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艳 《传媒》2015,(2):79-80
动画纪录片是动画片与纪录片相融合的产物.判定纪录片真实性的标准是事物的存在性;纪实是影视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与真实无必然关系;纪录片属性的保证在于求真精神,动画纪录片创作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的求真精神.动画纪录片创作具有非影像化的真实题材, “虚影像、实声音”的创作特点.文章认为动画纪录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空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创作风格与审美价值的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之初,呈现出纪实风格、内容题材、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形态,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平民化、娱乐化、个性化的趋势.本文对纪录片创作风格所做的梳理及审美价值的思考,是为了使纪录片创作更加趋于理性和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李卓 《今传媒》2024,(2):79-82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日益活跃,纪录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价值及其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西藏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纪录片影像与美学视角,梳理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创作叙事表达的成功方法,总结了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发展变化和艺术呈现特点,同时提出创作者应该继续以开放和新益求新的创作心态,更好地利用和发挥纪录片强大的传播优势,旨在为传承西藏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房慧萍  吴木坤 《东南传播》2021,(12):125-126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系列片是记录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中国奇迹的影像志.从前期策划,到设计叙述,再到制作呈现,创作团队须同政府、企业等相关各方深入沟通、密切配合,用纪录片的手法关注个体,用政论片的高度思辨论证,用精细的拍摄手法、巧妙的剪辑叙事和融合的媒体传播将民间故事的"柔情"与专题政论片的"阳刚"融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刚柔并济"的好作品,才能不负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5.
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美学原则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表达上的多种可能性,数字化影像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使纪录影像的真实性遭到质疑.重新认识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创作观念越显迫切.本文从现实生活的真实、主观表意的真实在数字化影像语境中延升拓展的审美真实观念出发,提出重构真实性美学观的三点认知.  相似文献   

6.
dv纪录片创作边缘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创作题材、创作主题和审美三个方面.其边缘化的倾向体现了dv纪录片创作多元化的局面,有助于个体精神的自我表达;关注和关怀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传媒歧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和解构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7.
武新宏 《当代传播》2008,(3):106-108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之初,呈现出纪实风格、内容题材、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形态,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平民化、娱乐化、个性化的趋势。本文对纪录片创作风格所做的梳理及审美价值的思考,是为了使纪录片创作更加趋于理性和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7)
节日影像志是影视人类学创作实践中的一个新领域,对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那达慕》1是较早一批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实施的"中国节日影像志"作品。其在审美意蕴、文化表达与影像叙事等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在给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以较大启示的同时,也由于其远离节日影像志写作的基本范式而失去了作为人类学影像志的品质。如何以"体例"为基础,以"探索"为动力,以"深描"为路径积极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新的节日影像志作品,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节日影像志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1年,中国纪录片在创作题材、表现方式及传播理念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反映党的历史及大国情怀的主旋律纪录片成为年度热点。与此同时,新媒体冲击下传媒格局的变化对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微观叙事,多元素表达,国际视野,多渠道传播,展示了中国纪录片在不断追求艺术审美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纪录片产业化进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进发。  相似文献   

10.
民俗纪录片是以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传统风俗和生活方式为拍摄对象,反映不同地域或民族奇异风俗和独特文化的一个纪录片片种。海南省各民族保留至今的独特习俗,为海南本土民俗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挖掘不尽的题材。  相似文献   

11.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影视文本的表达方式让所谓的"创作"依附于更多元素——声音和影像的构成都承载着创作者的表达诉求,纯文本则像纪录片的一个平面蓝本,当立体的高楼广厦随着创作的笔墨渐渐生发、成型,轰然耸立于人前,诉诸感官时,很难判断,最大的创作乐趣究竟来源于绘制蓝本,还是其后钢筋混凝土的累积搭建. 一、从卡恩的地球影像史料馆看"创作"历史的可能性 历史,作为一类题材,足可以让纪录片创作者徜徉游弋、尽情抒发.  相似文献   

12.
温细鎚 《现代传播》2016,(4):109-112
文献纪录片以重大革命历史、重要历史人物和重点人文历史为传统关注对象,问世至今已先后跨越"形象化政论""新纪录电影"和"新媒体时代"三个审美转型期。围绕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两个修辞维度,各审美阶段的文献纪录片在创作观念、题材领域、叙事手法等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3.
武泽华 《青年记者》2021,(2):113-114
近年来,医疗题材纪录片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不同的拍摄视角下,不同的医疗题材纪录片在话语立场、情感态度、社会功用等方面的呈现都大不相同。本文认为,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创作拍摄视角逐渐多元、表现的主题更加广泛,但深层次拍摄视角的挖掘仍然匮乏,无法触及医疗问题表象下的核心弊病,难以用影像的力量表现并解决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刘阳 《新闻战线》2021,(1):85-85
近日、体育题材纪录片《棒!少年》在院线上映,以流畅的剪辑、动人的故事呈现引发热议。在不久前举行的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该片被评为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国产纪录片的关注。纪录片被称为“时代影像志”,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赵志洋 《今传媒》2016,(8):117-118
国产纪录片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沉寂,在近几年迎来了复苏并出现了一些现象级的作品。随着创作时代的更迭,纪录片在文本创作上发生了嬗变:受到创作技术、社会文化、观众偏好的影响,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逐渐契合市场的需要,纪录片的文本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国产纪录片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变革。纪录片文本主要包含的影像文本和文学文本,由于这两者的相辅关系也决定了在嬗变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16.
序言 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创作,自九十年代伊始,开辟了国家话语之外的民间叙述空间,①过去十多年,独立影像成为纪录片创作最具活力的地带,比起体制内的创作,这种方式在题材和形式上受到规范和约束较少,导演从个体意志出发,从选题到制作,"寻求一种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真实而自觉的记忆形式"②,为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留下一份真实的民间记录,也构成当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是以审美的方式对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进行直观审视和价值判断。从纪录片题材类型的角度讲,审美特质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判断确定作为一种题材类型的纪录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突出表现的美感特征,是对这种题材类型纪录片美感性质的提炼和概括。不同题材类型的纪录片,其审美特质也有所不同。一、人文纪录片的审美特质人文纪录片侧重于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展现人类、民族群体的尊严、价值、命运。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丝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近五年涉及中国城镇化题材的纪录片,聚焦和透视影像背后的城镇化进程。从镜头的话语分析中比较不同创作者在进行叙事和影像论证上存在的差异。同时,得出了国内创作者基于身份认同、国外创作者基于他者空间对城镇化题材进行建构、创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侯洪  刘杰 《现代传播》2007,(1):98-100
近年来,中国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国际题材的开拓与创新,标志着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它提升了主流纪录片的美誉度和亲和力.本文试图就新时期以来,我国主流纪录片国际题材的创作与传播略做一回望与总结一是回眸近年来中国国际题材纪录片的谱系;二是关注中国主流纪录片的使命与书写高度.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通过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但非遗类纪录片数量众多,却大多流于形式和表面,呈现出的只是一段简单的记录影像,能将非遗文化精髓与纪录片特有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的纪录片可谓凤毛麟角.如何将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大众审美需求相结合,是纪录片创作亟需突破的窠臼.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于2016年推出的《功夫少林》可谓此类纪录片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