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第100个     
《健身科学》2015,(1):20
他是一个被医生宣告了"死刑"的人,因为身患绝症,他在这家医院已经住了一年。每天晚上他都要到医院门口看讣告,然后记下那些逝者的名字,并将讣告抄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很多人因此把他当成一个怪人,以为他有收藏癖,专门收藏讣告,却没有人知道他对生命有多么渴望。听到自己得了绝症的消息后,他曾经自暴自弃,想一头撞死到墙上,可最终还是硬撑着活了下来。然后有一天,他在医院门口看见了讣告,并马上被上面的名字吸引住了。于是,他每天都到医院门  相似文献   

2.
吴钩 《精武》2007,(11):30-30
王保福于化龙老先生说:"保福在河南心意六合拳界功夫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绝不是最差的。我的弟子中功夫超过他的人没几个"。保福自幼随老武术家许耀武先生练习教门查拳,系统掌握查拳后,兴致不减又玩起了心意六合拳。于化龙老先生对这个带艺投师的徒弟十分钟爱,曾多次由上海奔赴固始向保福和马云双等人传授技艺。于化龙老先生每次抵达固始都住在保福的家里,对保福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保福的底子好,悟性高,一点就通,一用就灵,几年的时间,保福就与当初接引他人"龙门"的刘如世师兄比肩,  相似文献   

3.
馒头、酸奶、泡菜、豆豉、啤酒……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食物其实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发酵食品。它们不仅风味各异,而且营养丰富,堪称保健养生的佳品。北京有位94岁高龄的李老先生,不但鹤发童颜,说起话来也声如洪钟,问他有何养生秘诀,老爷子想了半天,说:"我平时的饮食跟一般人也差不多,就是爱喝个北京老酸奶,几乎天天都喝,不知道是不是跟这有关?"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李老先生获得长寿,与常饮发酵的酸奶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功夫     
1 不吐不快 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路过区政府门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上访的中年人,穿军大衣,从来不说话,他都是把话写在自己的衣服上。我明白周星驰为什么面对媒体和观众不说话。因为他要说的都在电影里。有人看了流泪是因为笑的,有人看了流泪是因为伤心。伤心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需要功夫来拯救,是不是真的需要英雄…… 突然之间明白为什么周星驰在日本有人挑拨一个煞笔去跟他滋事,因为那些人看到了周星驰电影里真正的目的。中国人一旦清醒,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灾难。于是他们要"周"老实点,你不是真正的英雄,你很无能。"周"其实很冷静,他电影外面从不招摇,甚至这部  相似文献   

5.
荡漾 《当代体育》2012,(30):27-31,26
乔·约翰逊带领一行人来到了这间屋子的门口。他忽然站定了脚步,回头冲我们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嘘。"他低声地说道,"请大家在进去后保持安静,不要把球鞋们吵醒。"房间里的灯光骤然亮起,所有人的下巴也在这时不约而同地一起掉到了地上。  相似文献   

6.
陈国瑞 《乒乓世界》2007,(5):I0018-I0018
株洲机务段的退休职工,陈国瑞老先生在寄给本刊主编徐寅生的来信中,介绍了他多年来通过乒乓球运动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看过陈老先生的信,徐主编亲自批示。打乒乓球锻炼身体与病魔作斗争值得学习当看到信中陈老先生提到的独特的对付弧圈球的方法.徐主编还风趣地表示,如果能有机会愿意亲自领教一下利用乒乓球运动锻炼身体,与病痛作斗争在我们广大读者身边还有很多.徐主编希望通过这封采信.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乒乓健身的活动中来,同时也希望您能把发生在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关于乒乓球的故事告诉我们,让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一同分享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封洋溢着战斗精神的信,一同走进陈老先生那充满乒乓情缘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有位老先生经常流鼻血,虽然每次出血量不多,但却时常发作。曾多次上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鼻子有什么毛病。老先生十分痛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一名老中医,给其介绍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那就是用大蒜来敷脚心。结果,疗效相当满意,治好了多年令他头痛的老毛病。  相似文献   

8.
菊贝 《武当》2011,(3):49
一个男子喘着粗气跑上楼,"哐当"一声推开门,把我们办公室里的人都吓了一跳,他怔怔地站在门口,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失态。"你找谁?"有人问。"我……"男子吞吞吐吐地说,"我想要杯热水。"此话一出,立刻激起了公愤:  相似文献   

9.
一对情人外出旅行,在车上和一位老先生相邻而坐。闲谈中得知老先生和这位小姐均是棋迷,于是老先生拿出随身携带的象棋和小姐杀了起来。过了一些时间,受了冷落的男友不愉快了,小声对女友说:“小心啊,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女友安慰他说:“放心好了,我是醉酒之意不在翁。”俩人的谈话让老先生听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我是醉酒之翁不在意啊!”(河南·孙放放)醉翁之意不在酒!河南@孙放放  相似文献   

10.
霍老,走好     
霍英东老先生走了,带着些许欣慰,也带着些许遗憾,悄悄地走了。他的离去留给棋友们太多的伤感,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商业巨子,还因为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棋人!  相似文献   

11.
尹钊  刁海军 《收藏》2012,(7):161
在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令人心寒的一幕:一位老先生借高利贷购买了一大批"古代艺术品"。可是当他把带来的20多件"古代艺术品"放在专家面前,专家鉴定后告诉他这些东西全部是赝品。一位专家建议他以后不要再搞收藏,另一位专家建议他找水平高、有良心的专家给他掌掌眼。但当主持人问及他的感受时,他的回答居然是:"各人有个人  相似文献   

12.
年近60的张老先生,数十年来身体一直硬朗,几乎连感冒也没有患过,还能跟小伙子比腕力。可是,最近半年来,不知咋的,老是感到身子骨疼痛。是什么病呢?大概是风湿吧!去药店买了风湿药酒,饮了几瓶,也没有什么效果。到了医院,大夫说,张老先生患的是骨质疏松症。他给张先生开了一些中药,又开了一些钙剂及维  相似文献   

13.
凉雨  王松涛 《当代体育》2011,(38):32-35
成功夺得美锦赛冠军后,马努·吉诺比利又蹦又唱地与欢庆的人群狂欢了半个小时,这次夺冠是对他4 5天来艰苦训练和比赛的最好回报,也让他领军的阿根廷"黄金一代"有机会在明年的伦敦奥运会绽放出最后一抹艳丽。荣光时刻今年美锦赛开始前,获得一张伦敦奥运会门票(美锦赛前两名)对于阿根廷而言犹如探囊取物——他们的账面实力高出其他对手一筹,美国人又没来(身为去年世锦赛冠军自动得到奥运会参赛资格),比赛还在自家门口打……反正无论如何分析,阿根廷人的这曲探戈都能轻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常年与台湾及海外数位邮友通信交往,互通有无,享受着集邮的快乐。其中,有位台湾新店的吴老先生待我诚挚有加,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台湾发行首日封,他都会想方设法在发行首日给我寄出首日封,一直到他谢世,实在令我感动涕零。2004年3月9日,台湾发行当地"红十字会创会100周年"邮票,吴老先生当时正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探亲。本以为肯定收不到首日封了,可这枚首日封竟如此意外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大喜过望!原来,吴老先生早就提前用纸片写好了我的通信地址,委托台北新店碧潭邮局在邮票首发日给我代寄首日封了。为此,邮局还特别在该封中间醒目的位置上加盖了一枚长28毫米、宽9毫米的蓝色竖式双列的"新店碧潭邮局代寄"字样的无框戳,予以说明告知。  相似文献   

15.
朱绍良  杨国亮 《收藏》2012,(18):28-3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徐邦达、启功、谢稚柳他们去美国,王季迁也是全程陪同。王季迁就是在请他们吃饭方面是很计算的,所以这些老先生都调侃他,说他抠儿。"——朱绍良  相似文献   

16.
逐梦骑行     
卢燕 《体育博览》2013,(8):24-31
到达咖啡店门口不久.远远地就看到一个穿着白色T恤.休闲短裤.脚上拖着一双人字拖的人缓缓地走过来。等到走近.才发现是谷岳.他一边走路一边低着头看手机.肩膀上还背着一个双屑包。看到他的背包,下意识地想”他是不是一会又要去哪?”在所有人的脑海中他就是。在路上”的代名词。他的长发被束在了脑后.  相似文献   

17.
宋承敏 《武当》2007,(12):52-52
我的恩师———丹东市著名武术名家郎会业先生,已经辞世七年了。但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武德,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恩师郎会业,山东省临朐县人,1910年出生于丹东一个木材商人家庭,卒于2000年1月1日,享年90岁。古人云:"山以虚则能受润,心以虚则能受人。"恩师郎会业老先生,习武多从名师门派,常会友比武,但却从无门户之见。尽管艺高技精,绝不  相似文献   

18.
我为太极狂     
周日早上八点半。这个时候的北京人不少还在梦乡中,马凯翰骑着自行车——那种可以折叠和改装的小型自行车穿行在和平里的街道上,一如既往地骑到地坛公园的东门口,存车、上锁。从藏味十足的单肩背包里掏出公园的月票拿给工作人员看看。其实早在他走过来的时候,检票的师傅就告诉我了:“他有  相似文献   

19.
8月13日上午6:50,北京五四书店门口便来了第一位排队者,到8:30时,已是数百人排队。他们在等待着一位昔日足坛风云人物、如今已离开足球界四年的年维泗,当年维泗出现时,许多球迷向他欢呼起来,年维泗用他洪亮的声音对球迷们说:“谢谢大家还没有忘记我。”  相似文献   

20.
徐阳 《集邮博览》2014,(1):53-53
正每每整理邮友们寄来的明信片时,陶铨老先生的剪纸明信片总会一下就映入我的眼帘。陶铨老先生是我们江苏吴江人,我们已相识多年。陶老先生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剪纸和集邮。现在虽然已是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但剪纸却一年比一年更勤了。他的剪纸内容比较特别,主要是党旗、天坛、天安门、伟人头像和伟人语录等。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我总会收到他寄来的明信片,每一枚都是别具一格的、带有剪纸作品的明信片。如图所示这枚明信片,就是我珍藏陶铨老先生剪纸明信片中的一枚。这是一枚寄自2010年7月1日的明信片,这天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纪念日。记得收到这枚明信片时,贴在明信片左侧的一幅毛泽东头像剪纸作品最先映入了我的眼帘,初看简简单单的剪纸作品贴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