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湖州位于长江下游、太湖南侧.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苕言两溪之水流经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6度左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240毫米上下),全年无霜期为245天,日照达2125小时,具有栽稻养鱼、育蚕缫丝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千百年来,湖州人民辛勒耕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使湖州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其中丝绸文化更负盛名,蜚声海内外,并对湖州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湖州丝绸文化作综合探讨,以加深对湖州丝绸文化的认识及弘扬丝绸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由湖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的《湖州人物志》,承蒙多方支持,最近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湖州历史上继南宋之后编纂出版的一部新人物志.湖州是一座著名的江南古城.葛圣平市长在本书的《序》里指出:湖州“山水清远,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著称.纵观历史.湖州本籍和客籍的著名人士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实业家以及一些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或历史发展到今天也应该记上一笔的人物.”如本书收录的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朱治、朱然、陈霸先、潘季驯等,或屡著成功,或为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或  相似文献   

3.
从湖州的传统文化特色看,它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血缘交往、封闭环境、闲散生活、苕溪时代的面貌.从地域特征看,湖州文化是吴越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兼融并蓄的特征.从文化特质看,湖州文化是一种内在超越性文化,侧重于向内心探求,以完善人格为目的,重情感、重愉乐,崇优雅、尚伦理,缺少求真、创新、刚毅、外求、进取之精神.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走向太湖时代的目标定位,湖州当代的文化应上承古风,下开新河,其建设应充分体现现代性,充分提升湖州文化的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4.
湖州水体旅游资源开发诌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州地处太湖之滨,杭嘉湖平原腹地,是一个水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通过对2003年湖州旅游资源普查所得的数据资料的归纳总结,认为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品位较高、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水文化源远流长是湖州水体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分析了目前湖州水体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并就如何开发湖州水体旅游资源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广大妇女在政治、经济、伦理、婚姻等各方面的压迫束缚下,失去了学习文化和发表作品的机会,因而历代女诗人女词人很少.湖州古代文学史表明:从六朝起,有作品传世的湖州女诗人(含词人),每个朝代不过数人而已.清代,在清诗复兴中,有诗词作品传世的湖州女作者,大量涌现,且大多有专集,其数量之多超过历代总和.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湖州女诗人(含词人——下同.)约有五、六十人,其中包括非湖州籍而适湖州人者.除数量之多外,清代湖州女  相似文献   

6.
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人、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在文化上多有建树。在湖州刺史任上,他广罗文化精英,编著中国古文字形声之义巨著《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重视新建和恢复历史文化遗迹;撰《湖州石柱记》《项王碑阴述》等,厘清史实,提升了湖州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一、美丽的生态花园——妙西镇 江南山区小镇——妙西位于湖州西南12公里处,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妙西原名"妙喜",因南朝梁武帝在大同七年建造"妙喜禅寺"而得名,素有东方"妙喜佛国"之称.  相似文献   

8.
湖州地区藏书事业从南朝沈约开浙江藏书风气之先,到清末刘承干殿私家藏书之后,前后历1500多年,成就辉煌.湖州地区藏书家以其高品位的藏书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9.
诗僧皎然历来被公推为唐代诗僧之冠。《全唐诗》收录的皎然诗共474首,绝大部分都是他写湖州或在湖州所写的.他几乎写遍了湖州的山山水水和风物风貌.研究皎然的生平、皎然的湖州诗和皎然成就的形成原因,对宣传湖州、建设浙江文化大省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六朝时期的湖州为观察视域,从藏书史的角度,通过对六朝时期相关史料的爬梳、整理,于雪泥鸿爪间,辨析、发掘作为湖州文化之脉的藏书文化的初起、形成历程。认为,湖州藏书之初盛,当在六朝之时,其中标志性的史事,便是沈约的藏书活动。就私家藏书传统肇造、发育的意义言之,沈约的藏书实践“开浙江收聚之先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古迹文化是文化积淀的物质载体,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湖州而言,要以长三角大经济文化圈发展为契机,以打造湖州特色古迹文化品牌为目标,挖掘地域文化底蕴为重心,将富有韵味的文化内涵赋予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之中,注重古迹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使具有特色的古迹文化真正成为湖州文化的凝聚内核,最终实现湖州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湖州,向为浙北重镇.这里西邻天目,山峦起伏绵亘;北傍太湖,河湖港汉纵横;土地肥沃,物产殷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称.湖州,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秦代,这里就设置乌程县,相传有善酿酒的乌、程二姓居此,故名.三国东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在这里置吴兴郡.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因地滨太湖,得湖州名.自古来,湖州也是名人、学士荟萃之地,不少文人作家诞生于此,其中也不乏名闻海内、给后世深远影响者.本文试将湖州历代较有名的作家作一汇编,并录小传于后,以飨读者.文中所举人物仅笔者根据手头现有资料进行整理、摘编而成,既不能尽全,又不能尽美,且免不了谬误之处,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湖州的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它可以成为提升湖州城市品位的重要资源.通过标志性建筑的打造、书法文化环境的优化、书法艺术活动的开展、书法的产业化运作等,可以把书法文化运用于湖州城市建设的物质层面;通过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队伍的培育及精品打造、书法文化向校园和社区的渗透及学生和居民素质的提升,可以把书法文化运用于湖州城市建设的精神层面,最终使湖州的城市品位得到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新浙江"的号召。湖州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太湖之滨,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江表大郡"和"东南望郡"。湖州不但是中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而且是一座"富饶秀美宜居乐活"之城。"人生只合住湖州"看似元朝诗人的一句戏言,却准确地反映了湖州的不同凡响。现今,湖州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创建生态型滨湖大城市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5.
湖州地处浙江省杭嘉湖平原西陲,是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湖州自古就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丝绸文化、茶文化和湖笔书画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湖州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为总目标,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特色发展之路,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联语是一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湖州联语承载了诸多的地方历史、风情的文化内容,亦文亦史,亦庄亦谐。湖州联语不仅撰制水平相当高,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还由于联中的人、事、物涉及到湖州乡土人情和轶事掌故,成了湖州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7.
湖州自三国始设郡县,至南北朝时开始走向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成为经济发达、学术兴旺、文人荟萃之地,而古代典籍的收藏和利用作为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也与时代的步伐一致有规律地发展着,表现在私人藏书事业上,就是历代都涌现了众多的藏书家,而且其中不乏在中国藏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家.清人郑元庆的《吴兴藏书录》就专门记载了晚明以前的一些湖州藏书家的藏书事迹,吴晗先生《两浙藏书家史略》录有湖州籍(包括  相似文献   

18.
湖州杼山妙喜寺是陆羽撰著《茶经》的所在.据史书记载,妙喜寺又名妙峰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七年,旧址在湖州城西之金斗山,唐太宗六年春二月移额到杼山.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湖北竟陵(现天门市)人陆羽(鸿渐)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湖州,并与杼山妙喜寺主持僧皎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此后,陆羽长时间住在湖州,遍访湖州及附近县、乡山水,考察茶山,亲躬茶事,经过研究而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学专书《茶经》.陆羽  相似文献   

19.
湖州丝绸发展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全国。湖州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远古以来,盛名不衰。湖州绫绢以其精美绝伦远销全国、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其间也经历了艰难的曲折。以古鉴今,回顾湖州丝绸发展的历史之路,对于振兴我国的传统工业,弘扬祖国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随着内地对西南与岭南地区地理考察与地情知识了解的增多,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荒蛮”、神秘印象开始发生转变。一批士大夫通过深入西南地区物质生活的亲身体验,开始逐渐消除对西南地理环境的神秘恐怖认识,主要表现在对西南瘴气由恐惧转向不断探讨瘴疫的环境因素与致病机理;考察西南、岭南民族地理之风悄然兴起,对民族地区的服饰饮食文化由陌生到认同、对西南民歌音乐文化的喜爱与探究、传播等,都表明了内地文化人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地理文化观念的一些新变化。尽管并未根本改变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与宗主文化的优越感,但毕竟开始转变对西南边远地区“蛮夷”文化的态度,为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在内地与西南边远地区文化经济交流与民族团结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