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人”。我一听很激动,因为新闻报道队伍这么壮  相似文献   

2.
实在不解,现在“A市”、“B县”、“S镇”、“T村”成了某些报纸的“新闻源”。如果这些属于江湖文人杜撰生发的故事,让人消遣一下倒也无妨。可清楚的年月日,俨然的张家李户,又都向人标榜“我是新闻”。有的还恐读者不信,特地打出“真人真事”、“社会写真”、“绝非虚构”的旗号。可我总觉得,连产地也不敢写明的“新闻”,就象连厂家也不敢告人的产品一样,十有八九靠不住。中国之大,“A市”何在?“B县”居何方?  相似文献   

3.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4.
新闻路上甘苦相伴,苦中也有乐,这也是吸引新闻人在新闻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我对此也深有体会。 (一)2002年1月4日傍晚,驻漳25名空军官兵为抢救装备奋勇灭火被烧成重伤。第175医院全院动员、倾力救治,使灭火英雄痊愈出院, 事迹十分感人。作为175医院的一名新闻干事,我加入到报道救火英雄的行列。我们白天分头忙碌,晚上集中整理思路、组织材料,撰写新闻稿件,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十分辛苦。  相似文献   

5.
新闻素材可以“道听途说”、“路边拾遗”、“茶馆偶得”,这是我采访的点滴体会。去年元月份的一天,我在路上碰到县酒厂的一位厂长,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找县长及其同行的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县长一行8人到济南办事,考虑到本县经济落后,8天里为了少花钱先后换了三次旅馆。我感到这是一则很有价值的新闻。于是马上写了一篇“县长省城行八天三搬家”的通讯,被6家新闻单位先后采用了。去年秋收期间,我发现小麦粗收粗打的现象严  相似文献   

6.
从 字面上看 ,新闻科理应是从事新闻采访 ,或向新闻媒体提供当地新闻线索工作的。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新闻科的“不务正业",倒常常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新闻科到底是干啥的 ?今年3月9日 ,《工人日报》刊登了题为《烟花爆竹酿造人间惨剧》的图文报道 ,报道了河南省滑县有关部门对烟花爆竹疏于安全管理 ,以致酿成6人死亡的重大火灾事故。这篇报道的作者是我的同事 ,他从滑县采访归来回到郑州时对我说 ,当地新闻科的同志发现他采访火灾事故 ,就与他“商量”怎样报道。他们建议从“事故发生后 ,当地领导怎样重视 ,怎样及时救人”这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7.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8.
刘文仕 《声屏世界》2001,(10):42-42
办好县(市)台的广播电视节目,靠的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能“征”善“战”的新闻队伍。在这支队伍中,领头的新闻主管(总编)的思想业务素质,更显得举足轻重。怎样做一名称职的新时期的新闻主管(总编),使新闻的优势和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认为,要做一个比较称职的县(市)台新闻主管(总编),起码要具备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9.
面对其他媒体的竞争,专业报记者如何在“抢”新闻上下足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的体会是,抢新闻有“三字诀”:独、寻、挤。  相似文献   

10.
朱友好 《新闻实践》2012,(11):41-43
新闻工作者具备新闻发现力、表现力和影响力(简称“三力”),是出新闻好作品、好版面。提升报纸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县市报要提升新闻影响,增强其区域竞争力,必须把新闻人“三力”的培养作为报社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瑞安日报新闻“三力”的探索和实践,来阐述县市报如何做好新闻“三力”培养的理念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依靠标题。标题是新闻之“目”,如何使新闻能够“眉目传情”,美目盼兮?是每个编辑的基本功课。从新闻传播的受众——读者角度出发,去研究新闻标题如何实现人性化,展现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使新闻标题的信息揭示功能从“人”的角度通过“亲和”途径得以充分体现,我认为应该是编辑的又一“必修课”。概言之——我称之为:标题制作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三农”报道在常人看来是老话题,难以深度开采。但从总体上看,“三农”报道仍然是“富矿”。富在它是县(市)级电台听众最为关注的课题,是县(市)级电台取之不竭的新闻源泉,更富在它是县(市)级电台“第一时间”、“第一读者”两大优势在新闻资源中的集中体现。如何搞好“三农”报道,关键在于合理利用,有序开发这个“富矿”。  相似文献   

13.
“访谈”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工作。美国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写道:“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作为河北科技报记者,我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采访过难以数计的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卓有成就的国家高级科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不少朋友写信向我倾吐了新闻写作过程中的麻烦事,中心议题是写了篇批评稿或发了篇言论稿被人“对号入座”,引来烦恼,甚至遭到打击,轻的也被弄双“小鞋”穿穿。这样,不少业余通讯员就此洗手不干了。开始写稿.我曾抱着“歌德派”的宗旨,不写批评性的新闻。后来学会写小言论时,往往都是针对现实中的不正之风进行抨击,这样也带来一些麻烦事。但是我这个人有个(?)脾气(?)越是有人反对写或指责,偏要写。有些人询问我:“胆子为何如此大?”我回头小结了一下,觉得胆大来自真实! 1985年春天,我进城办事,路过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办的画廊,看到上面登载了“性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04,(11):79-79
汤耀国在《中华新闻报》上撰说。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当问及职业时,则答“搞传媒的”,使得人不得不再问一句:“是不是干新闻?”往往大都点头而已。为什么不直接称“干新闻”而代之以“搞传媒”?我想可能是与“传媒”一词的日渐走俏有关。当新闻仍是一项有待追求的事业时,传媒已迅速成为一个人们心目中的白领职业,这一职业名称因其宽  相似文献   

16.
宋歆 《军事记者》2005,(6):49-50
新闻传播学研究“无学”亦或是“有学”,一直是个深深困扰我的问题。“新闻无学”简单地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应用层面上,理论与现实脱节,甚至是完全滞后,对现实问题没有指导意义;二是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自身的逻辑结构。所谓的理论不过是对现实现象的解释。后来,我在新闻实践中与许多同行接触,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新闻传播学也是持这一看法的。有学干脆将当前的新闻传播学称之为“黑板新闻学”。这就使得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心怀困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7.
压根也没想到,俺们两个只有小学五年级程度的人,能连续二年被市、县、乡评为优秀通讯员。这都是《新闻爱好者》给俺们帮了大忙。 1986年6月,我们两个萌发了写新闻的念头。一连写了60多篇,只在县广播站用了两篇,其它都是泥牛入海无音信。1987和1988,我们两人订了全年的《新闻爱好者》。我们觉得“新闻写作入门”、“说长道短”、“通讯员园地”、“好新闻选登”、  相似文献   

18.
实在不解,现在报纸上的A市、B县、S镇、T村蜂拥而至,法制报上尤为突出,“字母乡”成了新闻之源。如果属江湖文人的杜撰,倒也不失为消遣之作,可翻阅手中报刊,上面清楚说明是新闻作品,且年月日、主人公,以及景况事端均为“实录”,有的还冠以“真人真事”,“绝非虚构的故事”,“不是杜撰的故事”,一句话,你相信好了。可我总以为这些东西让人将信将疑。“A市B县”这般时兴,免负其责是其中缘由  相似文献   

19.
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可不半生了,但我搞新闻报道的劲头仍不减。难忘半生新闻事,在我当报道员的第6年冬天,部队把“光荣退伍”的干粮赐予了我。那天,我哭了:倒真要同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踏破铁鞋”学成的采写本事连同我可爱的部队“拜拜”,心里真难过。就在这时,一家地方报社领导要我去当编辑,说像我这样“全面的人”难找。县里用小车接我去当新闻干事,说是去振兴他们县的新闻工作。我如坠云雾:果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这“马”迟迟不敢登“伯乐”的车。真是无巧不成书,总队竟派了位报道员出身的领导到支队领导搞退伍工作。我  相似文献   

20.
三人同行,为什么有人能够发现新闻,有人却常常为“没啥可写”而发愁呢?我的体会是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在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中,新闻价值往往是由一个细节、一组数字、一个片断而被发现的。1990年7月的一天,我到县农行办事,一眼看见营业部大门口贴着“兑换国库券”的字样,有三三两两的群众捧着兑换的人民币满意离去。我马上联想到,国家把兑换国库券作为稳定大局的重要措施,而县农行的行动,是农行系统干部职工以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