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雪峰 《大观周刊》2011,(30):255-255,253
“学案导学”秉承新课程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理念.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温杰明 《大观周刊》2012,(48):225-22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更加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教学之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确实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高效学习行为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案导学”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指导方法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郭丽琴 《大观周刊》2013,(6):252-252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的课程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是当前学习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竞争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采用较多的形式。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4.
杨艳 《大观周刊》2012,(36):118-1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行为也在日益更新,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核心。现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谈本人对导学式教学法认识。  相似文献   

5.
闫爱华 《大观周刊》2012,(12):268-268
生物课程改革是转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方式的一个突破点。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把新课程理念放在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6.
李晓 《大观周刊》2012,(27):307-308
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而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又是一条有效的新教学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个体发展出发,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齐素琴 《大观周刊》2013,(5):190-191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广大教师已广泛使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还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把握,讨论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8.
殷浩评 《大观周刊》2012,(47):377-377
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以课堂为载体,改变以往的机械的、沉闷的教学方式,必须有实质上的突破。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9.
吕军来 《大观周刊》2012,(19):232-23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中学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索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王庆桃 《大观周刊》2011,(28):218-218
阅读技能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无庸质疑的。如何在高中阅读课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值得高中英语教师探讨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和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导学案也应运而生.英语教师在阅读课前设计难易适中,形式多样的导学案,既能大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加课时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导学案的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学习过程,课堂小、结与检测。在学习过程的设计中,应始终把握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雷杰 《大观周刊》2012,(43):361-361
教师是创新课堂的建设者,课堂是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学习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富于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近5年的新课程实验,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数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课堂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 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  相似文献   

12.
赵丽娟 《大观周刊》2013,(11):244-244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最新要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教师既要转变教学理念。也要构建全新的课堂模式。教师不仅要转变自身的角色,还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高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学生.实现素质教育。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与参与,发掘课堂,文本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益军 《大观周刊》2012,(50):255-255
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极力倡导课堂教学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冀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地论证。  相似文献   

14.
陈雪娇 《大观周刊》2011,(47):189-189
生物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备件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实验创新能力;在上课时间安排上,应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用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课堂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张朝侠 《大观周刊》2012,(26):150-15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备受关注。从根本上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现阶段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最终在课堂,主阵地是课堂,主体是学生,关键是教师。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建立高效的课堂是学校需要优先考虑解决的重点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6.
薛清华 《大观周刊》2012,(39):263-263
自主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和发展的园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7.
冉高攀 《大观周刊》2012,(49):285-285
实施地理新课程,包括很多方面,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是新课改的“主阵地”。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课堂着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样才是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其实效性进行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姜莉 《大观周刊》2011,(43):104-104,84
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把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19.
包金艳 《大观周刊》2011,(19):160-160
创新教学方式,改“教学”为“导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足学生学习民主权;创新课堂提问设计、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创新学习方式,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顺利地应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安世武 《大观周刊》2012,(51):315-3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评价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能再适应数学现代化教育教学目的和教育特点.2011版新课标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场所,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那么.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综合素质评价哪?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