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史学界一直认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于是这个宣言就成为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标志,于是苏俄政治顾问鲍罗廷帮助起草这个宣言就被看作孙中山由旧三民主义者进到新三民主义者的重要因素。然而,却很少有人怀疑据以进行这种推论的前提是否正确。笔者近年来翻阅有关资料时,越来越感到此说与史实有很大出入。  相似文献   

2.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听说国民党扶助农工,工农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特别是广大农民,纷纷组织农会,与地主展开斗争。他们把孙中山当成大救星。这年9月,孙中山率领革命军队驻扎在韶关,准  相似文献   

3.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就是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对此,教材这样表述:“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一些人士不承认孙中山晚年曾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实.在其晚年不仅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改造” 成为新三民主义,而且这种“改造” 经历了较长的酝酿阶段。孙中山 1920年 11月至1922年8月在粤桂期间,提出“改造主义” 的主张,已孕育着以苏俄为榜样,联合俄国,联合工农兵.联合共产主义者,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利益的最新式共和国,在一系列论说中对三民主义注入崭新的内容。孙氏提出的“改造主义”.不“更改”主义的主张,不仅成为他1924年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圭臬,而且成为他晚年思想发展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世纪末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革命政纲。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体系。辛亥革命前,三民主义经历了一个由民族而民权而民生的发展过程。辛亥革命后,三民主义又经历了一个由民生而民权而民族的恢复和发展过程。此间它不断增添了一些新的思想成分。当中国的旧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后转变为新民主革命时,孙中山得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他的三民主义就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内容时,我请学生谈谈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看法。一位学生很自然地说:“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由于我们使用的是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该书没有采用“旧三民主义”的陈述方式,代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于是我问这位学生:“‘旧三民主义’这一概...  相似文献   

7.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1905年孙中山提出旧三民主义,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旧三民主义有很大缺欠,不能完成民族、民主、民生的革命任务.1924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了飞跃发展,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这样一句话:“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其中“实际”二字作何理解?能否去掉呢?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新三民主义之进步性,理解它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发表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将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决定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合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合作的实现绝不是少数人的主观意愿,而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自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其中“实际”二字作何理解?能否去掉呢?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进一步理解新三民主义之进步性,理解它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新民族主义是在1924年正式问世的.是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宣言中,孙中山根据三大政  相似文献   

12.
一、国共合作中相关的政策、纲领、件 1、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赋予“民族”“民权”“民生”以新的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开始指引国民革命向新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与民主主义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为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断地寻找真理,探索革命的道路。特别是晚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在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中实行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24年初、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张闻天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抗战时期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然而,即使在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中,也还包含有旧三民主义的内容,从而形成新旧内容杂陈、进步交保守并存的现象。这就给他身后的解释者们以各择所需、各唱各调的可能性。毛泽东号召共产党员应该如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张闻天关于三民主义发展性、真假三民主义等的研究,是抗战时期思想理论战线和抗日救亡的迫切需要,其研究成果,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形成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认识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将其旧民主主义作了重新解释,进而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这一非凡的突破更赋予其三民主义的基础——民生主义以新的内容。“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革命的三民主义。”然而,孙先生刚一逝世,便出现一个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其“始作俑者”戴季陶出于其阶级本质和反共反人民的需要,通过几本反动的小册子大放厥词,对孙中山的理论思想体系进行了别有用心的曲解,“完全抽去了中山学说中的一切革命的东西。”本文试就其对孙中山之民生主义的阉割和曲解,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戴季陶这一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双重内容,即“排满”与“反帝”,且“排满”是首要的任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思想发展为“五族共和”,创立民主共和国体制。1924年,进一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三民主义,即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重新“详阐”的三民主义,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革命思想体系,它在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体系中也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在论及“新三民主义”时,曾多次指出它是“新民主主义的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说来”是“新民主主义的纲领”,诸如此类的提法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三文章中,就多达9处.如何正确认识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性质,正确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具体结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三民主义理论本身的剖析,提出点个人看法,若有文不达意之处,敬请指正.新民主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主张.194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它是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探讨孙中山在经济、教育、文化、改善工农权益等方面的立法思想及其作用、意义,并试图从新的角度来解释相关社会问题。一、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法律观孙中山的全部思想,可以概括为新旧三民主义,这是他描绘新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20.
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国共两党的关系阎树恒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形成的,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使国共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共两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尽管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已经完成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