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国家政体由专制转向共和,介于国家公权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公共领域开始形成。这一时期,作为公共领域的主体,民间力量由"遮蔽"转向"公开",经个人而及组织,通过报刊舆论、投身实践、组建社团等公共途径,对学制变迁的影响呈现出由"涓滴"到"管涌"再到"洪流"的形态。民间力量参与近代学制变迁的形式及内涵的变化,彰显了中国近代教育变革进程中民间力量的渐起轨迹,亦折射出社会变革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传媒舆论的重要性有两个经典比喻:一是“社会舆论的纸币”,二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在公民社会中扮演着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正确舆论的传播可以凝聚人心,而错误舆论的蔓延则会混淆视听,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闻传媒对公共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文章通过对舆论引导的理论溯源,重新认识后现代文化下传媒舆论引导的重大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期舆论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文学在创作水平上与古代文学难以相比,但在推动社会变革上却有此前文学难以企及之处,个中缘由为近代知识分子将社会变革的重任假学术和意识形态之手赋予文学,形成“学术———意识形态———文学”这一文学生成模式,与古代文学纯个人抒写绝然不同。典型的近代知识分子兼具传统功名与初步的西方文化素养,秉持“援西入中”学术观念,传统儒学“经世”意识被赋予新内涵,推动近代“子学”爆发,“实用”观念因之成为意识形态核心要素,对近代文学生成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戊戌维新期间上海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探析,揭示出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全面现代化的首次尝试,“言教”、“言政”、“言艺”彻底社会变革的最初努力,的确推进加速了这一时期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上海的现代化反过来也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不仅仅表现为上海作为维新的舆论中心,启蒙基地为维新变法呐喊助威,更突出地体现在它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启动源和加速场,对全国现代化巨大的示范推动作用上。  相似文献   

5.
西方危机传播理论植根于危机管理的背景中,全面整合公共关系学、政治学、舆论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已成为较为成熟的理论。西方学界日益转向以媒体为本位,在危机传播的理论框架中探讨大众传媒的作用与功能,探索在危机事件中传媒本身如何进行议题设置,这对在我国现实语境中建立危机传播中传媒的良性反应机制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媒介的上层建筑属性使得“传统媒介舆论”在维护政权合法性以及树立榜样和塑造群众道德风貌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得它不能很充分地反映民意,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网络舆论,由于其自身优势,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为公共决策进程、反馈以及决策修正的科学化提供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村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却常被忽视的问题。大众传媒能够为农村环境保护建构公共舆论空间。大众传媒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公共舆论空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功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服务功能、培养功能等方面。目前大众传媒农村环境传播处于缺失状态,未能建构起良好的公共舆论空间。针对目前的问题和困境,建构良好的农村环境保护舆论公共空间应选择以下路径进行:政府建立传媒农村环境保护激励机制;传媒管理者和媒体从业人员提高对农村环境传播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农村环境传播本身的质量;农民主动、充分利用传媒资源,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立宪运动中,从政学渊源、办刊方略和言论主张等角度考察,一向以"在商言商"的经营策略和"不党不私"的言论立场著称的《东方杂志》,实际上一直与康有为、梁启超所代表的海外立宪派保持着密切的人事关联、广泛的言论借鉴和深刻的精神互动。其连结内外、操持公论、推动变革的积极作为,生动揭示了近代报刊传媒在营造公共舆论空间时所表现出的新形式、新特点,彰显了近代报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时代特色与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9.
农村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却常被忽视的问题.大众传媒能够为农村环境保护建构公共舆论空间.大众传媒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公共舆论空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功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服务功能、培养功能等方面.目前大众传媒农村环境传播处于缺失状态,未能建构起良好的公共舆论空间.针对目前的问题和困境,建构良好的农村环境保护舆论公共空间应选择以下路径进行:政府建立传媒农村环境保护激励机制;传媒管理者和媒体从业人员提高对农村环境传播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农村环境传播本身的质量;农民主动、充分利用传媒资源,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共外交的根本任务是向国外公众介绍一个客观和全面的中国,进而影响国外的公共舆论.通过引导与合作,海外华文传媒在我国公共外交中是平衡国际舆论的独特力量,是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民间大使,是中国媒体有力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1.
周初统治者在社会变革之际将“天命观”加以改造和利用,作为其获取政权和控制殷商遗民的思想武器,在此基础上将周文王塑造成“祖先神”与“受命王”的形象来彰显新兴周政权的合法性。周人在夺殷取商政权前后加强周人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使周建国之初避免激起强烈的社会动荡。周初统治者选择“天命”这一思想武器对社会变革之际的社会控制与力量整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世界近代史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事件与人物、问题与矛盾,以及反映社会变革的理论等等,构成了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丰富多彩。然而,怎样才能抓住这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之间的逻辑机理呢?把握其核心结构,把握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教”与“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体会,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可以这样表述: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支撑这一核心的有两个基本点,那就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13.
近代安庆的社会变革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相同步。影响安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素质、西方影响和政治领导。安庆女子教育产生于清末,既是近代安庆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又是推动安庆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安庆女子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教会女校与自办女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安庆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14.
网络公共舆论的价值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崛起为公共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新载体,成为民意表达的新平台。由于网络技术的“双刃性”、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公众心理的偏差性,网络公共舆论的价值产生偏离与变异,必然给党和政府的舆论调控工作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必须在法制、管理、技术和道德等方面健全网络舆论的调控机制,加强公共舆论的引导力度,发挥公共舆论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界经历了重大变动,一批新出现的知识群体通过创办各种报刊、学会等方式,逐步培育了近代中国的公众舆论,并形成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汪康年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本文拟通过阐述其在创办报刊、学会等方面的经历,凸显出其对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0 6年在贵阳创办的“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 ,是贵州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按照近代学校模式建造的完全中学。本文通过对该校经费、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教师等方面的阐述和分析 ,对该校在贵州近代教育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评价 ,并肯定了它对清末贵州思想和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究清末民初媒介功能既要关注媒体本身,更要研究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报人、报业与政治变革的关系。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的政治氛围,陈独秀就救亡图存语境下中国社会的历史责任担当作了具体的论述。他通过报刊杂志以"敬告青年"的口吻宣称社会变革的希望应寄托于新一代的青年。陈独秀办刊从侧重思想启蒙到转而讨论政治,体现了近代传媒与舆论变迁的关系,反映了中国近现代舆论史变迁的阶段性递进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城市出现的公园,是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从民国时期宁波公园可以发现,公园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彼时公共伦理生活的真实状态,同时也成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地方精英等进行风俗改良与道德规训的重要空间。他们虽然对公共利益有所关注,但这种自上而下的尤其是过于强势的公权力量下,公园对近代中国公共伦理生活的作用是有限的,广大民众更多时候也停留于“空间”享有上,处于“被教育”“被规训”“被启蒙”的地位,对公共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等的认同与遵循表现不足。因而,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公共伦理生活的形成并非易事,充满着诸多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9.
由大众传媒承载的公共舆论,是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不可忽视的推进力量。大众传媒、公共舆论、民主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彼此强化的促进过程,巩固、加强、推进、优化了民主政治的操作和运行。网络的兴起,使得网络媒体成为新兴的传媒手段。由于网络媒体在具有传统媒体属性的同时,表现了其本身的独特性。而由网络传媒作为载体而形成的公共舆论,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将形塑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将更加完善和健全。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章太炎政治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对康有为、章太炎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这两位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思想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相异之处是:不同的社会变革途径和目标,理论的偏重点不同,理论性格不同,理论的阶级领向性不同,对资本主义议会制希法不同。相同之处是:政治思想都具有先进性,反封建思想启蒙缺乏力度,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夸大了主观意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思想上具有向封建主义回归的倾向。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资景,进一步分析了产生异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总结了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史上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