-95
在常人看来,中国人是最崇拜祖先的民族,光宗耀祖是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义务。中国的家谱格外发达,目的是敬宗收族、明确传承、纯洁血缘。然而中国人又是现世主义的,家谱的另一个不被提及的目的——提高家族地位常常将前者彻底戏弄。唐末逢社会大动乱,前代的谱牒学著作几乎荡然无存,世族制度永远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此后中国进入民间修谱时期。然而中华民族屡经灾难,  相似文献   

7.
卜艳军 《寻根》2006,(3):39-43
家范,顾名思义,是一家人的行为规范,也就是父母、长辈对后代的训育.人类有了家庭的观念,就有了父母对子女的训诫活动.甚至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阶段,也存在母亲对子女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训示劝诫活动.因为这类活动很多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并没有记录下来,只是在后代身上留下或有或无的影子,也就难以追溯与探讨.但也有一部分这类活动随着文字的产生而被记录下来,并且这种记录的方式和内容随着人类社会一同向前发展.等到修家谱成为宗族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家范便成为家谱的重要内容,家谱中的家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形式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8.
《寻根》2011,(4):107
由杨步高先生撰写的百年家族史《我的家族我的家》即将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我的家族我的家》是由寻根杂志社组织的《我的家族史》书系之一种。在这本书里,作者根据家谱、口述、田野调查等资料,详细讲述了河南灵宝杨氏家族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作者以家族的沉落起伏为线索,  相似文献   

9.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王鹤鸣 《寻根》2009,(3):118-127
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凡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如《(江西婺源)星源严田李氏宗谱》(乾隆十四年)“渔溪翁自叙源流家纪”中指出的那样:“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自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所谓“源”说的是姓氏来源,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有关情况;所谓“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情况。  相似文献   

11.
家谱的保存及价值韩宪臣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历来如是。一部浩瀚的中国通史,记载着炎黄子孙几十万年间的沧桑变迁。每一位炎黄子孙莫不为之骄傲。一册丰富的地方志,记录着一个地区的演变发展。每一个远离故土的人,总会对它有着深深的眷恋。一本优秀的家谱,勾勒出...  相似文献   

12.
加小双 《寻根》2014,(1):19-25
“寻根问祖”网站概述 1.Ancestry.com概况“寻根问祖”网站即通过整合和挖掘家谱档案来帮助公众发现其家族历史,向公众提供“寻根问祖”服务的网站,公众可以通过这类网站来完善家族历史,构建“家族树”(familytree),并通过社交媒体把家族历史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20,(5)
正家谱是一种世界性文化事物,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缘组织,是人类最天然、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东西方社会中,都存在着悠久的撰修家谱传统。从时间上看,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家谱,是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的甲骨家谱。《周礼·春官·宗伯》记载西周设  相似文献   

14.
王鹤鸣 《寻根》2009,(5):116-123
十五坟茔 坟茔,在家谱中又称坟墓、坟山、庐墓、祖茔等,即埋葬祖先的墓穴。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与需要,坟茔在家谱中居重要地位。和家族的祠堂一样,家谱中的坟茔也由图与文两部分组成,以图为主,文释图意,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5.
吴展明 《寻根》2016,(4):134-137
正族谱中设《大事记》即是将该家族及所属支系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所产生的有重大意义、重要影响和历史价值的事件,撰写成条目,按时序排列,简明扼要记载于家谱之中,旨在让读者对该家族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在家谱中设《大事记》是否是画蛇添足、节外  相似文献   

16.
陈良学 《寻根》2003,(5):130-138
2001年2月,陕西省旬阳县尖山乡发现了一部以范仲淹家族为主线的范氏家谱及范仲淹塑像。这是继辽宁省灯塔市柳合子镇发现手写本《由宋入清范氏家乘》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谱为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木刻活字印刷,现存八卷300余页,较辽宁发现的手写谱体例更为完备,史料更为翔实。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我国人口迁移史、古代宗族制度、民俗学等方面的课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卞孝萱 《寻根》2008,(5):99-101
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和音乐家赵元任(1892~1982年),是清代著名诗人和史学家赵翼(1727~1814年)的嫡系后裔,一个家族中出了两位大师,这个现象,值得研究。我特从其家谱中发掘第一手的资料,对赵氏进行寻根。  相似文献   

18.
宋全忠 《寻根》2006,(1):130-131
《寻根》杂志2003年第二期以《中原地区的台湾村》为标题,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河南邓州市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邹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邓州屯垦定居。据陈氏家谱记载,在依那思罗去世百余年后的清朝同治年间,曾有台湾族人前来“觅亲祭祖”。邓州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2002年12月,陈氏家族第13代孙、  相似文献   

19.
陈世松 《寻根》2002,(6):34-42
在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问世之后,由广安市组织编写的一本专门介绍邓小平故居的小册子——《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故居》出版了,该书明白无误地提到:广安协兴镇牌坊村邓氏家族的家谱,叫做《邓氏分谱》。  相似文献   

20.
张明华 《寻根》2013,(3):39-43
王姓源头、郡望、堂号众多,但堂号中则以"三槐堂"为最。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三槐王氏延续至今,不仅具有血缘上的寻根问祖的含义,更体现着中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