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神话-原形批评理论来解读屈原作品《九歌》《离骚》中的“人神恋爱”模式,及其裹挟着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力量的“人神恋爱”原型模式在《聊斋志异》的表现和变形。  相似文献   

2.
“东皇太一”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颇多。周勋初先生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战国之时,习惯上用‘东’、‘西’两个方位名词专指齐、秦两国”,“西皇即少(?)即白帝,亦即秦国上帝”。褚斌杰先生在《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解》中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对当时楚国国祭的赋咏,其首篇《东皇太一》,所祭乃是楚国之保护神,‘东皇’即楚国之帝,‘东皇’是对东皇至高无上地位的尊称。”究竟它是哪一国的神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从神格上考察,它应属于人格神的范围,能主宰风云雷雨,并能降祸施福,为此人们小心地向上帝求赐;为了讨好上帝,不惜奉献出大量的牺牲。但因为祭东皇太一,“祠在楚东”,不少学者认为东皇太一就是太阳神。龚维英在《<九歌>诸神本系女性神考辨》中认为:东皇太一等同于太阳神,将其归为自然神一类。萧兵先生在《楚辞新探》中对此亦有详说。但他又认为东君亦是大阳神,它们有新老之分,“东君”是“青年太阳神”,这就是说,“东皇太一”除了具有人格神的神格外,还具有自然神的神格。  相似文献   

3.
屈原《九歌》中的《河伯》和《山鬼》两首诗,都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这本来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提供一把很重要的钥匙。但是,由于近代一些人,根据史籍中记载的西门豹严打“河伯娶妇”的故事①,抓住“河伯娶妇”中的“河伯”,与《九歌》中《河伯》同名,一口咬定《九歌》中的《河伯》,就是写“河伯娶妇”,并由此推断《九歌》都是写“人神恋爱”。所以,我们研究《河伯》和《山鬼》诗之间的关系,先要简略了解“人神恋爱”论。  相似文献   

4.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相似文献   

5.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囤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这四种看法各有侧重,也有互相结合和补充的部分,对抢劫《九歌》主题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渥的《九歌图》作为表现屈原《九歌》的最重要的图文本,给人一种直观的冲击,它以白描勾勒的手法,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自己的爱国情感,也可以使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屈原《九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屈原作品常以美人、男女关系为喻,这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九歌》中就有很多美人、男(神)女(神)关系的描写。它是什么性质?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这些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汉儒以来,学者多主寄托之说,认为《九歌》与《离骚》一样,含有政治的隐喻、讽谏。美人乃喻楚君,男女关系实喻君臣关系,它寄托着诗人忠君爱国的思想。现在虽仍有坚持旧说的,但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九歌》系楚国民间祭歌加工的产物。其中  相似文献   

8.
关于《楚辞·九歌》中为什么会有祭祀楚国境外的黄河之神——河伯的娱神祭歌,历来是一个不解之谜。 笔者生长在《九歌》的采撷之地,工作在屈原晚年放逐的沅湘之间,从大量有关典籍和民间传说中,发现屈原在这一带收集整理的《九歌》中,其所以有祭祀河神的祭歌《河伯》,与沅湘之间居民兴衰的历史密切相关,特将其阐述如后,以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究《九歌》的性质、屈原在怀王朝的任职、《九歌》内在系统存在的矛盾及屈原与《九歌》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九歌》为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所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其祭天神、地祇的九篇为屈原初仕怀王时依据民间祭歌所加工整理的国家祀典,《国殇》《礼魂》则是丹阳、蓝田大战后屈原再次被起用以三闾大夫身份所作祭奠两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祭歌,后来二者合流,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九歌》。  相似文献   

10.
褚斌杰先生说:“考察一下屈原以前那些所谓《九歌》的内容和性质,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现在屈原作品的理解、定性和评价。”这是很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考察夏朝《九歌》的意义所在。李嘉言说:“可知《大荒西经》‘启上三嫔于天’,《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与男女荒淫之事有关。启因荒淫得《九歌》于天上,复藉《九歌》荒淫于地下,则启之《九歌》,必系淫靡之乐,可以断言。”此外,如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陈子展、汤炳正、马茂元、褚斌杰、金开诚等现、当代楚辞研究大家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25篇作品,可以分成三 类:《离骚》《九章》《远游》《卜居》《渔 父》为一类,是屈原政治生活、社会 生活的记录,是他公共生活形象的 写真,是他的心灵史、受难史、流浪 史,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见 证。《九歌》11篇为第二类,这是一 组深情绵绵的情爱类作品,取之于 楚国巫风中的娱神歌曲,屈原把它 们改造了,变成了他自己的独创,因 为他把自己那一往情深的心灵寄托 在了里面。第三类只有一篇:《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伟大诗人屈原《九歌·河伯》这首诗清新宛丽,缠绵悱恻,在《九歌》中,别具一格,是研究屈原思想、创作方法的珍贵资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诗意至今未能得到较为明确具体的解释。游国恩先生就曾痛切地感到,从来释《九歌·河伯》者“皆为模糊影响之谈》,绝无明瞭确切之解。” (《论九歌山川之神》)  相似文献   

14.
更有情痴抱恨长──屈原《九歌·河伯》之我见天鹤,天华河伯是黄河之神。本篇写河怕失去爱侣的痛苦之情,是一支勾魂夺魄的抒情恋歌。河伯的爱侣是谁?这是弄清本篇的一个关键问题.《九歌》多以优美的神话故事为题材,从本篇内容所透露的信息来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有关...  相似文献   

15.
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是什么神?历代注家其说纷云。一说云中君是云神,如王逸、朱熹、胡文英、蒋骥、陆侃如、马茂元等。王逸《楚辞章句·云中君》注:“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马茂元等(《楚辞注释》)亦说:“‘丰隆’、‘屏翳’一神而异名。‘丰隆’是云在天空堆集的形象,‘屏翳’则是云兼雨的形象。因为天雨时,云在太空一定堆集得更厚,以致遮蔽了日光,天显得晦暗不明,所以叫‘屏翳’。”“云中君,犹言云中之神。”并说“云中君指云神,后世注家大多无异词。”似乎云中君为云神已成定论。一说云中君乃云梦泽之水神。如清初学者徐文靖《管城硕记》提出:“云中君犹湘君耳。”以后王闿运(《楚辞释》)、陈培寿(《楚辞大义述》)均持此说,认为云中君就是云梦泽中的水神。  相似文献   

16.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作品中包含大量的爱情内容,它们向来多被视为芳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屈原作品的准确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爱情描写就是爱情本身,它们与深厚的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说来,楚风的开放性是《九歌》产生的社会基础,而楚风的女性化影响了《离骚》中的爱情模式。屈原的伟大在于,他完成了恋爱关系的转换与升华,使爱情成为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  相似文献   

18.
《国殇》在《九歌》里,正如马茂元先生说的那样,是一篇“和其他各篇有所殊异”、“独标一帜”的作品.它不象其他篇那样写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故事;它写的是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塑造了为保卫楚国而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将士们的英雄群象.它与《九歌》其它篇一样,也是有所寄托的.屈原之作《国殇》旨在“风谏”.作者是以战争题材,借对死难将士们的赞美和歌颂来劝谏楚王的,希望楚王“悟过改更”,以振兴楚国.  相似文献   

19.
《离骚》之后有《幽通》、《思玄》与《答客难》之后有《解嘲》、《答宾戏》并非一回事。俞樾之"昭明不达斯旨,妄标‘骚’体,然则《幽通赋》可谓之‘通’,《思玄赋》可谓之‘玄’乎?乃至《九歌》、《九辩》、《招魂》、《招隐》不分体例,尽被‘骚’名,古人所不料矣"说,犹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竟忘记了科学常识。而两部较为权威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介绍骆鸿凯《文选学》均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20.
《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抒情组诗,共十一篇。《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的神灵,而本篇所颂的则是人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