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5,(14)
对2012年6月17至18日杭州、绍兴和宁波北部地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两槽一脊,西风带为"双阻型",且冷空气活动强盛的大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同时浙中北地区处于水汽和风速的辐合中心附近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水汽输送充足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3-5日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孟湾风暴(法尼)登陆减弱后的低压(槽)和高、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风风速大小与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关系。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登陆后外围云系不断上高原,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向高原移动,不断地为降水区输送水汽;降水期间,强的上升中心为-1.6Pa·s~(-1),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4.
河套地区一次西太副高外围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17~18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和高空长波槽东移过程中触发的。长时间的水汽供应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天气提供了天气尺度的动力条件;由于强降水的拖曳作用,上升运动随降水的开始而减弱。本次降水具有中β尺度特征;中尺度云团西侧不断有对流云团合并补充加剧了中尺度云团在河套地区停留的时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实况资料对2018年7月24日—25日兴安盟一次受台风影响产生双雨带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阶段降水(24日04时—20时)主要受高空槽东移的影响,配合下游强而偏北的副热带高压,给兴安盟北部地区带来大雨、暴雨天气.第二阶段降水(24日20时—25日20时)主要受台风"安比"登陆后减弱变性为温带气旋的残...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20~21日青海东部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大雨、局地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从环流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附近冷空气与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高空冷涡打通为这次大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西太平洋副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为大降水提供了水汽,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主要成因,物理量场上高低空的合理配置、700hPa高原暖涡为低层水汽辐合为大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V-3θ诊断对这次秋季大降水预报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发生在2009年3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青海省东部地区中到大雪降水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背景、降水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卫星红外云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低槽携带冷空气在东移南下过程中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是此次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700hPa从四川经甘肃到青海省东部的东南气流向降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物理量场的合理配置为此次中到大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t639数值预报产品、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对2013年8月29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跟踪、观测分析了暴雨的落区,强度等。结果表明:高空低涡的强度与地面锋辐合线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高空低涡越强地面低压容易发展,从而导致系统移动缓慢降水时间长。通过中尺度分析发现高空冷堆和低层暖湿气流对本次过程中起到了提供大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10—2014年6—7月逐日ERA再分析资料(0.75°×0.75°),以及2010—2015年6—7月江苏71个基本站点降水实况观测资料、24个地基GPS遥感监测数据反演PWV资料,对江苏梅汛期不同背景的水汽特征量对比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背景下水汽特征量反映不同,相对湿度和有无降水关系较好,比湿与PWV均可用于判断降水量级大小,并制定了不同降水量级所对应比湿与PWV值判断指标,梅汛期暴雨过程平均PWV值均在60mm左右,较弱降水过程高10mm左右,无降水天气一般在30~33mm。江苏不同区域暴雨过程中PWV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当全省PWV均较高时,暴雨出现在江苏北部地区,仅沿江苏南PWV较大时,暴雨出现在江苏南部地区,暴雨区与PWV大值区相对应。不同区域暴雨区均出现在相对湿度大值区与水汽含量高值重叠区域,但南北不同区域暴雨过程中湿度和大气中水汽含量分布型态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苏不同区域暴雨形势与水汽配置图。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PAS系统的实况资料和欧洲中心、日本传真图、NCEP等数值预报产品,结合雷达回波图,对2012年2月23日丽水地区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分析,发现:持续而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而高空层结不稳定和低层垂直上升运动比较强烈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是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热力、动力、水汽条件在降水前都有较好的配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TBB等资料分析2020年10月4—6日在林芝墨脱一带出现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稳定的天气尺度系统是此次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500hPa中高纬地区深槽的稳定维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高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伊朗高压的稳定,高原位于两高之间的低槽区,形成了高原西部稳定少动的高原槽;100hPa南亚高压呈带状,高原处在南亚高压中心偏北强分流辐散区,同时200hPa高原位于高空急流右侧强辐散区,高层稳定的辐散条件产生抽吸作用,加强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并建立深厚的湿层;700hPa高原南部一直为西南风或南风,源源不断的向高原输送孟湾水汽,有充沛的水汽条件。4—6日TBB云顶亮温在-30℃左右,此次强降雨过程在TBB云图上没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造成墨脱强降雨的云系为对流云团的边缘云系,且主要影响强降雨的云系来源不同,加之雅江大峡谷河谷地带的三面环山的地形作用发生了强降雨。此次过程的水汽条件较好,湿层较为深厚,墨脱处于高湿区;中低层的相对湿度一直在90%以上;比湿500hPa以下为5 g/kg以上,其中850hPa的比湿达到了12g/kg。再从动力条件分析,从垂直速度图上发现低层850hPa至500hPa均为负速度的上升区,其中5日墨脱一带500hPa垂直速度最明显,说明有很强大的上升运动;加上散度场很好的高低层配置,为此次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6日假相当位温变化趋势较一致,墨脱一带为高温高湿区,跟水汽条件结合发现该区域为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构成了层结不稳定,易触发强对流天气,为强降雨提供不稳定条件。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满足了三个强降水的条件,加上墨脱地区的天然地形很有利于形成降水,促成了此次连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ECMWF ERA50.25°×0.25°逐小时分析资料、FY2G云顶相当黑体亮温TBB等资料对2021年8月1日—2日07时通辽地区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通辽市本次暴雨天气过程受台风“烟花”北上变性为温带气旋与高空槽合并的影响,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高空急流、低空切变线以及台风倒槽。(2)在暴雨过程中,通辽市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上升区的抽吸作用有利于地面减压,而台风减弱成温带气旋北上为本次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过程期间整层大气水汽含量高。(3)强降水区与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区(能量锋区)相对应,并且上方存在不稳定层结,利于暖湿空气的辐合抬升。(4)通过对云顶相当黑体亮温TBB分析,流云团的发展对降水天气过程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强降水区域处于TBB等值线密集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卫星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7年8月2日-8月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暴雨及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暴雨是高低空系统相互配合的结果,大尺度环流形势为东高西低、北槽南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使西风槽东移缓慢;天气尺度影响包括低空低涡、切变线、低槽冷锋和低空急流等,地面影响系统主要是台风倒槽。(2)此次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来自南海、东海、黄海和西太平洋,低层水汽主要来自东海、黄海和西太平洋,偏东水汽贡献较大;而中高层水汽则主要来自南海。(3)从卫星云图以及雷达图像上明显看出此次降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对流降水和后期的稳定性降水阶段。对流性降水阶段雷达表现为明显的分散的、块状回波;而稳定性降水则为均匀的片状回波,卫星云图表现与雷达图像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多种常规资料,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诊断、数值预报的检验等分析,发现此次拉萨暴雨天气过程在经向型较大的环流背景和500hpa低涡切变影响下产生的。中高纬度地区较大的经向环流形势,有利于的冷空气侵入高原,而孟加拉湾热带地区的热带低值系统的活跃及暖湿气流的输送给拉萨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高原中东部天气尺度的西风槽尾的切变线给拉萨地区水汽的底层辐合上升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条件。拉萨站处在切变线东南侧,地面辐合、高空辐散,高温高湿,对流云系前沿等有力的天气形势下,导致暴雨天气过程拉萨单站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高温高湿区,高层存在干冷区,这种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展,而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上升运动,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逐小时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的要素变化分析,有助于开展对单站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较好的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9月17日凌晨一点开始,我地区大部出现了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本次降水持续时间长、局地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尤其是申扎县降水强度较强,24小时降水量达21.9mm,为此本文利用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卫星云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表明:影响高原的天气系统为南支槽与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强云系;此次强云系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并沿着南支槽槽前西南气流不断输送到高原,给高原带来充足的水汽条件造成此次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19年6月26日呼伦贝尔市农区北部出现暴雨天气,研究表明: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受西太平洋副高北抬对低涡继续东移形成阻塞造成此次降水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雷达观测产品,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天气学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今后类似天气过程预报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2010年7月25~30日NCEP 1°×1°(每隔6小时)FNL资料、TBB资料、以及台站的实况降水资料、TRMM降水资料对青藏高原2010年7月28日12h至18h的突发性强暴雨的环流形势特征、对流稳定度、物理量场以及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此次突发性暴雨主要受北部冷空气及南部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且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等特征,水汽条件很充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2011年8月31-9月1日,伊春南部铁力站出现历史罕见的单站暴雨天气。此次降水过程高空槽和地面低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且伴有地面冷锋和高低空急流的输送。通过分析表明,冷锋、切变、水汽输送和低空急流的位置是产生此次降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基于降雨量观测资料和雷达监测资料,针对2012年7月25日呼和浩特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雷达产品影像的结构及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带状暴雨落区位于西太副高外围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交汇处;带状云系中不断生成中-β云团,强回波单体的生消形势类似"列车效应",为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和能量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20.
对2013年6月30日鄂尔多斯市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首先分析了天气过程的降水实况,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发生时间段集中在30日14时至16时左右,较大量级的降水落区及强对流灾害发生区主要集中在鄂市中东部地区。从对天气形势的分析可以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层短波槽伴随低空急流的建立、低层切变、地面河套气旋以及副高的西伸北抬。从中尺度及探空资料分析表明不稳定层结及MCS的发生发展,从雷达图的分析显示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生成、发展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