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一所示的公式 H=H_1 H_2-H_3 ①被一些国外学者称为“公理”,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跳高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认为该公式还须补充,从图二可看出,当运动员身体重心腾空的最高点不在横竿之上时,公式(1)虽然成立,可是运动员却不一定能越过横竿。这是由于公式①还不能完全反映跳高实际中的空间概念,即缺少跳高合理过竿应具备的另一重要的力学条件——人体重心腾空的最高点应位于横竿之上。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跳高的最终目的是越过横竿,要越过横竿主要取决于重心的腾起高度与充分利用这一高度的能力。在重心腾起高度一定的前提下,过竿姿式不同与过竿技术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尤其是背越式跳高,过竿姿式对成绩影响很大。但是,影响程度究竟多大呢?过去只能凭直观感觉来进行估计,并不能给予定量的说明。人体重心的位置取决于人体活动的姿势,人体运动时体形发生很大的变化,质量分布也不一样,人体的重心位置随之改变。例如:人体处于正常“立正”姿势时重心的位置高度大约在脐下3—5厘米,把手举起来重心位置就改变了。因此背越式跳高的竿上动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讲,跳高运动员的成绩可以用公式H=H_1 H_2 H_3表示。H表示运动员可以跳过的高度;H_1表示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_2表示运动员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H_3表示身体重心最高点至横杆的距离。当身体重心最高点在横杆之上时,H_3为负值,反之则为正值。可见H_3是衡量过杆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如何客观定量地评定背越式空中技术的合理程度,这是背越式跳高教学与训练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自从美国的杰姆斯·G提出H=H_1+H_2-H_3公式之后,人们习惯于用H_3(重心最高点至横竿的距离)值来评定过竿技术。虽然良好的过竿技术能使运动员在H_3值较小时也能越过横竿,可是,运动员腾空后处于无支撑状态,任凭过竿技术如何好,也不可能改变H_3的值。另外,由于过竿余量的存在,用H_3值来评定背越式的过竿技术,实际上有很大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研究跳高的高度如图1所示H=H_1+H_2-H_3,我们认为它尚不能反映跳高实际中的空间概念,即缺少跳高合理过杆应具备的另一重要的力学条件——人体重心腾空的最高点应位于横杆之上。从图2可看出,当运动员身体重心腾空最高点不在横杆之上时,上列公式1虽能成立,但运动员却不一定能越过横杆。本文围绕“怎样才能使跳高运动员重心腾空的最高点位于横杆之上”的中心问题,探讨合理过杆的力学条件,并以数理公式表达  相似文献   

6.
从力学的角度来研究跳高,跳跃运动员的最大腾起高度由三个高度来确定:脚放到支点瞬间运动员总重心的高度、起跳时运动员总重心上升高度及由运动员的垂直速度所决定的总重心腾起高度。运动员所越过的横竿高度决定于最大腾起高度与横竿和运动员总重心高度的距离之差(图1)。如果能增加腾起高度和减少横竿与总重心之间的距离,自然,运动成绩将提高。如果减少蹬地时间(增加运动员垂直向上的速度),在这  相似文献   

7.
论跳高技术原理新体系--4H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 3H公式(H=H_1 H_2 H_3)为核心的跳高技术原理 3H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提出以 4H 公式(H=H_1 H_2-H_3-H_4)为核心的 4H体系。以跳高重心三维运动为基础,分析了 4H体系的数理依据和主要内容,提出跳高成绩由4个H组成,阐述了H_4的定义、影响、因素、与H_3的区别及如何计算H_4。在估算运动员腾起角和初速度,确定和验证起跳距离和过杆夹角,进行跳高运动技术分析诊断方面,例举了 4H体系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对象: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回顾法、总结与分析法。研究结果与分析1.我国跳高训练把握项目制胜规律的经验对跳高项目制胜因素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着力开发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H3);第二阶段着力于开发身体重心腾起的实际高度(H2)。跳高项目制胜规律就是一个由人体跳跃能力的自然发挥到主动挖掘和充分发挥人体极限运动能力的过程,从重视发挥挖掘H3到H2、H1高度的潜力,具体反映在先是力量后是速度,其中也包括对心理训练的重视。2.创新是我国跳高项目曾经辉煌的关键我国男女…  相似文献   

9.
H_3为人体重心腾起在杆上的最高点至横杆上沿之间的距离。1973年,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海指出:根据理论计算,运动员越过横杆时,有可能使身体重心在横杆的下面,并形成了著名的3H体系:H=H_1 H_2-H_3,且H_3可以为负值。  相似文献   

10.
张李文与科斯塔迪诺娃跳高起跳技术生物力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张李跳高的若干技术参数并与女子跳高世界纪录保持科斯塔迪诺娃进行对比,发现张李的起跳后身体重心腾起高度值优于对方,但仍有潜力可挖;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和重心腾至最高点与横竿上沿之间的距离明显差于对方是造成与科斯塔迪诺娃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体育教学与课外训练中,跳高项目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项目之一。背越式跳高学生所能跳过的高度由三部分高度组成:H1(起跳时人体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2(通过跳跃使人体重心升高的高度),H3(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而掌握好过杆技术可以尽可能地减小H3值,同时增大H2值,因此,好的过杆技术直接影响到学生所能跳过的最大高度。在中学跳高教学训练中有很多学生经常会出现坐着过杆的现象,这对成绩提高很不利。本人经过多年的跳高教学及训练对其形成的原因和纠正方法有一点浮浅的体会,现介绍给同仁。…  相似文献   

12.
从力学观点研究跳高,我们可以确定,运动员最大的腾空高度包括三个高度:运动员置脚以支撑时总的质量重心的高度,运动员在起跳时总的质量重心升起的高度和运动员总的质量重心腾空的高度(这取决于运动员的垂直速度)。运动员跳过的高度是由最大的腾空高度和横竿以及和总的质量重心之间的距离差来决定的。(图1)诚然,如果我们能增大腾空高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近20年中,我国跳高项目的运动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运动成绩却仍然在低谷中徘徊。要想与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夺取世界大赛的奖牌,就必须认真分析当今跳高运动的技术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探索跳高训练中如何来合理利用技术,帮助运动员更有效地提高身体重心,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1.跳高中身体重心腾起高度1.1解决身体腾起高度的关键之一从跳高力学观点分析:要使人体腾起一定高度,必须克服地球的吸引力。这要靠人体的运动器官借助肌肉收缩的力量作用于  相似文献   

14.
1 背越式跳高是目前公认优越的跳高姿势 背越式跳高从它的问世至今越来越显示了其优越性。背越式跳高除了它诸多的优势外,独特的背拱型过竿动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其动作至少有以下两个优点: 1.1 过竿时身体背向横竿绕额状轴旋转,身体各部位依次过竿(头—肩—腰背—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在每一时刻仅是身体某一环节过竿,这便于运动员集中精力仔细注意每一过竿环节动作,整个过竿动作容易控制,减少碰落横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世界跳高女强手完成跳高动作的技术,特别是在创纪录时越过横杆的技术是专家们集中注意的对象。根据现代资料,跳跃的高度与三个生物力学参量有关: 1.踏跳点处,离地瞬间,人体重心的高度位置; 2.踏跳的冲量值,它决定竖直速度,因而决定着跳跃时人体重心的上升高度;  相似文献   

16.
速度是跳高运动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跳高水平曾经为世界瞩目,但十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国际重大比赛中难以与外国优秀运动员抗衡.原因之一是速度训练抓得不够.当今背越式跳高技术已被普遍采用.它应以快速度为中心,把技术、力量和速度结合起来,使之出现平衡状态,然后用速度去突破这个平衡.技术上主要应抓快速助跑与快速起跳的结合,加快整个技术完成的速度,各项素质训练也都要求在快速中完成.在高度跳跃中,H=H_1 H_2 H_3,其中,H_1和H_3可以通过选材和学习合理的过竿技术来提高和缩  相似文献   

17.
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潜入式在跳高技术演进过程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继而通过和其它跳高模式(尤其是俯卧式和背越式)的比较,从生物力学角度对该种模式的动作结构和技术原理给予评价。根据跳高技术的最佳化原则,最能体现经济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指标是H_3。人们一直追求在H_1 H_2-H_3的成绩构成中将H_3变为正值,即使身体从杆上越过而身体重心从杆下通过。从跳高技术的演进来看,这种最佳技术一直未出现。跨越式,运动员身体重心轨迹最高点到横杆的高差有25~30cm之多;剪式为20cm左右;滚式为15cm  相似文献   

18.
<正>1.跳高技术1.1完整跳高技术阶段划分(见图1)1.1.1跳高完整技术可分为四个部分: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垫1.1.2助跑阶段应逐渐加速准备起跳1.1.3通过起跳获得垂直速度,躯干开始旋转形成背对横竿,准备过竿1.1.4腾空时要尽力向上,然后腾越横竿1.1.5落垫时应保证安全1.2助跑阶段技术1.2.1任务:获得最佳的助跑速度(不是最快)(见图2)  相似文献   

19.
背越式跳高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越式跳高是近几年出现的跳高技术。它以简单的躺卧在横竿上的过竿动作,吸引了不少人。目前已在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中较普遍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背越式跳高的优越性已被证实。但正因为躺卧在横竿上的这一优点,也带来了容易倒肩过早的错误。成了初学者征服更高高度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要注意防止和克服这一错误的产生。为此,需要首先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跳高起跳离地瞬间人体重心运动规律的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跳高技术两种姿势的比较,提出了跳高技术的发展应着眼于起跳速度和所需要的助跑速度,同时认为跳高的成绩取决于X体所越过横杆的高度,而这个高度要受到起跳时人体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以及过杯时人体重心高度和横杆高度之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