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德格尔一反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区分在场和在场者二者纯一性之二重性的寂静之音,人应合语言之说而道说,诗是人之纯粹所说。海德格尔认为,语言规定着解释学关联,解释是带来存在真理之音信和消息的展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在根本上有别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如果说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是方法论的,那么,海德格尔意义的解释学则是存在论的。狄尔泰的解释是对生命体验的表达的解释,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意义则是存在消息的带来和保存。加达默尔的解释强调对神的消息的翻译,而海德格尔则强调对存在真理的倾听。  相似文献   

2.
哲学史既为史,便是将它放在了一个时间性的视域里来观看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的前继后承的历史性的关系.当海德格尔在阐述解析存在论历史的任务时,似乎暗示了一种对待哲学史的态度:按照存在论上的时间性扬其所不弃而抑其所弃.这一态度的一切含义,也就是他在评价康德之对于此在的存在论时所使用“耽搁”一词的意义.本文想借现代西方哲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康德之海德格尔式解释作为一个“案例”,就这一具有“解释学的暴力”性质的解释,来讨论一下哲学思想是怎样在两个哲学家之间的“对话”“中演进的以及这一解释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在吸收借鉴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创新解读,认为实践与存在揭示着人在世存在的本体论含义,从而将美学视域由认识论美学的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移向存在论和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正当的、必要的,但其理论体系中仍存在不完善、待发展的地方。哲学诠释学是建立于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基础上的、又不同于其存在论的、着重探讨此在如何通达存在的哲学,其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具有一定的借鉴可能性,并在审美发生的说明、历史性与生成过程的解释、应用品格的补充三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科学解释学的解构之维表现在,以存在问题为线索,打破西方近代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科学教条或传统偏见,重新恢复科学与本体论的深刻关联,从而回归科学思想创造性的本源经验。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近代科学形成了经验主义与数学主义两大教条,并且最终造就了科学在人类文化中的独尊地位。解构两大科学教条就成为海德格尔科学解释学的重要任务。海德格尔解构经验主义科学教条的根本路径是:科学认识植根于形而上学和存在论。“回到古希腊去!”这是海德格尔透视西方现代科学的基本解释学原则。以数学的观点来看待一切科学,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公正。数学本质上以人生此在的生存为根基,数学(包括一切科学)植根在人类生存的解释学处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与艺术之思互释的思路历程,指出“转向”时期的重要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海德格尔从存在去规定艺术和用艺术来阐释存在的尝试,体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艺术本质观和文艺批评观。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他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和追问,已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7.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从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中去”这一视角出发 ,通过“时间性”境域和“语言”之途 ,海德格尔阐释了其现象学存在论的“存在”之道 ,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 ,这样 ,就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襁褓 ,使得各种在世的问题都澄现出来并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9.
邱国红 《海外英语》2011,(13):255-256
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促进了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美学的产生,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尧斯的接受美学和文学解释学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也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对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理论的形成,也具有潜在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催生了心理小说和意识流技法的形成。总之,其思想理论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扣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袁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11.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特色已成定论,但对其学批评深层结构的研究正在且有待深入.从诠释学角度可以发现李健吾的学批评具有客观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诠释倾向.他的历史主义诠释态度对当代学批评和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阐释学"并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或方法,迄今为止它一直处于探索和建构过程之中。无论是从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阐释学都既不属于以"审美"为核心的那种文学研究范式,也不同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社会学。文学阐释学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文学性和审美性,以文本分析为出发点,但并不停留于此,而是进而追问文学性、审美性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意义生成模式。文学阐释学把文学的"虚拟空间"、"意义世界"、"关系网络"均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层次的意义建构将方法论和本体论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13.
就西方思想史而言,19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年代。来自于多方面的力量-德国唯心主义的、英法科学主义的、普遍神学的、哲学辩证法的,铸就了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多维的和矛盾的个性。任何试图从单一维度界定施莱尔马赫解释学性质的努力,都将是对施莱尔马赫的误解和虐用。他独特地发现了普遍的和恒在的误解,从而终于将只是满足于具体的方法的鄙俗的“特殊的解释学”升华为方法论的恢弘的哲学,施莱尔马赫称“解释学之目标就是最高意义的理解”。他将心理阐释置于语法阐释之后,这不仅丝毫不能证明心理阐释次于语法阐释,恰恰相反,它所透露的是心理阐释对于语法阐释的优先性。推证心理阐释在施莱尔马赫解释学中优先于语法阐释,目的并不在于扬此抑彼,孰为优先的辨析使我们明了施莱尔马赫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堪称现代解释学之父。  相似文献   

14.
诠释学从本体论和生存论的高度探讨理解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张隆溪《道与逻各斯》正是在诠释学理论背景下,探讨合理理解的可能,其以诠释学为其理论基础,通过探讨东西方文学作品里以"契合"现象出现的语言的复杂内涵,旨在加深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通。以之为例,从诠释之所以必要、如何诠释、诠释的趋归三个方面进行一番梳理,诠释学的基本脉络便可以得到一个整体的体认。  相似文献   

15.
西方语言学家、美学家卡西尔通过繁琐论证,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语言的权利正是"隐喻的权利"。这一划时代的观点揭开了语言的奥秘,它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语言的本质即是诗"的真理站在了同等的科学高峰,20世纪西方的文艺美学观点也为语言教学开辟了宽广的探索空间。文章试图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从"思维与语言"、"语言与隐喻"、"隐喻认知能力培养"诸方面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建构、文本解读、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在钱钟书的文学阐释思想中,文学作品的"阐释循环"过程应包括心理分析,只有洞察"典型心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意义、了解作者的修辞、把握作品的宗旨、判断作品的内容。此种思想的依据是认定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甚至不同文化之间"心理攸同",这是钱钟书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主张。钱钟书的这种文学阐释思想对于西方阐释学中关于"心理学解释"的争论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二南》学术,在从经学迈向文学后,又从文学走向理学.是文学、理学二元一体的解释学。就文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诗篇是里巷歌谣,是低社会地位诗人抒情的咏叹,他还把自己认为是文学表现手法的赋、比、兴运用到解释中;就理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是文王王道政化后的诗篇。体现着文王王道新民之功的社会、人心、人外自然和谐及其三者之间的大和谐:家齐、国治、天下平、其民睥璋、庶类盛多。整体上看:作为诗歌,《二南》诗篇能指的多样性、意义的含混性,决定了朱熹关于他的文学、理学二元一体解释的合理性;二元的冲突也导致其解释上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性,如《操有梅》等表达男女情感之诗,就不是所谓的“中和”之音。  相似文献   

19.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当代哲学诠释学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和前见等基本概念,对人文以及自然学科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从诠释哲学视角出发,在对《红楼梦》两种全译本中存在的有意误译现象进行分析后,可见在跨文化翻译中,在解释翻译同一部文学作品时,由于不同的前见从而造成理解上的不同,进而形成合理的有意误译,体现出诠释学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解释学作为一种批评话语一直强调其语言学范式。虽然解释学似乎已经是一种学科间的桥梁,但大多数当代批评话语一直对把解释学传统作为一个普遍的文化批评的方法保持警惕性的冷漠。这表明解释学的未来将依赖能够找到把一个遭到抑制但仍然活跃的主体恢复到解释学过程中的方式。与解释学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的文学批评——解释学批评、接受理论和文化理论——经历了"奴隶式的阅读"、"主人式阅读"和新近倡导的"亲近式阅读"。当前的文学批评只有在把文学作为传播交流方式的前提下恢复文本/读者范式中被抹杀的作者的维度,才能真正将一个遭到抑制但仍然活跃的主体恢复到文学解释学的过程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