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上海集邮》2006,(6):6-6
本刊讯 南京市集邮协会、献集邮研究会,《集邮》杂志社,《集邮报》社、《集邮博览》杂志社,《上海集邮》编辑部,《天津集邮》编辑部等七单位主办“我心目中的2005年‘五佳’、‘十优’集邮报刊”评选办法:在下列10种省级集邮报刊内,挑选5种(其中报纸型至少1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在下列30种其它集邮报刊内,挑选10种(其中报纸型至少2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  相似文献   

2.
初识便深爱     
《集邮博览》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可是对我而言,还是初相识,那是在2010年11月的一天,我在邮局正准备预订《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杂志,偶然看到《集邮博览》杂志,当时感觉这名字起得好,内容肯定也丰富,就临时决定预订了《集邮博览》,把《集邮》杂志去掉了,因为在我们这里的书店和书摊都有零售的《集邮》杂志,可以随时买到。  相似文献   

3.
常增书 《中国集邮》2001,(12):43-43
我是《中国集邮》的忠实读和作,在《中国集邮》结刊前,我想谈谈我心目中的《中国集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5.
我开始接触《上海集邮》是1988年,她一直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她严谨、求实的风格。 作为一名老读者,我给《上海集邮》提几点建议: 一是希望能将出版时间提前到每月10日之前,并适当地广泛宣传,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集邮者加入到《上海集邮》的读者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6.
我与《上海集邮》结识于其创刊的两年之后,时间虽较晚,但一经相识就形影不离、十分投缘。从此,《上海集邮》伴随了我20余年,我将这本上海市集邮协会的会刊作为重上集邮之路的红娘、挚友和良师。  相似文献   

7.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自1982年7月《集邮博览》的前身《北京集邮》创刊至今,这本刊物其间虽几经变更,但我始终关注着它。它是我集邮过程中的一位知音,一位良师益友,我从它的一位读者成长为作者,结下了一段难忘的文笔邮情。  相似文献   

8.
齐飞  陈森 《集邮博览》2003,(6):50-51
《集邮》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主办发行的第一份集邮刊物,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集邮刊物。《集邮》杂志于1955年1月创刊,发行周期为月刊。1960年8月第一次停刊,1961年7月复刊;1966年7月第二次停刊,1980年复刊至今。《集邮》  相似文献   

9.
认识和喜欢《集邮博览》是缘因它的名字。有种看到此刊,可博览所有集邮报刊书籍的意味。20年前,我在报刊店随意翻书之时,发现了《集邮博览》,感到此种刊物有对同类刊物拾遗补缺之感,立即将此杂志购走。  相似文献   

10.
李忠 《集邮博览》2012,(7):55-55
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走进了社会。当时我集邮已有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读了以后,我便被这本薄薄的、只有32页的小册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里面的信息真是太丰富了,特别是“封片简戳”版的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多遍,从此开始痴迷于收集《集邮博览》上介绍的风景日戳。  相似文献   

11.
交友信息     
《上海集邮》2011,(10):31-31
徐新福317300浙江仙居县炉兴中路32-2号集新中国邮票、集邮文献,征"文革"前《集邮》,及《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刘亦仁430056武汉市沌口泰合花园83栋1门101室集信销票、医学、动物、昆虫专题,换老纪特信箱票。  相似文献   

12.
1985年,《北京集邮》组织了一次“北京集邮知识竞赛”,这是改革开放后一次全国范围的集邮知识竞赛活动,影响很大。我有幸参加,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20世纪70年代末,我恢复集邮.身边还有几位集邮的伙伴。大家的集邮方式十分原始,只知道从旧信封上翻找使用过的旧邮票,不懂得邮票的品相,也不懂得邮票背后的各种知识。1982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刊《北京集邮》(《集邮博览》的前身)创刊,北京集邮活动的热潮逐步掀起。  相似文献   

13.
曹风增 《上海集邮》2004,(10):36-37
《极限集邮研究》(3框48片)是我组编的集邮文章剪贴形式的展品,获得“无锡文献展”二等奖,这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多年来从事极限集邮宣传、写作、研究的肯定! 我的集邮写作,从1987年发表第一篇邮文起,至今正好18年。我的集邮一无家传,二无馈赠,三无整批购进,因此在初期就确定了只收集极限片、风景邮戳、集邮书刊这几个目标。因风景邮戳太多太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就放弃了,而极限片和集邮书刊至今我仍  相似文献   

14.
7年前的6月,我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组织的一次集邮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确立文化在集邮中的主体地位》的发言。随后杂志社的编辑让我尽快把讲稿整理成文。决定在杂志上发表。当时,我为《集邮博览》对于集邮文化这个论题的敏锐给予肯定。我以这个题目撰写了文章,很快就发表了,那是2005年。  相似文献   

15.
我与《上海集邮》结下的不解之缘源于其创刊号,我写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第二届迎春集邮展览》发表在1981年4月15日出版的创刊号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上海集邮》写稿长达三十年。从2006年第1期起,《上海集邮》还开辟了由我主笔的"主图溯源"专栏,2009年第4期起该专栏改为"票图溯源"。  相似文献   

1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3年底获青岛来讯:海军集邮研究会的朋友,要求在会刊上转载《上海集邮》2013年第4期拙作《以史为鉴》。我很乐意。面对甚嚣尘上的日本好战分子的挑衅,加快建设我强大的人民海军,集邮史料也可助一臂之力也。  相似文献   

17.
书刊介绍     
古栋 《上海集邮》2002,(9):42-42
《集邮六十年》是已故集邮家姜治方的自传体回忆录。姜老于1980年逝世,享年73岁。这部书稿从1979年起在《湘江文艺》和香港《文汇报·百花》周刊连载。因为姜老的集邮生活富有传奇色彩,他在一生中,走过的国家,遇到的名人,收集中国邮票的范围和珍贵,在老一辈集邮家中,都是很少有人可与之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集邮博览》创刊30年,而我与她相识仅仅是第5个年头,真是相见恨晚,似乎还感到一些小小的遗憾。 这几年来,每当投递员给我送来《集邮博览》,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这还得从5年前的一件事说起。  相似文献   

19.
多少次梦寐以求的企盼,终于迎来了向《上海集邮》杂志表达我的由衷敬意的良机。驱使我写此文的动机决不是有奖金的诱惑,而是纯真的感激之情的油然而生。让思绪的翅膀飞向逝去岁月的难忘时光,去展示《上海集邮》杂志对一个邮识浅薄,文化不高的集邮者敞开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20.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