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赵树理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不仅以内容的脍炙人口而闻名遐迩,并且以鲜明的民族风格称著于世。“最突出的是语言。”捧起赵树理的小说,在欣赏他那民族色彩极浓的语言的时候,有心者会发现一个尽管细微、却个性突出的特点,这就是,他善于为笔下的人物起绰号,并通过这一奇特的修辞手段的恰当运用,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2.
素有描写农民生活“铁笔”“圣手”之称的赵树理在其创作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神情毕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每与这些人物相见,脑海中就会自然地闪现出那妙趣横生、赋于蕴意的绰号。赵树理笔下的人物绰号,往往折射一段历史,编织一个故事,提出一个问题,为他的文学实绩增添了许多份量。赵树理在谈到根据他的小说《三里湾》改编的电影《花好月圆》时说过:“农民差不多都有外号,但他们不一下子都告诉你,只要你慢慢跟他们熟悉了,他们都会告诉你的,你听得多了,会觉得农民的智慧的确很丰富,取的外号挺适合这个人的性格,我不过…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生喜欢给别人起绰号,而且小说的人物命名也擅用绰号。可是生活中,别人也曾给他起了一些有趣的绰号。鲁迅最早的绰号叫“胡羊尾巴”,这是他幼年的时候邻居们送的,意思是短小灵活,敏捷利落。鲁迅另一个比较早的绰号是“富士山”,这个绰号始于日本留学时期。据他的同学沈瓞民说:“大家听到他描摹留学生发髻盘在头顶的丑态形如‘富士山’时,都不忍喷饭。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学谱系中,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经历了从“赵树理方向”到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指20世纪40—70年代一种以农村阶级斗争、敌对斗争、路线之争为题材,具有主流政治色彩的小说样式。作为被批判的典型作品,赵树理最后一部小说《卖烟叶》是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元小说”和“反叙述”,小说中源于民间的“说故事”叙述模式和写实精神也意味着赵树理对主流农村题材小说形式与内容的潜在颠覆,这构成赵树理被主流文学边缘化的重要内因。因此,赵树理作为新文学主流乡村书写由“乡土小说”向“农村题材小说”转型的重要作家,其写实主义的“民间”色彩蕴含着竹内好所言的“新颖”性,从而沟通并超越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但是他不是通常说的通俗作家,他的书也不是民间学。他的作吕中具备了五四精神,是五四精神结出的硕果。仅从最具五四时代特点的“现代人性改造问题”论题入手,分析了五四以来各时代问题小说各自不同的表现重点,认为赵树理也是致力于人性健全建设的,他表现的是农民的人性变化史;表现的是个性主义精神在农民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赵树理写农民意识觉醒比较着通过外因激起人物内心的变化,从而塑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以农村为背景创作小说的作家,不仅仅是赵树理一个人,而一个作家一生的小说创作一直是以农村为背景,却只有赵树理一个人。他的小说创作就是一部农村变革的学记录。赵树理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农民:有不觉悟的老一代农民;有勤奋上进的一代新人;还有农民中蜕化变质的干部形象,丰富多彩,感人至深,为二十世纪中国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许许多姿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形象。茅盾先生说:“《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读(水浒)的结构和人物》)。《水浒传》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作者不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之中,紧扣人物的身份和经历,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示人物的性格,而且给人物加上一定的绰号和赞语,使人物在读者的心目中活起来,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凡读过《水浒传》的人,决不会忘记作者给他笔下人物所取的绰号。所谓绰号,就是指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征,给人物取的名号,是一种近于诙谐戏谊的…  相似文献   

8.
从戏曲丑角的造型、表演、脸谱等艺术特征和审美思维入手,重新阐释赵树理小说中丑角系列的落后人物是很有意义的。赵树理成功地引入“彩旦”、“方巾丑”等地方戏曲中丑行的角色特征与功能,使他的《小二黑结婚》等小说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独特的喜剧效果;同时,戏曲资源的引入,也使之与现代小说规范形成独特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9.
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赵树理,他的成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发现”农民和农村,而在于成功地把农民日常琐事糅合到“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火种中。赵树理敏锐地关注农民的“国民性”改造,从高处也可以从农民的生活体会中切实地抓住现实问题,反映出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启蒙农民,实现农民忠实代言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付省长王中青同志是著名老作家赵树理的老同学、老战友,也是赵树理研究专家,文化大革命前,曾发表过许多评论赵树理作品的文章。最近,他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重新认识〈卖烟叶〉》一文。文章说,有人认为《卖烟叶》这部中篇小说是“中间人物”的代表作。一读再读之后,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是站不住脚的。是否可以这样说:这篇小说是赵树理写小说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对流氓者显性叙事的修辞效果是要体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对新政权权力的膜拜。但透过这种“问题小说”的显性叙事,细究这些人物身上的流氓性,可发现这些人的出现在农村有着广阔的背景,许多农民身上也有与这些人精神相似、相通的流氓性,这造成了对小说显性修辞的反讽、消解,导致赵树理的小说不再单纯、明朗。  相似文献   

12.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三仙姑是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赵树理通过对三仙姑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领略赵树理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伟大意义,同时也能透视其“问题小说”的创作偏失。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物的名字,看起来不过三两个字,甚至只有一个字,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李季《兰州诗话》)因此,写作者都非常重视给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起名字。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不喜爱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作家不想给自己笔下的人物起个好名字。不过,在这里我只想说一说赵树理,他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最会给人物命名的一个。大家知道,赵树理的作品都是专门写给农民看的“通俗读物”,他笔下的人物名字和作品内容一样,也是非常通俗的。诚如郭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将赵树理的小说定位为“问题小说”.然而,赵氏小说始终在应对实践中的“难题”,而非观念中的“问题”.他的小说产生于基层工作的经验中,“债”与“理”正是赵树理所要处理的最为急迫的“难题”.具体而言,“债”不仅来自道德化的历史观念和等级秩序,也源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华北农村保护型经纪衰落,盈利型经纪兴起,华北小农普遍无产化的历史命运.摆脱债务的唯一途径是打破旧“理”,创造新“理”.赵氏小说就事说“理”,将新社会建立在农民认可的新“理”之上.只有用“难题小说”来置换“问题小说”,从社会史“迂回”到文学史,才能真正跳出局限于文学史内部审美趣味的“诸神之争”,对赵树理的写作实践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15.
姜培 《考试周刊》2011,(64):22-23
赵树理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从题材、风情习俗、人物形象等方面里里外外都透着“土气”。本文以《小二黑结婚》为例,淡淡赵树理小说的“土气”。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与沈从文的小说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但他们小说的审美特色是不同的。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俗"的审美韵味,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雅"的审美韵味。"俗"、"雅"是不同的特色,但他们都是通过作品的文化底蕴、语言运用、人物描写等艺术手法来显现的。  相似文献   

17.
周扬的双重身份,使他在评价赵树理小说时既能高屋建瓴地看到它的价值,又深谙艺是“党”的艺而有所规避。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周扬既确定了赵树理在解放区艺界“方向”性作家的地位,又有意识地对赵树理小说中的不和谐音进行了消解,赵树理的作品在大量普及时,赵树理追求的价值被逐渐置换,赵树理的真实面目逐渐远离了读。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诞生了一篇颇具风格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从此,赵树理的名字很快为广大中国读者熟悉和喜爱。赵树理凭着自己独特而质朴的艺术追求,为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以自己的执着实践了他“艺术大众化”的主张,而成为“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周扬语)。然而,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着相当复杂的二重性,特殊的经历和特定的时代在成就着作家的同时也往往成为作家创作的局限。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明晰地表现出了这种矛盾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小说创作对中国民间社会有着深刻的透视,其“革命”日常生活化的表述,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对中国“现代性”经验的一种表述。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新时空中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并努力地为农民争取自由的生存权利,这正体现了中国“现代性”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锻炼锻炼》是一篇不断被重读的小说。这篇小说不仅寄予着赵树理一贯秉承五四新文化的启蒙农民的传统,同时也蕴含着他对5、60年代农业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他透过小说发现了农业合作化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即保障农村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才能促进现代化的发展。这彰显了赵树理问题小说在今天文学史上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