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教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所以,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学会深入解读文本,因为我们教师走多远,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多远.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面对一个文本,要想取得"出乎其外"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入乎其内"上下工夫,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要在别人停下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  相似文献   

2.
殷惠 《小学语文》2007,(5):63-63
一、走进文本,感悟教材美 语文课堂如何设计,首先教师要关注文本,发现教材的内在美。文本是个“丛林”,茂盛幽深,它神秘地诱惑着我们去探险,去走进它的深处。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个“披荆斩棘”的过程。你在丛林中走得多深,学生跟随的脚步就有多远。你“开辟”的路有多清晰,学生走得就有多轻松。走在文本的“密林”中.教师是个引路人,应走在最前面。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要想使上课效果更好,策略之一就是正确地解读文本。教师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文本解读好了,上课的效果不言而喻。特级教师李蒙钤就对上好一节课谈过自己的看法:“这法那法,吃不透教材就没法。”这种看法可谓一语中的。那么,教师要靠抓什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呢?笔者以为,解读文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进行课改以后,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纲领灌输多,细节引领少,缺乏对文本的细致解读.要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信任学生,师生一同进行文本探究.如果说课文就是奔腾的波峰浪谷,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勇敢的艄公,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寻找文本的“筏子”.  相似文献   

7.
教师手捧文本,面对学生,以至作者和编者,要引领学生学习什么呢?提升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影响学生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笔者以为教师课前必须“多角度”“入木三分”的“斟酌”文本,从“斟酌”文本中找到“问题”,进行“教学预设”;从“斟酌”文本中品出“味”,才能显成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多角度地“斟酌”文本呢?  相似文献   

8.
多元解读要不离文本,修改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这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发生重大偏差时,我们要及时负起点拨引导的责任,引领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解读。怎样才能使小学语文多元解巷布葶呢?充分预设,让“多元解读”信马由缍;正确引导,让“多元解读”不误入歧途,纵横延伸,让“多元解读”不浮光掠影等等。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直接影响和制约其教学的效果,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纵观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虽然已经渐渐褪去新课改之初"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浮华,但是过度依赖教参和网络,照本宣科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语文教师钻研文本,深度解读文本,从而还原语文的本色,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下面笔者想就深度解读文本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教育要以人为本”。 从教十多年,接受培训数十场,聆听名家之言众多,几乎没有一位专家没提到过这句话。 话中的“人”是谁?课改十多年来,普遍的答案是——“学生”。教育要“以生为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设计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说得多了,听得多了,这些话似乎成为了“真理”。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必然经常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能带教师走多远?我们能带学生走多远? 这是直面教育最终目标的两个问题。我们认为,如果能通过教研文化的引领,有效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我们就能把教师与学生带进教育的梦想乐园。为此,在推进《金山区教师课堂教学有效行动计划》中,我校围绕“走进有效的课堂,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一主题,努力构建适合教师发展的教研文化,有效监控教学五环节,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3.
当前,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文本解读,但文本解读仿佛是个无底洞,要“解”的地方太多,要“读”的资源太多。文本解读,有无章法可循?笔者以为,文本解读要遵循以下三“点”,下面结合《黄河的主人》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教学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提倡“深度阅读”,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教师游离文本、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  相似文献   

15.
问起朋友服装店生意为何如此红火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学会经营嘛,顾客的心理、个性偏好要深入去琢磨。听后一想,学校管理何尝不是这样呢?学校也需要经营,不同的是,学校要“经营”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和引领中,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师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等“自我”的因素,学校才能逐渐“红火”起来。  相似文献   

16.
历史概念既是概念名称,又与具体的历史事物相对应,而历史事物都有动态的演化进程。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静态”呈现历史概念,而要把历史概念及其对应的具体事物,放到相应的时空中去考察和理解,以发展变化的动态眼光站在时空的大视野中去解释,引领学生洞察其“演进”窾要,把握其“演进”本质。如此,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把握历史概念解读的要义,使其学会用动态的思维去理解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艰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以致失却了本真的“语文味”!如何才能上出一堂原汁原味、让人点赞的语文课?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多层面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处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处。教师才能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体悟。“打铁先得自身硬。”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自己要先走进文本。那如何能够走进文本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抛开敢参和各种解读材料,教师自己要先沉下心去,深入品读,凭借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能力,形成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最切或独特认识。其次,教师走进文本深处要关注阅读的叫个层面:一是了解字面信息:二是了解隐含信息:三是了解篇章结构前后关联信息;四是激活读者个性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赏析甚至是质疑。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名家的经此解读和知人论世的阅读观,来拓展阅读义本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习惯、儿童文本的解读范式等因素的存在,使儿童语文阅读教学显得乏味与沉闷,文本解读缺乏创意。究其原因,是儿童对文本缺少一种“陌生化的眼光”。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师对文本多年的“经验化解读”时常遮蔽文本本身,让文本的内在意蕴遭遇放逐。“陌生化阅读”将引领儿童直面文本本身,创造文本解读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20.
杨永 《教师》2015,(10):27-28
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切发挥“导读”作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特点,在朗读、品读、解读、研读等阶段采取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入得其内、出乎其外,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