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屈辱感"和由之而来的"民族性苦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而"民族性苦闷"其实又包含"民族"、"性"、"苦闷"三个元素。这三个元素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组合,衍生出不同的故事。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故事,为什么故事只能这样讲而不能那样讲,当我们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其实在讲什么?这将是本文将着重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叩问儿童真情习作的路径在哪里?儿童真情习作的路径是什么?儿童真情习作的路径怎样操作?以及对"班级故事"为何能成为写就儿童真情习作路径的反思。撩开了写作的本然面目:基于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表我的自在之趣。而班级故事叙写的形式,极好地满足了儿童集体交往及情感归属的需求,拨动儿童的"真"弦,谱写儿童的"情"曲,写就儿童真情习作这样一条路的……  相似文献   

3.
朱礼仁 《初中生》2006,(16):16-18
据说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让他的门下食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后,他把书放在京城咸阳的城门上,同时悬挂千金,声称谁能增删书中一个字就给千金之赏,结果往来咸阳的文人墨客没有一个人能改动一字.后来梁朝诗论家钟嵘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字千金",以称赞文章语言精妙,真正达到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推敲"的故事,"一字师"的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4.
正一段优美的旋律,一个影视片段,几行文字,几张陈旧的照片……我们常常被网络上的一些故事性内容所吸引,并为之感动,深受教益。对此,人们冠以"数字故事"之名,大多数人将此仅作为休闲娱乐而已,然而教育学家不这样认为。数字故事是什么?它的教育价值何在?或许我们能够从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论述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5.
谈胜轶 《高中生》2012,(30):14-15
夜,幽深,昏沉。灯,摇曳着微弱的火苗,明灭不定。灯油将尽之际,只听得"鞭爆的繁响",那是黑夜的沉沉的鼾声。一位清瘦的文人,在这昏沉、孤独的夜中默然独坐,他的思绪早已插上希望的翅膀飞翔,一篇《好的故事》就这样诞生。《好的故事》典型地运用了象征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技巧,用"曲笔"的形式,含蓄地抒写了作者的忧愤之心与美梦之思。  相似文献   

6.
用故事链接知识能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故事能让数学知识回归原位,使数学知识呈现"整体之美",彰显"链接之链",拓宽儿童"思维触角"。应用故事进行教学,能帮助儿童搭建数学之塔,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发展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之道》是以一个新奇的环境中发生的不为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来揭示一个富含哲理的启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细读课文可以看出《自然之道》中的故事得以引出相应的道理,全在于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向导—一个生物学家的表现与议论。课文中,作为生物学家的向导,这样一位关键性的人物有两个很关键的表现。一是侦察兵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就遭到嘲鸫的攻击后,同伴们让他想办法,他先表现出若无其事,后来在"不能见死不  相似文献   

8.
李金梅 《考试周刊》2014,(98):184-184
<正>一、教育之根——立德树人教育之根是什么,办学思想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回答"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2012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这样指出: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9.
苏文 《辅导员》2012,(12):11-14
"京通之路’文化品牌以‘踏上京通之路,奠基精彩人生’为核心宗旨,包括‘京通之路’主题景观,‘京通之星’主题活动和‘京通物语’故事长廊三部分内容。"张冬云校长向我们这样介绍京通小学,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今的校园生活中,中学生传递"情书"之类的事,还是犯忌的。不仅同学要取笑,老师要追查,家长也是严加防范的。《我收到的第一封情书》一文,写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幸好文章所写原是一场"误会",并不是真的"情书"传递,而是一场虚惊。然而,文章所坦露的少年怀春的心理,并无掩饰,其情感之热烈,表达之委婉,既引人注目,也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正>"故事风暴"这样一个微型课程,源自于我内心对语文教学与故事联姻的一种情结,源自于我对语文教学"为思维而教"的一种坚守。首先对题目作两点解释:第一,所谓"故事风暴",是对故事本身的要求,即故事要精短而耐人寻味以至回味无穷,要给人在开阔视野、启迪思考、精神激励上产生超级"震撼"进而达到"风暴"级别。  相似文献   

12.
<正>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天使的着装     
此文为演绎故事提供了宝贵经验:故事的主旨要有时代感--从实际出发,解除精神枷锁。这样立意,能强有力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4.
正"南橘北枳"这一成语,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其中这样写道:"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中的故事相传是这样的:齐国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那个能说会道的晏子要来,便想  相似文献   

15.
<正>把故事讲好,讲精彩,是很多人的追求。所谓精彩,就是将古老的故事翻出新意,使其"焕发青春",耐人寻味,让人耳目一新,见之所未见。故事是否精彩,关键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在于讲述者是否拥有从书本到实践、从主观到客观出神人化的本领。习主席便拥有这样一种过人本领。他能够把故事讲精彩,用故事传达深意,感染他人,得益于他  相似文献   

16.
教材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第16课教材. [教学建议] 1.从文本独特的样式出发进入文本.什么样的故事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给谁听的?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采用什么样的手法让听者接受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可以学习或质疑的地方?就这样,以"故事"建构教学骨架,既感悟故事内容本身,又在感悟言语形式,在两者"交汇"处深入介入文本.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分析:"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围绕"成长的故事"专题还安排了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教材对于本次"综合性学习"是这样安排的:先在"单元导语"中明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意义,接着在第一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作具体的布置——"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最后教材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交流展示。  相似文献   

18.
春天的风     
佚名 《课外阅读》2011,(23):24-25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自认禅学很深的居士,一天在寺外与庙里的高僧相遇,便故意向高僧提出"佛何为"的话来。高僧并未接话,而是平静地望着田里劳作的农人。居士再问,高僧却说道:"春天的风好吗?"居士大惊,警戒之心陡起,随即谨慎言道:"什么风?"高僧听了,淡淡一笑转身去了,居  相似文献   

19.
在教师眼里,学生不经意地被分成了优秀生和后进生两类,就像赛马一样有了优劣之分。"如何对待后进生"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战国时期,田忌放弃驽马,在不利的情况下取得了赛马的胜利。这个故事一直作为一个经典被广泛流传。我们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待那些后进的学生吗?  相似文献   

20.
曾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古兰经>上,一位大师,几十年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人们问他秘诀时,他的回答令人回味:"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